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有时候“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最近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0年第6期上刊登的《〈剪枝的学问〉教学案例与评析》一文,对其中一个案例中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特与作者倪鸣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有一篇课文《剪枝的学问》。课文记叙了小作者在种桃能手王大伯的桃园里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了剪枝的原因.从中明白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有时候"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最近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0年第6期上刊登的《〈剪枝的学问〉教学案例与评  相似文献   

4.
剪枝的学问     
朱琴 《教书育人》2009,(6):39-39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国标版小语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通过写爷爷给果树剪枝的事情,形象地揭示出剪枝增果的道理。它所昭示的教改之路一运用减法思维,全面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单元教材解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还有一次习作和一道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给予是快乐的》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夕,遇到一位小男孩,与其对话,两次误解他的意图,并最终懂得:给予是快乐的道理。课文情节并不复杂,但又曲折生动,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设计理念实践“对话”思想,贯彻阅读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的精神。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学会对话,养成良好的对话品质。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懂人物,明白人生道理。3培养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流程设计一、与课题对…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主要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来选编教材,让学生在寓言、童话故事中感悟生活的哲理。本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的生长情况,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小柳树和小枣树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懂得“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这一深刻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生动地讲述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深深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相似文献   

9.
教材解读: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小语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萨沙的家人在雨中传递雨衣的动人故事,萨沙由家人的行动懂得了保护弱小的道理,并将父母传递给他的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文章语言浅显,情感含蓄,道理明晰,易于让学生读文、悟情、明理。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课文用简练优美的文字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描写了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赞美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课本第六册中的一篇记叙文,课文伴随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说明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其实,语文教学倡导简约,追寻"提质、增效、减负",也是如此。一、减少"讲解"增加"朗读"在阅读课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王志敏 《山东教育》2009,(10):28-29
【教材解读】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本作者通过讲述童年故事,沿着当时的童稚感受到后来的理性认知的成长足迹,向我们展示了作者逐渐理解父母不同评价、共同爱意的心路历程,让我们感受到爱的不同表达方式。课文语言特色鲜明,对话较多,简洁明快。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贴合人物特点,  相似文献   

13.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一篇很受孩子喜爱的课文。教学这个民间故事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感悟文中主人公雄日的诚实品质,做一个像他那样诚实的人。教学这种教育意味较强的课文,很容易陷入说教的俗套,导致学生对“诚实”的感悟显得苍白而干瘪。“形象大于思想”,是文艺理论的重要观念。教学这一类课文,我们可以从语言和具体故事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物形象,逐步领悟诚实的道理。如果学生能充分感受课文中雄日的形象,相信“诚实”也能植根在他们心中了。  相似文献   

14.
《狼和鹿》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最明显的表达方法就是对比。如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和狼鹿异位的对比,课文中还有四处写鹿群变化的数据。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紧扣文中的对比和数据,并以此为突破口,巧妙衔接,引导学生“读读”“对对”“算算”,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和数字的内在联系,从而充分领悟课文的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学习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7课 【教材简析】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回忆了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  相似文献   

16.
《雪儿》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中讲述了“我”为受伤的信鸽“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直到它能飞上蓝天的事。教学这样一篇课文,我紧紧围绕两个话题让学生探究:雪儿是只怎样的鸽子?“我”和雪儿有着怎样的感情?我在课前向学生出示了这两个问题,请他们自由读文思考,然后再到课堂上小组讨论,最后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课堂上,我与学生就文本内容展开的对话,让我一遍遍地回味,我向往这样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珍珠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实验本第七册的课文。这篇课文生动细致地描述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活动情况,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课文首先写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给它们安排了一个舒适温暖而又安全的巢,接着写雏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三件生活小事,反映了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本文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怎样立足语文本位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悄悄地就明白这个道理呢?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在感悟、倾听、表达与交流中慢慢地明白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9.
教材简解: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十二篇课文。课文为我们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20.
王璐 《山东教育》2004,(28):26-27
人教社大修订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的第八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小珊迪》、两篇略读课文《打赌》《同一个名字》和“积累·运用八”组成。本组内容是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课文讲述的都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故事,蕴涵着比较深刻的做人道理,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同时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以期在阅读实践中进一步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一、整合教材,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