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苦难叙述”是余华小说中一种最基本的叙述模式,其目的不只是揭示苦难,使涌动在心底的“生命意识”得以呈现和诠释才是其根本动因。文章旨在通过具体文本的分析,概括出余华“生命意识”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2.
新写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新写实主义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模式把现实生活的“真相”还原出来,令读者耳目一新。从人称、视角、聚焦和叙述话语四个方面对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述模式进行总体概括,可以揭示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种属特征及其获得广泛认可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叙事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依据,剖析了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太太》的叙事特色——“多角度叙述”,揭示出伍尔夫富于女性主义特色的小说叙事策略。《达洛维太太》的叙述视角属于典型的“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其根本特点就在于叙述声音与叙述角度的分离,由于这一手法的使用,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得以在多个人物之间自由流转,从而使小说中的人物呈现出多重自我.伍尔夫由此确立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消解了男性的自我中心,实现了男性自我与女性自我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本文跳出从乔治·艾略特自身经历与小说的关系、宗教思想、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传统研究的窠臼,通过分析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的叙述时序的叠合、叙述距离和节奏的变化、叙述视角和人称的转换三个方面揭示了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的叙事策略,挖掘出潜藏于小说《织工马南传》表层结构下的多元复合叙述模式,彰显出乔治·艾略特的叙事文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成为一种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随着“先锋派小说”、“意识流小说”、“新感觉小说”、“新写实小说”等小说流派的出现,小说的叙述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刘索拉、马原、余华的叙述方式的革命,到王蒙小说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流动,到莫言感觉化、体验化的叙述狂欢,到方方、池莉、刘震云叙述低调的感伤……小说叙述结构的辐射、叙述语言的弹性和张力,叙述线条的多样性、叙述节奏的复合性,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小说的审美格局在不断变化,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语文小说教学存在过度分析“小说三要素”的套路化倾向。优化小说教学的途径是从小说本质特征“虚构叙述”的角度入手,解读出“这一篇”小说的写法独特性。以《孔乙己》教学为例,探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赏析小说双重叙述视角移位下的情感倾向性,解读作者表达“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的写法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相对传统小说而言的当代新小说其叙述重心由传统的故事重心转移到叙述方式重心,叙述方式的创造成为当代新小说新的叙述焦点.因此,当代新小说对于小说的叙述形式进行了叙述策略、叙述声音、叙述语言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使小说更具表现力和创造性,表现出叙述因素的重要价值,激活了文学观念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运用经典小说叙事学的理论,通过对小说的写作、叙述人、叙述声音、叙述眼光等几个重要概念的比较和辨析,探讨了“谁在小说里讲述故事”的问题。到底谁是故事的叙述绝不是一个像初看起来那样简单的问题,对小说叙事的诸多误解,差不多都来自对这一问题的简单化处理。把叙述人与“隐含的作”混为一谈,进而又把“隐含的作”与现实中的作混为一谈,就是一种对小说叙事的最常见、最严重的误解。这种误解导致的后果就是,仅仅把小说叙事归结为对现实的现象的或本质的再现和反映,而对于小说之所以为小说的“叙事性”则多有忽略。另外,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的混淆不清,也是小说解读中常见的错误之一。这种错误不仅使我们搞不清谁在以谁的观点讲故事,而且也难以准确地把握故事的错综复杂的细节和内容,以及充分地领略小说叙事技巧所显示的种种奥妙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的小说擅长运用童话般的叙述来揭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她的小说不是宏大叙事,往往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多是平凡生活中的琐碎故事,但却充满了异常感人的力量,原因在于她对小说叙述方式的经营,独特的童话方式叙述使她的小说更具亲切感。  相似文献   

