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自前身《编创之友》于1981年创办以来,至今已历经十载春秋。按照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逢十往往要庆贺一番的习惯,我们组织了这次"我与《编辑之友》"征文活动。本期之后,我们还将选登部分来稿。征文犹如会友。在众多的朋友当中,有前辈也有同侪,有故旧也有新交,除了从事编辑工作的同仁外,还有其他行业的人士,真可谓旧雨新朋,济济一堂。在热烈而恳切的言谈中,我们既听到了谆谆嘱托与殷殷期望,也得到了批评建议与鼓励鞭策,它为本刊这第一个10年的到来增添了丰富绚丽的色彩。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是本刊不断发展的基础。愿各位作者朋友和读者朋友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这一既是我们的、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  相似文献   

2.
本刊自前身《编创之友》于1981年创办以来,至今已历经十载春秋。按照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逢十往往要庆贺一番的习惯,我们组织了这次"我与《编辑之友》"征文活动。本期之后,我们还将选登部分来稿。征文犹如会友。在众多的朋友当中,有前辈也有同侪,有故旧也有新交,除了从事编辑工作的同仁外,还有其他行业的人士,真可谓旧雨新朋,济济一堂。在热烈而恳切的言谈中,我们既听到了谆谆嘱托与殷殷期望,也得到了批评建议与鼓励鞭策,它为本刊这第一个10年的到来增添了丰富绚丽的色彩。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是本刊不断发展的基础。愿各位作者朋友和读者朋友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这一既是我们的、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  相似文献   

3.
本刊自前身《编创之友》于1981年创办以来,至今已历经十载春秋。按照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逢十往往要庆贺一番的习惯,我们组织了这次"我与《编辑之友》"征文活动。本期之后,我们还将选登部分来稿。征文犹如会友。在众多的朋友当中,有前辈也有同侪,有故旧也有新交,除了从事编辑工作的同仁外,还有其他行业的人士,真可谓旧雨新朋,济济一堂。在热烈而恳切的言谈中,我们既听到了谆谆嘱托与殷殷期望,也得到了批评建议与鼓励鞭策,它为本刊这第一个10年的到来增添了丰富绚丽的色彩。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是本刊不断发展的基础。愿各位作者朋友和读者朋友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这一既是我们的、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本刊自前身《编创之友》于1981年创办以来,至今已历经十载春秋。按照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逢十往往要庆贺一番的习惯,我们组织了这次"我与《编辑之友》"征文活动。本期之后,我们还将选登部分来稿。征文犹如会友。在众多的朋友当中,有前辈也有同侪,有故旧也有新交,除了从事编辑工作的同仁外,还有其他行业的人士,真可谓旧雨新朋,济济一堂。在热烈而恳切的言谈中,我们既听到了谆谆嘱托与殷殷期望,也得到了批评建议与鼓励鞭策,它为本刊这第一个10年的到来增添了丰富绚丽的色彩。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是本刊不断发展的基础。愿各位作者朋友和读者朋友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这一既是我们的、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  相似文献   

5.
本刊自前身《编创之友》于1981年创办以来,至今已历经十载春秋。按照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逢十往往要庆贺一番的习惯,我们组织了这次"我与《编辑之友》"征文活动。本期之后,我们还将选登部分来稿。征文犹如会友。在众多的朋友当中,有前辈也有同侪,有故旧也有新交,除了从事编辑工作的同仁外,还有其他行业的人士,真可谓旧雨新朋,济济一堂。在热烈而恳切的言谈中,我们既听到了谆谆嘱托与殷殷期望,也得到了批评建议与鼓励鞭策,它为本刊这第一个10年的到来增添了丰富绚丽的色彩。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是本刊不断发展的基础。愿各位作者朋友和读者朋友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这一既是我们的、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  相似文献   

