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史画"创作是一个源远流长、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宋代以前,以人物为核心的绘画,包括描绘历史事件的"历史画"和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历史人物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只是随着山水、花鸟画的兴盛,"历史画"在元、明、清三代发生了流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山水画的合流,影响了"历史画"的独立发展.至于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大量出现的帝王"纪功画卷",则只是一种异变了的"历史画".中国古代的"历史画"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借鉴,中国古代"历史画"发展的历史在很多方面也对我们有一定垂诫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品画,顾名思义用在中国画上,就是指尺幅较小、笔墨简练的作品。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并无小品画一说。只是到了现代,美术的功能直接为上层建筑服务,创作反映时代反映历史的大型主题性题  相似文献   

3.
“气韵生动”是我国古代绘画批评领域的最高美学标准,它为传统绘画思想观念的变迁提供了丰腴的理论胚胎。从表现人物到表现万物,从表现客观事物到表现主题情思意蕴,成为中国画从创作到品鉴的囊括万端的带有根本性质的审美总则。“气韵生动”说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被不断的赋予新意,展示了中国绘画自身的演变规律及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绘画源渊流长,博大精深。在绘画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有许多文人乐意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将绘画创作与哲学精神相结合,出现了由文人士大夫介入的简淡闲逸的绘画风格(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文人画)。无论卷轶之浩繁,还是阐释之精微都营造着中国传统的文人气象。他们以孔孟儒学、老庄道学和禅宗佛学为根基,以丰厚的文学理论为素养,以广泛的艺术实践为依托,寄情与画、托物言志。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风格,开创了“温和文雅”、“消散简远”的绘画局面。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画的写意创作过程中,“意境”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中国古代多位画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绘画的“意境”内涵.在意境表现形式上有一笔画、水墨大写意与丘壑内营等等,这为领会和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 魏晋时代,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它是我国古代美术理论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阶段,也是中国绘画真正走向自觉的开端。在这个继往开来的时期,顾恺之是促成其转变的代表人物,他为我国古代专门绘画理论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顾恺之存世的画论有三篇:《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这三篇文章都是由于唐代张彦  相似文献   

7.
故事画是通过表现一定的人物行动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展示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它综合了各种绘画手段为表达故事的思想内容服务,有别于肖像画、山水花鸟画等画科。中国的故事画起源较早,考古发现的西汉墓室壁画“二桃杀三士”、“鸿门宴”,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作为反映古代哲学认知的一种绘画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在风景写意、人物写实等方面的构图思路。其中,重要的绘画技法和可描绘的客观形象,可用于启发学生学习美术艺术绘画的创作,使小学美术课堂存在丰富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梅、兰、竹、菊等“君子画“题材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具备了古代中国人理想的人文精神.这种画题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人讲修养、重品德的人生态度密切相关.元蒙政权建立所带来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改变和元代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大发展为君子画的兴盛提供了最适宜发展的土壤.从事君子画题材创作的人数众多,成绩斐然.元代君子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画论中,南朝谢赫最早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品评中国画人物的“六法”.一直以来,谢赫的“六法”成为中国画理论的重要纲领性的法则.“骨法用笔”是仅次于“气韵生动”的第二法.本文通过对“骨法用笔”理论的涵义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涵义的延伸梳理,重点论述“骨法用笔”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绘画语言、精神内涵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诗画本一律”,诗与画本质上趋同性,但两者的融合过程却漫长。作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唯一的有明确教学制度的皇家绘画机构——“画学”,实行了以诗立题创意的创作引导,使绘画从单纯的再现性艺术向表现性转化,较好地体现了文化交融、文化“变格”的北宋独特的时代品性,推动了宋代绘画的文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一、从画史、画理入手 ,明确花鸟画教学的指导思想每次开课 ,均先简述中国绘画发展史 ,帮助学生重温中国花鸟画发展所经历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以及各时期的代表画家 ,进而分析中国画创作思想的演变过程。同时 ,要将西方美术、民间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中国画进行比较 ,分析对同一主题绘画所表现出的观念差异。在东西方绘画技法的比较中 ,以绘画的线条表现为例 ,阐明中国画以线作为主要造型手段 ,除了其平面韵律 ,更有以气运笔 ,力透纸背的气韵追求 ,这是明显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显著特征。通过对中国画发展情况以及创作思想 ,绘画技法的阐述 ,其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诗歌和绘画历史客观地形成了“诗画交融”传统,二者在创作层面形成交融是一种有条件的成立。首先,物象是诗与画共同的原质要素。诗歌创作要求写物象和由物象所组合成的“景”,使得诗歌尚“虚”的特性带有了浓厚的尚“实”的成分,从而与绘画的表现和再现对象具有了同一性,为古代诗画交融的形成找到了突破口,确立了必备的前提条件和中介因素。而创作主体在诗画创作中,单纯地描绘物象和由物象组合而成的“景”,并不能构成诗画交融。创作主体是否具有诗画素养,尤其是在创作过程中能否运用诗画的原理、运作规则和操作技巧来选择、组合、描绘物象,为诗画交融的最终完成者审美主体提供可资挖掘探求的凭借和线索,就成为构成诗画交融的最为根本的条件。完整意义上的诗画交融是离不开审美接受者的共同参与作用的后期制作的,缺少了审美接受者审美创造的译码程序,诗画文本不过是一堆符号的堆积而已,更不用说诗画交融了。手卷和运动透视在中国绘画中的成功创造和运用增进了诗画交融,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时空互凝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前,动画教育人士对中国传统绘画与动画创作的结合运用进行研究探讨的内容和形式比较普遍,特别是水墨动画的研究。因为长期以来以中国水墨人物山水等绘画形式创作的水墨动画成就了中国动画的辉煌时期。中国水墨人物画是传统文人写意画与西方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蕴涵深厚,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所谓“画分三科”(人物、山水、花鸟),实际上概括了字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与入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界各种生命之间的关系。三者整合成宇宙,体现了艺术的哲学蕴含。我国素有“诗画相通”的传统,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绘画创作时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历代“咏画”、“观画”的佳作很多,当代著名诗人王家新上世纪80年代以《中国画》为题创作的组诗.广受好评,其中的一首《鱼》可谓出类拔萃——  相似文献   

