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英国文学史上产生过一系列以荒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荒岛文学的出现,与英伦三岛的地理位置,及英国人的冒险精神密切相关,英国荒岛文学的长期持续繁荣,则是由其国家的社会政治背景所决定的。荒岛虽是现代社会之外的另一去处,但荒岛文学并非宣扬藉荒岛寻求逃避社会的处所,反而带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至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至巴兰坦的《珊瑚岛》和当代的戈尔丁的《蝇王》,这些有代表性的荒岛文学作品,均具有差异性和阶段性,同英国文学思潮发展的不同时期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2.
荒岛文学是英国文学史上一类独特的文学传统,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是英国荒岛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对英国荒岛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试从情节创新与主题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对英国荒岛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夏雅君  杨健 《英语辅导》2010,(3):225-227
在英国文坛,荒岛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从《鲁滨逊飘流记》到《蝇王》,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一系列以荒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随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这三部荒岛经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重新审视历来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英伦三岛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荒岛文学。在这些以荒岛为题材的作品中,主人公因种种特殊的原因而被迫流落孤岛,继而展开一系列神秘离奇或是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其中,《鲁滨逊漂流记》和《蝇王》这两部作品可谓是影响最大。在这两部小说中,那些看似远离人间烟火的荒岛情节背后却都折射出鲜明的时代风貌和特征,体现出深刻的现实意义。荒岛,非但不是作家寻求逃避社会现实的处所,相反地,它们恰恰是作家藉以抒发对时代深沉思考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西方有写荒岛文学的传统:笛福的《鲁宾逊飘流记》,一个英国水手流落荒岛28年的经历;凡尔纳的《神秘岛》,漂泊到无人岛上的一群孩子建立起了一个纪律严明的社会;奥德尔的《蓝色的海豚岛》写了一个印地安小姑娘在族人迁移后在岛上的孤独自立的生活——类似的文学作品以它独有的魅力历久而不  相似文献   

6.
刘熠辉 《海外英语》2020,(8):241-242
《鲁滨孙飘流记》是英国18世纪文学巨匠丹尼尔·笛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享誉世界文坛.书中主人公鲁滨孙·克鲁索在荒岛孤身奋斗,以其开拓进取、勤劳睿智、创造新生活的坚韧不拔的形象和精神,在世界文学史上散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鲁滨孙自身的优秀品质帮助他在孤岛上成功自救的同时,赢得了他人的信任和支持,获得他救,直至最终成功逃离荒岛,重返英国.  相似文献   

7.
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收藏家》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运用互文性理论来审视《收藏家》是对文本的传统解读方式的突破,从《收藏家》对莎士比亚《暴风雨》的引用和对英国荒岛文学的戏仿以及与广义互文本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文本的意义来源于它与互文本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雷慧慧 《海外英语》2012,(23):183-184
《蝇王》是20世纪英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一本重要的哲理寓言小说。作为世界上对人性挖掘最深刻、最悲观的作品,小说问世后不久即在西方引起轰动,并被莱昂内尔·特里林(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文学与社会文化批评家)誉为"扣动一代人心弦"的杰作。各国学者们已从心理分析、女权主义、神话原型等各个视角对其进行过研究。该文通过对《蝇王》中的女性缺失现象进行剖析,对已取得卓越研究成果的女权主义批判作一些必要的反驳。事实上,正是由于女性人物的缺失,才导致荒岛生存存有缺陷,这恰是戈尔丁女权意识的一种反映。没有男女共同主宰、相互钳制的荒岛,最终沦为血腥的屠宰场。所以要构建完整、和谐的社会,女性的存在是必要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9.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描写主人公鲁滨逊出海并一人在荒岛上生活的小说。鲁滨逊是他时代的代表,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18世纪英国的景象。18世纪的英国推崇理性的启蒙主义,这在宗教方面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10.
当代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长篇小说《蝇王》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创作的,《蝇王》讲述了一群男孩子们在与世隔绝的海岛上的经历,以及他们在荒岛上如何堕落为野蛮人。作者把社会的缺陷归结为人性的缺陷,因此这本书是人性悲剧的寓言体。其主题是通过分析人性的罪恶来说明社会的罪恶。海岛上的物理空间,孩子们之间的社会空间以及他们的精神空间都折射出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文章将从具体存在的物理空间,人物构建的社会空间和表征叙事艺术的精神空间来分析威廉姆戈尔丁的长篇小说《蝇王》中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并通过冲突来寻求精神上的救赎。  相似文献   

