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采用配价语法理论,以词项为单位,对《易经》中的动词进行了量化分析和描写,归纳出了《易经》动词的价、向系统及其基本句式。这个价、向系统包括:一价一向动词、准一价准一向动词、二价一向动词、二价二向动词、准二价准二向动词和三价三向动词。基本句式包括S+V;S+V+O;S+V+O1+O2;S+V+PN+O。  相似文献   

2.
《易经》为群经之首,是先秦儒家、道家思想的源渊。《易传》对《易经》的解释,贯穿着儒家思想。《周易》对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易经》的取象方式为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师法自然”的哲学起点。二、《易经》“大和”的思想为儒道两家提供了通过内修方式消解矛盾的哲学手段。三、《易经》阐述的事物关系,影响到儒道两家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法  相似文献   

3.
玩索而有得     
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经》,有一个法则要把握住,这个法则就在手边这本书上,孔子研究了《易经》以后说出来的。他这句话很妙:“他说“玩索而有得。”学《易经》最好用麻将的方式来学它,如果把八卦的麻将牌上,摸起来就趣味无穷了。孔子教我们念别的书,都是要持严肃的态度,唯有我们学易,要“玩索而有得”,要天天玩  相似文献   

4.
《易经》到底作于何时,成书于哪代,学术界一直进行着长期的讨论。传说“伏犧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孔子作易传”的“人更三世,世历三古”的说法已不全为人所信,但对《周易》本来包括《易经》、《易传)互相独立成篇的两大部分的事实却是不应怀疑的。《易传)是对《易经》的阐发和解释,肯定产生在《易经》之后,它解说《易经》的卦象、卦名和卦德或者托古改制、自立主义,都只是在“援易以为说”。而以往解经者,大  相似文献   

5.
《易经》不仅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还具有很高的学价值。《易经》封爻辞运用了与形象思维极其类似的创作方法-“观物取象”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象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叙述和描写,并在章法结构上体现出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易经》某些卦爻辞具有明显的诗歌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易经》的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两方面总结了《易经》卦爻辞的文学价值所在,认为:《易经》“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创作原则影响了先秦散文的创作传统;《易经》卦爻辞本身也有文学性,其引用的民谣代表了《诗经》之前的诗歌创作成就,其文则代表了散文萌芽时期的特征,其语言艺术也给后代作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舒容 《八小时以外》2014,(2):106-107
提起《易经》,人们往往想到“歪门邪道”,就是舞台上那些身穿八卦道袍、呼风唤雨的妖道,还有江湖上那些算命看风水的招摇撞骗之人。这真是对《易经》的天大误解。事实上,《易经》代表了中国文化最高的智慧,“是哲学中之暂学”。  相似文献   

8.
谭虎 《家庭教育》2014,(1):93-9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广为人知,出自《易经》的“象传”。“象传”是战国时代学者对《易经》中部分卦名、爻辞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进行的阐发和解释。乾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首,象征孕含万物的天道自然,它是永恒的,也是变化无穷、生生不息的。  相似文献   

9.
在文言文中,凡是作动词用的名词都带有特殊的标志。以中学课本而言,这种标志共有13种。一、前面带着副词的名词都作动词用。因为副词只能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而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如: 1、“不枝不蔓”(《爱莲说》); 2、“吾村不齑粉乎?”(《冯婉贞》); 3、“不冠不袜”(《大铁椎传》); 4、“孰敢不簟食壶桨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5、“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相似文献   

10.
“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老子》中的“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以及“无为而无不为”,这些思想又可以在《易经》中寻找到思想资源。“有无相生”的思想源头是《易经》对“对待之象”的辩证认识与“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在“有无相生”基础上产生的“中空的无”的思想及《易经·大有》卦象可以看作“有生于无”的思想雏形。  相似文献   