10.
叙述是小说固有的审美本质。80年代初小说社会本位叙述观念决定其是一种宏大叙述。1985年后,寻根文学文化本位叙述观念使其走出宏大叙述,而主体自叙的新潮小说必然是个人化叙述。新写实文本的客观观察的姿态可视为介于宏大叙述与个人化叙述之间的第三种叙述。90年代,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文本在叙述形态上仍是宏大叙述,而林白、陈染等的文本个人化叙述则登峰造极。叙述形态的多元共存体现了文学的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11.
鬼子的短篇小说《卖女孩的小火柴》叙述了一个如何虚构—个故事的故事,叙述中又不断地对构思的情节加以评论,具有“元小说”体态。但它不是一篇真正的元小说,而是以元小说为题材的小说,是关于元小说的小说,是对元小说进行戏仿的小说。其主观意图是要解构元小说,以达到对流行的文学和社会成规的反省。小说通过双重叙述的争辩,试图启示我们:叙述行为并非不能产生意义,但是现实世界逼得至少应有一部分文学保持及物的叙述;对于文学写作来说,“语言”固然具有本体意义,“经验”也不必废弃。  相似文献   

12.
《万寿寺》是《青铜时代》中最长的一篇小说,也是最能体现王小波叙述艺术特点的一篇小说。作者利用碎片式的情节?多重的叙述视角和叙述时间构建出现实与理想的双重世界,揭示出人类生存受压抑?受迫害又无力反抗的困境,表现了他对诗意世界的理想追求及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女人与城市·漂泊与寻找--王安忆小说创作二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叙述倾向日益明显 ,写作技巧也日臻成熟。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母题是女人为生存和生活而进行的努力 ,本文中“女人与城市”部分就这一母题进行了讨论 ,并试图对其小说创作中的客观叙述加以分析。“漂泊与寻找”部分则从王安忆的自我意识出发 ,发现其小说创作中的漂泊与寻找的基调 ,同时对其中的主观叙述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女权主义现代派短篇小说家,《幸福》是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女性叙述及文体的特点来分析来说明女性特有的“话语”,从而揭示出小说主人公柏莎在男权话语霸权控制之下渴望获得女性幸福的内心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曼斯菲尔德在女性话语建构方面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洱的小说《花腔》融合了多种叙事策略,其艺术魅力的产生主要源于作者对二度叙事策略和不可靠叙述策略的运用。小说文本的意义之一,是通过“花腔”一词的表层形象,即通过不可靠叙述揭示历史的花腔特性。  相似文献   

16.
话本小说与当今活态的“说话(说书)”艺术具有共同的渊源.叙述者存在的基本状态:叙述代理和角色跳跃,很好地解释了话本小说叙述的独特性,以及文本通过叙述所呈现出来的文体特征.正因为话本小说叙述者时刻处于叙述代理和解角色跳跃状态,才维持了话本小说叙述合理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研究了鲁迅小说的一个结构性因素: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是五四小说的一个经典叙述方式.但是只有鲁迅最大限度地发掘它的叙述潜力。在他的小说中,作为叙述者的“我”在不同的文本和场景中表现出不同的姿态。通过设置不可靠的叙述者,鲁迅把叙述变成一种疑问;通过并置两位等值的叙述者,鲁迅发展出一种丰富的简洁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18.
J·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较之传统的“发展小说”,在叙事风格上表现出了大胆的创新。在这部小说中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内视角来叙述故事。这一叙事模式实现了绝对的客观叙述 ,开创了在“发展小说”中仅用等述的先例 ,淡化了“故事情节”在“发展小说”中的作用 ,从而打造出一部与众不同的意识流实验“发展小说”。  相似文献   

19.
小说离不开故事,但小说也不只是故事.小说是如何“讲”故事的,正是故事叙述和小说叙述的不同所在.引导学生从阅读故事获得的初始印象开始,去寻找这种印象的来源,通过逐层分析小说讲了什么,作者是如何讲的,帮助学生真正读懂小说的丰富主题.  相似文献   

20.
当代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空灵、淡远,留有大量“空白”。这些“空白”主要存在于叙述语式和叙述结构这两个叙述层面上,表现为推理的不完全叙述、序列的不完全叙述、情节的不完全叙述、故事的不完全叙述和结构的不完全叙述。“空白”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语境的创设过程,语境对“空白”起着阐释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