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高职教育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及质量提升的转变, 推动了高职教育评估方法和 评估指标的相应变化。高职教育评估起始于20 世纪80 年代,经历了从起步到目前相对完善三个阶 段,国家每一轮高职教育评估都体现了当时高职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特别需求,顺应了职业教育 发展规律。论文梳理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演变历程,分析了现行“工作评估”方案特点及多年 执行下来暴露的不足,分析了评估改革发展的趋势,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高职教育持续、稳定、特 色发展改革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高职教育必须明确目标,练好内功,在积极应对外部评估的同时,还应主动构建高职院校的内部质保体系,做好自我评估,促进自我完善.论文从评估机构、评估体系、评估制度等三方面的建设入手,深入阐述了构建高职院校内部质保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操作,并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提出了确保高职教育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的核心任务,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必须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构建一个体现开放性、多元性和立体化要求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办学质量,近年来我国和日本的高职院校都在开展评估。但由于两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的差异,评估制度也存在明显区别。对于我国来说,应当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在评估中的自主性,充实评估的内容,并参考日本的"相关人员评估"和"第三方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职院校评估制度,以提高评估的实效。  相似文献   

5.
评估方式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选择贴切的评估方式是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以高职高专评估工作为发端,提出改进评估方式,加强"过程质量"检查和督导力度;深入调查研究,开展高职区域性单项评估检查工作;发挥行业优势,筹建广泛参与的高职评价中介机构;不断借鉴学习,明确高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方向。在这四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中,核心是提高和保障高职教育质量,要求注重"过程质量"的督评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博士生教育水平的关键指标。伴随着教育评估进入监测评估时代,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开展监测评估成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与监督的新趋势。首先分析当前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开展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测评估的意义,然后,在剖析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等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提出基于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为促进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显得十分关键,评估手段的完善也非常重要。可喜的是,近年来,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能逐渐扩大,对高职教育质量(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监测、考核正在得到关注。对我国东西部高职教育质量评估监测的实践进行研究,既能看到各自的特色,又能看到某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建立高职教育专业评估制度,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完善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校内外衔接的专业发展机制都有深刻的意义.建立高职教育专业评估体系,要把握内部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特性、质量管理本身的完整性、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及人才培养特征;要设计好评估方案,紧紧抓住评估指标、评估主体和程序的设计;要建设好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构建激励机制和"元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9.
构建高职专业评估制度, 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有利于高职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融入全球化进程;有利于弥补整体评估的不足, 完善高职教育评估体系. 文章提出了重新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以及促进多元主体参与高职专业评估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是为了应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进一步适应高职教育新一轮评估工作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高职评估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这种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五方面的“较大变化”上,即高职教育评估工作指导思想、高职教育评估主体、高职教育评估内涵、高职教育评估过程以及高职教育评估结论上的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的评价原则,既是高职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与人才培养质量监测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也是构建评价体系、确定评估目的、制订评估方案、组织评估实施、得出评估结论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体现和贯彻始终的原则,是做好评估工作的根基。文章从方向性、科学性、客观性、可测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六个方面对构建高职教育评价体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构建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能衡量高职学生学识水平,也能体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但近几年,高职教育中普遍轻视甚至忽视这一环节,使这一环节流于形式。如何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摆在每位高职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当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现状进行分析,对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水平和质量,进行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13.
教育评估的偏废与教育问责的缺失限制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教育评估与教育问责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二者的联动是构建高职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保障教育问责主体的平等性和评估主体的独立性,明确教育评估与问责客体的责任,提升教育评估与问责的制度化水平以及注重高职的本质与特性是构建高职教育评估与教育问责联动机制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职教育的扩张,高职教育质量问题愈来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职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已引起高职教育研究者的广泛重视。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构建适合高职发展的教育质量管理监控系统和模型,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探讨具有一定普适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从1994年起,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便着手进行了全国性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但就评估的对象和内容看,已开展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主要针对普通本科教育.对于高职教育,除了在学校开办条件方面做了一些规定之外,有关教育质量的评估几乎未有进展.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运用评估来保障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教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高职教育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建立科学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关键,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对高职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的认识和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几年高职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量的急剧扩张,要求高职教育要更加注重质的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评估问题,已成水到渠成之势。五年一轮评估制度的确立和实施,要求出台客观而公正的高职院校评估指标体系。这是高职教育发展之必然,也是高职教育发展之应然。外在的要求和压力,务必要转变为高职院校的自觉和自律,否则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本文拟对已出台的高职院校评估指标体系.谈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以期对高职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对1994年以来我国高职实践教学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表明,我国高职教育已经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应当抓住“评估”契机,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全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分析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下简称质保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保障主体不健全、组织机构不适应、质量标准不科学、评估制度不完善、财力保障不到位等。研究了本科新评估方案特点及对高职教育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职教育质保体系建设的七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3):27-27
第三届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将于 2 0 0 5年 8月中旬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主办 ,江苏教育评估院合作承办。本次会议主题 :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会议旨在进一步促进高教评估理论与高校实际评估工作相结合 ,探讨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发展的科学道路 ;研究教学评估与质量保障的具体内容 ;交流各类院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和成果。会议特邀国内知名学者对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问题作主题报告 ,确定部分论文作者作大会交流发言。会议将编辑论文摘要 ,其基本要求是 :A4纸 ,限一页 (尽…  相似文献   

20.
张桂云 《成人教育》2011,31(11):73-74
1999年扩招以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科学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合理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产学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强实训设施建设、有效地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等方式来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