11.
《易经》心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易经》心理思想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尚关注不够。通过对《易经》中“心”、“思”范畴的探讨,了解其中心理思想的概貌。并通过对《观》卦爻辞的分析,较为深入地认识《易经》在认知过程、思维层次在中国心理思想发展史上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对先秦诸子所产生的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易经》是形成于西周初年的一部占筮之书,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两个符号的排列组合是它的基础。它的主要内容包括重叠八卦而形成的六十四卦,组成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以及卦辞和爻辞等。《易经》作为一部占筮之书,用神秘的手段来推测人事的吉凶悔吝,作为人们言行的依据。从总体上看,《易经》是一部宗教迷信书,是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然而,透过其神秘的外衣,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朴素的辩证思维。本文试图就《易经》的辩证思维及其特点、形成的原因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传统典籍中,“易”占有重要的地位。“易”作为经学之一种,被称之为《易经》。历代对“易经”的阐释,构成了“易学”。历代易学家对《易经》的阐释,大致可以分为象数派与义理派。象数派以象数为第一位,以象数解易,以象数论义理。义理派以义理为第一位,以义理解《易》,以义理论象数。在整个易学发展史中,两派之间的互争高下一直没有停止过,经常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然无论是义理派还是象数派,都不否认《易经》是讲“阴阳”哲学的,是一部讲运动变化的“变”经,其中蕴含着高深的哲理、无穷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是”作判断词始于何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之所谓“判断词”,或称“系词”,过去名称较多。柳宗元《复杜温夫书》称为“决辞”,《马氏文通》因之。黎锦熙《比较文法》叫“同动词”、杨树达《高等国文法》、《词诠》名为“不完全内动词”,杨伯峻《论语译注》叫“连系性动词”。叫法虽多,其实一样。为称述方便,本文一律以判断词呼之。判断词主要指的是“是”字。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是”,古代汉语一般不用,但不是绝对不用。什么时候开始用  相似文献   

15.
对《荀子·劝学》“非能水也”一句的解释,不少注本皆以“水”为“名词用如动词”。本文分析研究了《荀子》中“能”与“水”字的全部用例,指出“能”为动词,乃“禁得起”、“胜过”、“善于”之义;“水”为名词,不必讲成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语言的社会性,按照思维和存在的辨证关系,结合具体语境,对《易经》中的关键语词“贞”进行最大限度的“原义”回溯,为进一步深化《易经》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学基础。本文认为,“贞”当训为“占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易经》的表达形式,“灵验”效应的历史文化现象,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易经》的思想内容给出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史林采英     
《周易》多附会《易经》对于我们人生来说,究竟给了什么重要的启迪?怎么它经历几千年流传而不衰? 周易原本是记载周前时期如何算卦的。周民族偏处西北,和商民族偏处河滨不一样,他们算命只能用当地广有的蓍草,而不能用商民族用的龟甲兽骨。周民族入主中原后,时变地变人也变了,那算卦方法就不大时兴,自然消灭,为另一些算卦方式替代了。所以随着周民族前期生活的结束,它也就消亡了。《易经》虽包有《周易》,但以《十翼》为主,所以《易经》并不是《周易》,说二者是一书是错误的,把《易经》称为《周易》更是不合实际的。《十翼》,并不讲算卦,而讲天道、地理、入伦道德,是“易说”,附之《周易》是托古以为高,托名孔子之作,是托圣人以  相似文献   

19.
《易经》被人们称为“群经之首”,“三玄之冠”,是一部极具文学艺术价值的中国古代经典。英译《易经》,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的文学艺术,并尽量从主题和形式两方面在译文中重构原文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20.
“衣”是个常用的名词,在古代汉语里用作谓词时一般被认为是词类活用。《从<十三经>看秦汉时期“衣”的谓词用法》一文普查了《十三经》中“衣”的用例,根据它的搭配关系、语法功能、词汇意义上的特点,分析了在确定“衣”的词性时存在的问题,发现了“衣”谓词用法的成熟性及其重要性,认为“衣”在秦汉时期是个具有名词和动词性质的兼类词,用作谓词时并非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