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有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虽然已基本解决了学生受教育的经济困境,但仍存在资助理念不明、资助育人脱节和育人绩效低下的问题。资本理论为我们明确资助与育人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层面系统地提高助学育人绩效:保障文化资本满足受教育需要、提升人力资本满足自我发展需要和集聚社会资本满足向上社会流动需要。  相似文献   

2.
知识技能、劳动力流动和健康人力资本及其投资通过对劳动力就业率、参与率、就业机会、工资水平、劳动时间分配等各方面产生显著效应,从而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实现。基于人力资本视角,在知识教育质量不变的基础上加强创业型教育和适应型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身体素质、职业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确立劳动力人力资本产权和劳动力就业的市场价格机制将是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困境,成功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具体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是21世纪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运用2002—2007年的面板数据,用受教育年限法和基尼系数法分别测度了我国各地区教育人力资本及教育人力资本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教育人力资本总体水平没有明显改善;东、中、西部教育人力资本增长存在明显差异,呈现非均衡性特征;女性教育人力资本和西部各地区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制约我国人力资本增长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是21世纪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运用2002—2007年的面板数据,用受教育年限法和基尼系数法分别测度了我国各地区教育人力资本及教育人力资本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教育人力资本总体水平没有明显改善;东、中、西部教育人力资本增长存在明显差异,呈现非均衡性特征;女性教育人力资本和西部各地区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制约我国人力资本增长的瓶颈。  相似文献   

5.
流动儿童规模庞大,其教育公平问题更是关乎这一特殊群体人力资本的形成。本文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于2010年5月在绍兴地区开展的流动儿童教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检验了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的教育质量差异是否存在。本文研究分析了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学习成绩与两者个体及家庭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小学阶段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显著要优于户籍儿童,但到了初中阶段,流动儿童的成绩则会落后于户籍儿童;第二,无论在哪个阶段,同伴关系对学习成绩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男生的成绩显著低于女生的成绩;第四,小学阶段母亲的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初中阶段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流动儿童群体在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公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流动儿童在上海市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及课堂表现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分析导致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性别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同性别儿童受教育质量差异的因素,有助于缩小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差距。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及课堂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对上海市10所小学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群体尤其是低收入且以体力劳动为主家庭的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最大;这部分儿童所在家庭中传统的"重男"观念对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分工产生了初次影响,而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教师评价再次强化了其性别角色差异,并逐步导致学生课堂行为和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为缩小这一性别差距,除学校教育外,更需要流动人口提升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加强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教育有着共生互融的关系,经济结构一旦发生调整将"倒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是关键.当前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也面临着重大变革,地方高校在转型过程中教师人力资本的开发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亟须从人力资本战略思维的重塑、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及配套机制的完善等方面优化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美国适龄儿童中流动比较频繁的群体可分为四类:移民家庭儿童、无家可归儿童、贫困家庭儿童和军人家庭儿童.这四类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既有差异也有共性.为此,美国政府通过美墨两国流动儿童项目、流动者教育相同起点项目、联邦麦金尼·文托无家可归儿童项目、建立国防部内部学校、流动者教育计划等措施,为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做出了大量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我国政府在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流动儿童的出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产物.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包括学校设施、教师队伍等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如城市,这是造成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我国教育行政决策面临观念的制约、能力的制约以及政策冲突的制约的困境.加强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水平,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缓解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和人力资本增量不大对其职业流动存在显著影响,前者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和职业培训不足,后者表现为受工资水平低、工作条件差的制约,在知识和技能上的提升有限.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从事技术含量不高、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存在职业流动方向少、职业流动频次高、职业流动质量达不到期望值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改善职业流动质量的策略主要是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的质和量.  相似文献   

11.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主要投资形式,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结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别。本 文将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种类型,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我国东 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教育人力资本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别。研究证实,地区产业结构不同引起教育 人力资本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也不同,经济发展越快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 越大。基于此,为发挥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政府应提高公共教育支出预算,大力 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相似文献   

12.
论人力资本流动全球化趋势及相应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的知识、技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本的特性在于自身增殖性,它的价值通过市场流动来实现。人力资本流动是其所有为满足自己需要与自身愿望的一种行为选择。人力资本流动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应采取各种相应对策,接受人力资本流动全球化的挑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跟随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里上学,容易发生无学可上、不能按照正常时间入学、中途转学、辍学、升学困难和教学内容不衔接、教学方法不适应等教育不连续性的问题。流动儿童教育的不连续性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学习及其教育质量,这已经成为这个群体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需要尽快提供治理措施,以提高教育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选择与政策激励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我国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供求困境:一方面,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越来越困难;而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又不愿意到艰苦地区就业。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选择主要基于直接收益水平、市场选择对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作用、人力资本单向流动以及人力资本退化等,因此,国家政策应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机制为大学生就业选择调整提供外部激励。美国和我国的政策实践都证明了政策激励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受市场等客观规律的制约和人力资本流动自身特性的影响,我国人力资本外流现象日趋严重。要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消除人力资本外流造成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来改变我国人力资本外流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人力资本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中地区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联性这一前提,在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差异性分析中揭示西北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具体现状,即人口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的层次偏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素质低下;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结构处于“体力主导型”阶段;义务教育发展滞后;高等教育落后。了解和掌握这种状况,便于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为西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中国巨大的社会经济体制变革中,农民工成为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要劳动力来源,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质量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变革进程的顺利与否。因此,农民工群体的教育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重新审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当代农民工教育将会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我们知道教育的发展一般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自二战之后,由于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日趋密切,才出现了教育先于经济发展的现象。我国的教育学教科书一般把教育先行定义为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条件下,为了发展经济,必须注意首先发展教育。我们看到,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先行的目的,教育先行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这一定义的主要特征。为什么人们认为教育先行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呢?人力资本理论为这种教育先行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方面的投资,但从…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地涌人城市,于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新型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流动学生”。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随着父母打工地址的变迁而流动。“居无定所,学无定校”是这类学生的普遍特征。由于农民工工作单位或居住场所更换频繁而中断了其子女受教育的连续性,学校也难以全面了解“流动学生”的生存环境、家庭状况。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生不能按照正常时间入学、中途转学等现象比较普遍,造成了他们升学困难和学习内容不衔接、对教学方法不适应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这已经成为这个群体在受教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乡村精英的积极参与,乡村精英在政治实践中对我国乡村社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精英的流动日益频繁,深入探讨和分析乡村精英社会流动的原因,是解决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人才问题的关键.乡村精英社会流动日益频繁这一现实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政治机制的视角分析其流动原因,旨在为重构乡村精英群体、优化乡村政治结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