6.
编辑的挚友     
本刊自前身《编创之友》于1981年创办以来,至今已历经十载春秋。按照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逢十往往要庆贺一番的习惯,我们组织了这次"我与《编辑之友》"征文活动。本期之后,我们还将选登部分来稿。征文犹如会友。在众多的朋友当中,有前辈也有同侪,有故旧也有新交,除了从事编辑工作的同仁外,还有其他行业的人士,真可谓旧雨新朋,济济一堂。在热烈而恳切的言谈中,我们既听到了谆谆嘱托与殷殷期望,也得到了批评建议与鼓励鞭策,它为本刊这第一个10年的到来增添了丰富绚丽的色彩。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是本刊不断发展的基础。愿各位作者朋友和读者朋友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这一既是我们的、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  相似文献   

7.
我的祝福     
本刊自前身《编创之友》于1981年创办以来,至今已历经十载春秋。按照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逢十往往要庆贺一番的习惯,我们组织了这次“我与《编辑之友》”征文活动。本期之后,我们还将选登部分来稿。征文犹如会友。在众多的朋友当中,有前辈也有同侪,有故旧也有新交,除了从事编辑工作的同仁外,还有其他行业的人士,真可谓旧雨新朋,济济一堂。在热烈而恳切的言谈中,我们既听到了谆谆嘱托与殷殷期望,也得到了批评建议与鼓励鞭策,它为本刊这第一个10年的到来增添了丰富绚丽的色彩。“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是本刊不断发展的基础。愿各位作者朋友和读者朋友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这一既是我们的、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  相似文献   

8.
《编辑之友》杂志从2002年年初改刊,至今已整整一年半了,靠着广大作者与读者朋友的支持,《编辑之友》在整个新闻出版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发行研究》、《中国编辑研究》、《出版年鉴》等多次摘编和转摘本刊文章,进一步提高了本刊的知名度,对此,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编辑之友》杂志说到底只是一个舞台,我们的职责是请一流作者到舞台上表演,让热心的读者能欣赏到最精彩的表演。现在,我们就请2002年第1期至2003年第3期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编、转摘文章的作者再一次在本刊亮相,希望能唤起读者朋友的回忆,加深读者朋友的记忆。我们真诚地希望以下作者能成为我刊的核心作者,我们郑重地承诺,凡是我刊的核心作者都具有优先在我刊发表作品和推荐别人作品的权利。为了表示我们的谢意,我们将向以下作者免费赠送1995年至2002年合订本,如果有作者没有收到,我们将免费再寄一套。  相似文献   

9.
朱燕萍同志在《编辑之友》2001年第5期发表了《什么是编辑定义本质的属》,文章针对我们在《编辑之友》2000年第5期发表的《如何确定编辑定义的属--编辑概念构成方法系列论证之一》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朱燕萍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朱文")实际上不只是谈了编辑定义属的问题,而且涉及了编辑定义的整个构成,而我们对编辑定义的属和种差(《如何确定编辑定义的种差--编辑概念构成方法系列论证之二》,见《编辑之友》2001年第3期)都已经分别著文作过论述.现在对朱文择要进行答复,也是我们对上述两文的补充,所以以"再谈"为题.  相似文献   

10.
十周年感言     
面对着眼前高盈尺、近50期、约800万字的《编创之友》——《编辑之友》,不知有多少话要说。对它的评价,我想,社会的实践早已作出了回答。作为它的一个读者,也自有感受。正当我1981年春重回编辑岗位时,头脑中总有一种空虚感(大概是与“文革”中离开编辑岗位9年,加之“文革”后拨乱反正的任务还尚未完成有关吧),就在这时,《编辑之友》的前身《编创之友》创刊了。10年来,我与它朝夕相伴,奉之为我不可缺少的朋友。是它,使我学到了前所未闻未学的东西。通过它,沟通着与编辑同行的思想;通过它,我似乎听  相似文献   