11.
William Blake is the British famous painter in the period of the end of 18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19th century,He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complicated and most special poets in the British literature history.He is also acknowledged as a religious visionary and mystic and one of the leading figure of the Romantic movement.His well-known poem "the lamb" is one in the colletion named Songs of Innocence.Through this poem,the poet sees the life with the child’s pure eyesight and a very world with love,kindness,compassion and happiness is described in it.The author will introduce this poet and analyze his poem "the lamb" with the three "s" literary approach in this paper.Three "s" means sense,sight and sound.  相似文献   

12.
《马贩子的女儿》是英国二十世纪杰出小说家戴维德·赫伯特·劳伦斯的著名小说,被广泛认为是“劳伦斯式小说”的典范作品之一。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评析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梅宝在与弗格斯的爱情中不断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阐释了劳伦斯小说中重复出现的成长主题,从而达到了对该小说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王珺 《海外英语》2011,(10):292-293
William Blake(1757-1827) is a renowned British poet in the 18th centrury. His lyric poems display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mantic spirit, and he is regarded as the forefather of the British Romanticism. His London is a well-known lyric poetry, which is thought to be the best versicle in the West. Now let’s analyse this poem in terms of its theme, image and form and then draw a brief conclusion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lliam Blake’s poem.  相似文献   

14.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在英国,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或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一般被认为起始于20世纪中期分析教育哲学的产生,国内对英国教育哲学的研究也都集中于分析教育哲学及其后的发展情况。本文着重梳理了威廉·K·弗兰肯纳(WilliamK.Frankena)所指出的分析教育哲学之前的规范教育哲学在英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以期对中国今天的教育学理论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圣经是西方文学的奠基石之一,大多数的西方学者都受到圣经文学的影响。作为十九世纪英国的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常常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其代表作《亚当.贝德》更显示了深厚的圣经文化内涵。探讨这部小说的主题和基督教文化对乔治.爱略特的影响可以应用诺思罗普.弗莱的原型理论,从圣经原型的角度出发,分析《亚当.贝德》中的各类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在此,读者可以从新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经典之作,探究乔治.爱略特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7.
及时行乐,在生活中指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处世哲学。在文学作品中,这一主题也屡见不鲜。大多是一些诗人求爱不果,便以青春易逝来打动少女芳心。这一主题在16到17世纪英国诗歌中尤为典型。本文将探讨"及时行乐"这一原型,并用原型理论对这一时期的诗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西方的启蒙文学、感伤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代表性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自然与文明对立的主题。西方文学的自然与文明对立主题,是具有现代性的主题。现代性是处在现代条件下的人对现代文明的感觉和态度。18世纪以来的西方众多作家赞美大自然和自然人性,批判现代文明,使其作品具有了现代性特质;作品所表现的以自然对抗文明的主题,具有了现代性批判的深度。西方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现代性批判主题,并不意味着他们故意要与现代文明唱反调,而是为了呵护本真自然的人性、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thfield,1888—1923)是二十世纪初活跃于英国文坛的女性短篇小说家,她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她对于女性问题的思考。在《莳萝泡菜》中,她采用女主人公薇拉的视角,从女性的角度叙事,对现代女性孤独感和幻灭感这一主题进行了揭示和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莳萝泡菜》中的女性视角的叙述手法来进一步深化对该小说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传统主题的解构、寓言文体的改写、互文与反讽的运用,使戈尔丁的<蝇王>具有了超越当时审美经验的崭新元素,成为一部具有后现代萌芽的寓言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