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艳丽 《成才之路》2011,(26):16-17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使学生的所学化为素养。国标本苏教版教材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立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承“重习惯”之传统,创“习惯篇”之特色,编入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系列篇。但“习惯篇”的教学却遭遇了尴尬,教师教给学生什么行为是好的,但学生回报我们的不是他们的教养有素,而是我们教给他们的那些知识本身。  相似文献   

2.
在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终生学习的本领,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使他们由“学会”到“会学”的根本。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指导高效的学习方法”则是教师教给学生终生学习本领的两大法宝,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有如下感悟。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可谓是学习的最佳状态,要实现它必须以“好之”为前提,即培养一定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机械的。只有…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语文教材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按照“分段侧重,整体训练”的原则呈现于每册教材的开篇,强调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语文习惯培养的内容。如何用好“习惯篇”教学,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邓清心 《亚太教育》2020,(4):172-172
给“学习”一个过程,不要因为过度焦虑,使学校和家庭都背离了教育之“根本”。教学者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学到的方法和养成的习惯,最终培养学生愿意终身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一期“争鸣之页”栏目中刊登了一篇题为《质疑“把话说完整”》的文章,对文中所持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其一,“把话说完整”正是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何言“与日常表达习惯不符”?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正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这当中自然包括语言习惯的养成。所谓语言习惯主要是指如下几个方面:说话有礼貌的习惯(让人爱听)、说话声音响亮的习惯(让人听清楚)、说话完整的习惯(让人听明白)等。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上述语言习惯尤其是把话说完整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强化训练过程。小学生在日常说…  相似文献   

6.
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发掘教材内涵,创造性使用教材资源,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习惯篇”的教学要旨。现结合国标本苏教版小语第六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以下简称“习惯(6)”),具体谈谈“习惯篇”教学强化“读、学、养”三个环节,追求“透、实、恒”三个境界的实践与思考。一、读图究意,力求透彻“习惯篇”以图说话,一幅幅精美的彩色图片形象直观地呈现训练内容和要求,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提供了学习范例。“习惯篇”的学习应当从“读”图开始,研究也应从“读”图开始。1.仔细观察,读…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以下简称“国标本苏教版”]从育人强国的高度,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为依据,立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承“重习惯”之传统,创“习惯篇”之特色,编入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系列篇。爱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法宝。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吕淑湘先生也说:“学习语文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所谓“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习惯有好坏之分,养成好习惯会终生受益。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就要养成语文的好习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会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曾自豪地说过:“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了解、去研究。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能力。所以帮助学生培植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三项提出,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在“阶段目标”中,又分别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不仅如此,在“评价建议”部分,再从教师的角度把语文学习习惯作为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要求对阅读的“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对写作则要求教师评价“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上述事实足以表明《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了。  相似文献   

12.
第斯多惠提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知识,探索世界中的重要性。体育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意识的形成,在新形势下,尤其要摒弃传统体育教学的种种弊端,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3.
学习语文,应成为一种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内容丰富,知识广博,引人入胜。可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语文考试的题目偏、难、怪,课堂上讲授的语文知识过多过深,这样使不少学生畏缩不前,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实,我国的汉语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语言之一”,作为母语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应该也能够获得成功。“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可以是自行产生的,也可以是后天培养的。有了兴趣和责任,学好语文就有了基础,然后才谈得上好的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同学们中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源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了,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  相似文献   

15.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托尔斯泰有关习惯的名言说得妙:“好的习惯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那么,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入轨道。”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教育的价值才得以体现。”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应当继承并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实践证明。只有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包括书写习惯、听说习惯、阅读习惯、习作习惯等。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琴 《考试周刊》2012,(87):33-34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在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因为良好的兴趣、情趣、习惯是进一步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没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绝对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习惯成自然,效果自然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轻松学习、愉快学习,学习往往就不会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18.
<正>"习惯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抓手。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将"习惯篇"的教学放到应有的位置和高度,教学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几乎枉费了编辑老师的编排意图,实在是可惜。小学语文应该如何落实苏教版教材"习惯篇"的教学呢?我以为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狠下功夫。1.按部就班,做到内容无遗漏。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  相似文献   

19.
所谓“素质教育”,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教学目的呢?这就要求老师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并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恐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了。  相似文献   

20.
教师从事阅读教学,就不可回避地要面对一篇篇的课文。很多的教师多年养成的习惯是粗略地读一遍课文,然后就急于去看教学参考中的“教材分析”,去看看编者们是如何分析文本的,接下来就看教学参考书中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指导的。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用“编者”的思维代替了“教者”的思维,教师又用“教者”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四心相通”的美好现实就很难实现,阅读课堂也缺乏创意和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