16.
石涛《画语录》以“一画”论构成画学理论体系,“无法而法”方法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既与“一画”之道同源同体,一以贯之,又与“一画之法”相辅相成,合为一体,将老庄道家哲学思想落实在绘画艺术理论及其方法论阐发上,形成以“无法而法”为中心所展开的哲学方法、艺术创作方法、绘画笔墨技法的道—法—技理论构成,贯穿渗透在其“画道”“画法”“至法”“洪规”“大法”“了法”“变化”等范畴、命题、观念中,构成其方法论系统及其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对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及画学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从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以形传神”,到唐代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再到现代齐白石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等富有生命力的传统绘画理论,成功地指导了中国画的健康发展。中国画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先辈们创作了大量绘画精品,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理论,实践理论相得益彰,推动了中国绘画的不断发展。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在世界艺坛上强劲不衰的原因所在。伟大的传统可以赞美,可以欣赏,值得自豪,但不能代替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传统,今天的传统是前人的创造,今天的创造就是将来的传统;传统的代表是一群伟大的创造者,而不是因循守旧者。我们有责任突破已有的审美程式,努力开拓中国画的新领域。近年,随着开放搞活,每年的几次大型中国画拍卖也成了社会上关心的话题。这些作品基本上是以传统功力成名的画家,如张大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为古老的画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工笔人物要求造型的准确性,由于近现代引进吸收西方的素描训练方法,人物画家的造型写实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但过分专注于对物象“形”的塑造,而忽视对客观对象丰富内涵“神”的再现,单纯以造型为目的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画当中 ,花鸟画作为一个重要的画种 ,从古到今 ,在艺术方面有着独特魅力和民族审美特色。从花鸟画发展来看 ,早在夏、商、周时期开始 ,隋、唐、五代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学科 ,到宋、元、明、清前后经历了几千年发展历史。曾一度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 ,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她有着完全区别于西方绘画的美学观点、指导理论、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段 ,在世界艺坛上闪烁着奇异而奇目的光辉 ,形成我们民族绘画领域里特有的学科。在当今现代艺术绘画中 ,随着东方科学文化的发展 ,仍然朝着它的现代化样式转变。一我国花…  相似文献   

20.
“五行色彩观”是我国传统色彩观的基础,是我国早期劳动人民对色彩最原始、最朴素的认识。它是以黄色为中心,从而形成以青、白、红、黑为方位关系的色相环,与传统的“人道”、“天道”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联系。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的“正色思想”、道家的“阴阳、太一”色彩观念以及佛家与其诗意描述相同的“素淡”的色彩观等等,都对中国画人物创作的技法和审美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