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于昊燕在其论文《白族民间文学中龙女形象地域性解析》中指出,白族是一个爱龙崇龙的民族,在白族民间文学中,龙故事占有重要地位,以龙王的女儿即龙女(龙公主)为主人公的故事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代表性的龙女故事30则左右,多流传于洱源、大理、鹤庆、剑川、云龙、弥渡、兰坪等白族聚集地区。  相似文献   

2.
大理白族的历史是神话的历史,在这之中龙神话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拥有一套庞大且完整的形象体系,其中,白族龙神话主要采用白、黑、红或黄、绿、粉及其演变色来塑造各种龙形象。多色龙的形成和白族的历史、宗教有密切的联系,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结合来看多色龙的划分,反映了白族民众对善恶、人神关系以及事物发展的看法,折射出白族民众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同时,大小传统的融合使多色龙神话得以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3.
白族的水神文化融合了外来龙文化,逐渐形成了白族龙文化,集中表现为对龙的崇拜。白族的节庆活动中随处可见龙的身影,主要是祭龙和龙本主崇拜。在白族龙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和美好,崇龙意识寄托着白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白族龙文化不断继承与发展,至今仍焕发着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本主崇拜是在白族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积淀了丰富的白族文化内容,也表现出白族特有的宗教意识。本文根据本主神祗不同的发展经历、不同的故事传说,来阐述白族本主崇拜心理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人的妇女观可以从古希腊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等塑造的女性形象中得以反现。古希腊文学中女性形象由“女神”至“女人”再到”女奴”这一衍变历程,勾画出了其妇女现倒金字塔式的嬗变轨迹:最上面一层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尚武精神、女性生殖崇拜和女性美崇拜;中间一层乃是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美崇拜与贞操现;最底层则为奴隶社会阶段的贞操观。  相似文献   

6.
龙是古代白族民间传说中最受崇拜的神灵之一.龙之所以在白族口头文学中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这是因为龙不仅是白族传说中单纯的神话的传说,而且是根据社会生活和斗争的愿望,表达对邪恶的仇视与鄙弃,对善良、美好、和平的憧憬;因此,透过龙的传说、可以折射出白族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审美心理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白族人把唐朝将军李宓奉为本主崇拜,则是这种信仰中令人不解的一个奇特现象。从安抚亡魂到敬奉神灵,白族人祭祀李宓的心态转换实际上完成了从原始崇拜发展到本主崇拜的一次转化,表现出相对理性、智慧和文明的特征。而由《南诏德化碑》中的奸佞小人到忠肝义胆的将军,李宓形象的转换更反映了白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进程。历朝历代的文人、艺术家们奇妙的创作心理,也都在供奉李将军为本主这种文化现象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民众的朴素的生态观念。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些神话传说,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岭南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尤其是人类起源神话与洪水神话,体现出了各种生态意识,如各民族的自然崇拜,认为人与自然界中的万物是兄弟姐妹的血缘生态意识;图腾崇拜中的动植物生态保护意识。此外,岭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中还有其他的生态保护行为,如伴随着信仰仪式而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等。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明的早熟和“宗法伦理”的局限,使得“正统文学”与“民间文学”形成了同源一流却又泾渭分明的两大体系。在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看似水火不容的体系,却不断地水乳交融。许多文学家在创作时都自觉不自觉地向民间文学学习。与此同时,这种富含“民间情结”的作品,又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人们将其改编成各种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形式,广为流传。文学就是在这种“正统”与“民间”的互动中才拥有了永恒的生命。在这一点上,《聊斋志异》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永恒女性”的崇拜是俄罗斯文化中一个古老的人文传统,也是俄罗斯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有着自己的概念体系,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形象体系。在俄罗斯作家的笔下,诞生了许多“永恒女性”的形象,她们既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永恒女性”的共同气质。索洛维约夫把“永恒女性”崇拜发展成一种完整的学说,即索菲娅学说。本文拟以索菲娅学说为切入点,深刻解读勃洛克和帕斯捷尔纳克作品中的“永恒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龙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至深至远,以至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炎黄子孙的骄傲。中国龙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反映,与我国原始社会氏族的出现密切相关。龙是不存在于生物界的,它是汇集各种图腾的特征想象出来的动物。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龙的形象和它承载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演变过程。“龙”的形象出自远古的图腾崇拜,来自远古的神话传说。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源头,“龙”的神话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在民间神话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存在于神话中的龙,经历了图腾崇拜、皇权象征、祥瑞载体几个阶段的角色演变,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衣食住行和文学艺术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日,人们对“龙”的认识已走出了神话,龙文化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了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和精神之源。  相似文献   