11.
同志为友     
六年前,偶尔从《光明日报》上看到《编创之友》改名《编辑之友》并公开发行的一期的“要目”,出版单位是山西人民出版社(后另立书海出版社)。这信息使我振奋和惊异:全国共有多少编辑人员,不得而知,估计人数总是很可观的吧!然而,几十年来,以编辑为读者对象的刊物,恕我孤陋寡闻, 却是少见得很,这《编辑之友》或者可算是第一家。而这《编辑之友》的出版编辑处,却是山西,我想,一定有一批热衷于编辑学研究的同志结集于斯,志在为中国编辑学的研究与发展进行筚路蓝缕的工作了。其魄力和胆略,自然令我钦敬。我是搞中国现代文艺研究的,对编辑工作也有兴趣,所以,对这《编辑之友》顿生好感,于是写成两篇谈二、三十年代有功于现代文学的两位编辑家的短文,取名“书与人漫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贴心的朋友能灵犀相通”。提起《编辑之友》,我就有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友爱和默契的感觉。在众多出版业务或学术刊物中,我似乎特别喜欢《编辑之友》,喜欢读它的文章,也喜欢给它写文章。局收发室的同志,因我常常来问《编辑之友》到了没有,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编辑之友》一到,就首先给了我……  相似文献   

13.
在编辑部狭仄的办公室里──《在失与得之间》后记杜厚勤在我的编辑生活当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和《编辑之友》杂志联系在一起的,而我能够在编余之际零零散散写些探讨编辑学和研究出版理论的文章,也完全得益于我在《编辑之友》杂志工作的那段经历。记得当初进编辑部的时...  相似文献   

14.
结束语     
《编创之友》从明年起,将改名为《编辑之友》,交邮局公开发行。本刊自1981年创办,至今整整四年,共出版16期。到此为止,作为一个内部刊物,她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四年来,我们的工作得到出版界领导同志,以及成百上千的编辑出版老前辈和全国同行们的热情鼓励、支持和帮助。如果说,《编创之友》这个刊物,对于我们编辑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业  相似文献   

15.
岁未寄语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编辑之友》也满周岁了。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每当辞旧迎新之际,总要说几句“吉利”的话。这虽是“客套”,但却也还必要,因而我们也遵照传统习俗,说了以下的话: 其一,《编辑之友》植根于中华的文化沃  相似文献   

16.
任火 《编辑之友》2010,(2):25-26
1995年8月,炎热的夏天。我写完了《寻找支点》,把它投进了路边的邮箱后,对身边的朋友说:《编辑之友》一定会发表的。那时,我刚进入编辑界不久,就听大家时不时地议论《编辑之友》,说在  相似文献   

17.
比如最高追求与编辑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绣 《编辑之友》2010,(2):26-27
一位朋友,也是当年《编辑之友》的老作者打来电话,问知不知道评选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期刊的事,我说没有听说,因为被编撰《山西期刊史》的事缠住,两年多基本不问窗外事了。他告我说这次评出了160种,《编  相似文献   

18.
1992年9月3日—8日,《编辑之友》编辑部在太原召开了全国中青年编辑座谈会,来自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的中青年编辑欢聚一堂,畅叙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青年编辑应当如何担负起历史使命。这次座谈,是在1991年12月《编辑之友》编辑部与湖北人民出版社于武汉共同进行的“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专题座谈(其内容刊载于《编辑之友》杂志1992年第2期),以及其后围绕这一专题在刊物上开展笔谈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心议题是“改革开放与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杜厚勤 《出版史料》2012,(3):119-124
正我们这个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人民出版社,曾经长期办有一份在全国出版界颇有影响力的杂志——《编辑之友》。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这份杂志的正式公开出版,以及此前作为其前身的内部刊物《编创之友》的印发,还曾陆续出版过一大套"编辑丛书"。  相似文献   

20.
《编辑之友》2008年第2期转载了申徒文婕发表在《每日商报》(2008-02-14)上的"‘的’、‘地’、‘得’到底要不要分?"(以下简称申徒文),引起了业内的很多关注。前几天社内在业务学习时,还有人提到申徒文中的观点,这可能是由于《编辑之友》在业内的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