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西花灯音乐是流传于湘西的一种舞蹈性较强的民间音乐。它结构完整,旋律优美,地方色彩浓郁,深受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2.
<正>在湘西(包括自治州和怀化地区),广泛流行着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花灯。花灯音乐是我国民间艺术园地中一枝独具风采的花朵,多少年来在广大群众和花灯艺人的爱护、浇灌之下,吸收溶化了本地和外地传入地的小调,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成为一种拥有数百首曲调的民间艺术。解放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花灯音乐经过不断改造和发展,已经演化出了一种戏曲新种——花灯剧。花灯音乐也就兼而成为一种戏曲音乐了。而花灯歌舞音乐依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收集、整理和研究湘西花灯音乐,对于推动它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挖掘和丰富我国民间音乐宝库,都是很有必要和极为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黔西北花灯”是指流行于黔西北之黔西、大方、毕节、织金、金沙等县市区域的民间歌舞艺术.在其历史流传过程中,广泛地吸纳古今民间音乐,形成丰富多彩的黔西北花灯调,成为黔西北花灯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些丰富的花灯调中,由明清时期流行于北方和江浙一带的[剪靛花调]、[鲜花调]、[秀荷包调]、[妈妈娘糊涂调]等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在黔西北花灯中得以存现,形成有趣的“飞乐”现象,为研究黔西北花灯音乐提供了一档子可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型诗体。它的兴起与音乐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隋唐时代,随着疆土的扩大,交通贸易的繁荣,西域音乐流入中原,它与民间传唱的俚曲小调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曲调丰富、旋  相似文献   

5.
武安花灯是流传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武安镇许家弯一带的传统民间戏曲.这种灯戏起源于牧童的游戏,后发展成为祭祀和闹新春的民间戏曲.武安花灯有故事情节,有较为固定的人物角色,有丰富的表演曲目,有简便大方的舞蹈动作,是乡民天神崇拜的文化遗存,也是传统民间娱乐、祭祀活动的宝贵遗产.课题组通过对武安花灯表演方式、音乐形态和舞蹈特征的调查研究,尝试阐述这种古老戏曲的文化内涵,并通过例证和分析来阐释武安花灯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6.
歌舞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音乐之一.湘西霸王鞭就是这样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歌舞音乐形式.表演时载歌载舞,或者歌舞相间,广泛流行于湘西各民族地区.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今广场音乐活动的蓬勃开展,霸王鞭这一歌舞音乐更加显示了它的特色与优越性,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通过展示湘西霸王鞭的概...  相似文献   

7.
浚县民间小调是一种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表现形式,可以被作为一种具有教育性的资源引入到本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本文中笔者立足于自身实践经验和思考,对浚县民间小调走进本地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及方法作简要分析,期望为小学音乐教学起到一些具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民歌历史悠久,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其他一切音乐艺术的源泉。民歌按体裁的不同,通常可分为劳动号子、小调和山歌三种类型。其中,小调流传得非常广泛,也最为重要。已有的研究多限于民间小调的社会功能方面,对于其曲式结构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认为,是人们的音乐审美决定着民歌小调曲式结构的审美。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具体谱例为依据,通过对同词同曲、异词异曲民间小调"起承转合"曲式结构的比较研究,以求梳理出民间小调曲式结构所蕴涵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临海词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海词调是盛行于当地民间的一种坐唱曲艺形式,曲调优美清雅,是一套较为完整的民间曲艺音乐艺术。临海词调又称台州词调、才子词调或仙鹤调,由南词、昆曲和当地民间小调发展而成的,是浙江省内独特的曲艺品种之一。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韵味,长期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10.
豫南“皮摔”东调音乐唱腔牌子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豫南“皮摔”由于受当地山歌、灯歌、民间小调的影响,它的唱腔音乐具有豫南乡土风味。豫南“皮摔”由于地域和方言的不同,有东调和西调之分。东调皮摔的音乐唱腔具有高亢、挺拔、旋律跳跃大的特点,它是以“唱、帮、打”三者融为一体的传统演唱形式。  相似文献   

11.
高台民间小调是河西地区民间音乐文化中很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歌唱艺术。该县罗城乡民间小调最能体现西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和高台民间小调的总体风貌。从歌词上看,这些小调以叙事为基本的构成元素,其复杂多样的结构形式,形成了其独特的结构美。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是突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区域。它的形成是民间音乐文化在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以人们日常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社会的精神生活为载体,而逐步积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地理生态环境的三个阶段、历史文化发展的三个时期、民间音乐文化的三种类型的互为因果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花灯是一种流行于我国西南诸省的民间歌舞小戏。以往对于花灯功能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它的娱乐性和仪式性,田野调查发现,花灯的表演还具有传递族源记忆的功能。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村落,在汉化后,借助花灯中的戏剧妆扮来实现对族源记忆的传承。  相似文献   

14.
研究民间音乐,民歌分析是重要的途径。根据豫西民歌的音乐形态、演唱形式和场所进行归纳,将其分为劳动歌曲、灯歌、小调及叫卖歌曲四类;进而对其旋律的调式和音阶、基本曲式与结构原则加以分析,阐明其同调式、同种音阶不同构成音所产生的不同音乐色彩;重复、并置、重复与并置相结合的结构原则和旋法特点在豫西民歌中所产生的音乐特色。  相似文献   

15.
胡庆雅 《文教资料》2010,(14):114-116
本文作者着力于借助前童民间“花灯”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艺术文化的发展,阐述了四方面的体会:一是创设园内环境,整合民间资源;二是渗透各科教学,感知民间花灯;三是家、园密切配合,深入民间文化;四是实施民间文化教育.促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茶灯起源于民间的一种祭祀、娱神形式,是从花灯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在茶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分离出来,演化为一种寓物抒情、制作艺术、营造氛围等相对独立的民间娱乐文化活动。在乌江流域黔东北石阡县,茶灯至今已有六百年以上的历史,经过不断的流传和发展,以其鲜明的个性和艺术特色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传统,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人文主义精髓。  相似文献   

17.
秀山花灯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民族和谐共生互存的历史“百科全书”。它是一种集歌、舞、戏、吹打乐、琴弦乐和民间纸扎工艺以及民俗礼仪内容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跳花灯舞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历了从“跳团团”、“门斗转”(男围女),到“二人转”的漫长过程。“跳团团”是跳花灯得以形成的原始基因,也是跳花灯的原始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高台县民间小调是河西地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多记载劳动和节日的场面及过程,以叙事为主,涵盖了儒、佛、道等多种文化思想,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民族融合的河西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9.
眉户戏又称“迷胡”、“曲子”,形成于清朝乾嘉盛世,由山西、陕西黄河两岸的民歌小调孕育而成,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地方小戏,它的特点是曲调悠扬动听,简便易学,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经过对地方大戏、民歌、流行音乐、西洋音乐的吸收借鉴,眉户戏至今仍然有广阔的舞台。历史上,眉户戏一直名不见经传,文献中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记载,这给日后的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对它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后方才全面展开,研究者主要着眼于其源流发展、艺术特色、剧本三个角度,尤其着力于对眉户音乐的搜集整理,但与该剧种自身发展的丰富性相比,现有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0.
傅冬花 《文教资料》2010,(12):65-66
客家花灯是传统元宵赏灯习俗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造型艺术,寄寓着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它不仅蕴含着丰厚的人文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整盏花灯色彩艳丽、层次分明,除精湛的工艺外,用色也颇具特点。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用色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