12.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之一,故事历经千年演变,人物的性格和面貌也随之渐变。作为主要人物之一的法海由最初替天行道的得道高僧逐渐变成面目狰狞惹人讨厌的糟老和尚,而到了现代则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色彩。法海的形象由单一的扁平人物变成复杂的圆形人物,演变背后体现了文学表现形式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影响;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感性心理,而这种心理则印证了艺术和现实的差距;同时也证实了民间文学永恒的生命力.从中还可以看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3.
希腊开辟神话有关太古时期的天地观念与中国神话相似;中希神话中人的诞生都经历了一个原始血婚时期;都存在对动物的崇拜——图腾崇拜,并以主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神的统治集团。但希腊神话构成了一个以宙斯为中心的神话系统,而中国神话的重要神缺乏婚配和子嗣的亲缘关系,形象创造一般呈兀自分散状态;中希神话还有“感生”与“感性”之别;中希开辟神话中神的形象的发展和演变,是与社会的发展、变革同步的,人们的目光逐步由神转向人、由自然转向社会、由神灵转向人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对龙的图腾崇拜由来已久。从龙舟、舞龙等风俗民俗活动,到与"龙"相关的装饰、服饰、习俗,再到与"龙"有关的各式语言、文字、神话传说、文物古迹,可以说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比比皆是。中国人对龙的这种执着的图腾崇拜,最初受原始崇拜和后期社会习俗演变的影响很大。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崇拜还是受其内在无意识心理因素的影响、对传统文化和原型有选择的继承和发扬。龙文化和龙图腾的发展过程与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原型密不可分,中国人的很多无意识心理原型,都可以通过对龙的图腾崇拜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在原始宗教中,动物图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狩猎时代的“蛇”崇拜是图腾的最初形态,由“蛇”图腾向“龙”图腾的变迁,实际上是民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结果.“龙”的泛化,人类社会也从原始混沌状况进入有序的分工阶段,氏族首领也被作为英雄崇拜.实际上黄帝处在一个人神共处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疆域已经超出了远古部落的界限,结成联盟的形式,所形成的封建“酋邦”,已经初具了国家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敦煌文献S 788《沙州志》、S 5 4 4 8《敦煌录》、P 372 1《瓜沙古事系年》记载了一个张孝嵩在玉女泉斩龙的传说。这个故事还收在唐人作品《宣室志》中。大量资料证明此传说原型是一个古老的人类同水害作斗争的故事。敦煌素有崇拜龙的传统、沙州多水害、地方官吏治水及对龙的祭祀等 ,使这个故事附会到了张孝嵩头上。而故事中的敕赐“龙舌张氏”及“子孙世袭沙州刺史”等情节均为虚妄附会之词。  相似文献   

17.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炎黄子孙共同崇拜的民族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民族标志。龙崇拜,在我国历史上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妇孺皆知,影响巨大。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凡是天文、地理、历史、人物、习俗、节日、建筑、装饰以及神话传说、故事歌谣、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中国人非常崇拜龙,并自称“龙的传人”。其实,龙并不存在,它是我们祖先创造出来的一种崇拜物。既然传说中的龙并不存在,那么真实存在过的恐龙肯定就和龙挨不上边了。对大量的化石研究表明,恐龙各有各的形象,与传说中的龙完全不一样。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把恐龙与龙联系起来呢?问题就出在恐龙的“龙”字上。其实,恐龙只是中国人和日本人的  相似文献   

19.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揭示了中国古史系统的形成规律,即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中所讲的历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累积起来造成的.其理论和方法的来源有三:对历代古史辨伪积极成果的吸收;民间传说、故事演变规律的启发;胡适的实证方法和科学怀疑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 ,至今已有约 4千年的农耕历史 ,因农业对水的过份倚重 ,水崇拜在白族社会生活中影响深广。本文试就白族水崇拜与农耕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以求揭示传统精神和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