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诔文体式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演进。先秦诔文初具雏形,然体式尚不稳定;汉诔稳定了述德和写哀两方面的内容和先述德后写哀的内部结构,并且确立了四言句式,使诔文体式得以定型;魏晋以来诔文主要通过写哀部分的句式改变方面实现诔文体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2.
诔文是在古代诔辞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文体。东汉诔文在体制模式上已稳定了述德和写哀两方面的内容和先述德后写哀的内部结构,并且确立了四言句式,使诔文体式得以定型。曹植在继承东汉诔文的同时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叙事因素的介入,扩大了诔主的范围:首次为婴儿作诔,个体情感的加强。  相似文献   

3.
萧统《文选》对诔文的编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诔文文体观。在其文学进化观念的指导下,他所选八篇诔文皆为魏晋以降之作,且多是为亲朋好友而作的私诔,体现了其对魏晋时文时风的推崇。诔文内容以述德和表哀为主,萧统更注重个体哀情的抒发;在艺术上,受当时追新逐丽文学观念的影响,偏好于驰骋文采之作;在诔文体制方面有比较灵活的认识。此外,对楚辞体诔文的选取,反映了萧统对诔文发展演变轨迹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4.
赵征 《文教资料》2011,(22):4-5
隋唐以前的碑文与诔文均源于诗,吸纳铭文与颂文"述德"的功能,并且在思想内容、文体功用、表现手法、艺术风格诸多方面存在不可隔断的相似性。本文对此二者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碑、诔两种文体特征相近但并不完全雷同,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合流的趋势,唐以后诔文被碑文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文心雕龙》"诔碑"篇阐发了自己的诔文写作观念,其中有对诔文内容中增添的述哀成分的肯定,对语言简要性的要求,对骈化形式的追求。但由于时代和个人的种种原因,刘勰的诔文写作观念也存在一定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6.
“其在万乘”条,标点值得一议;“逮尼父之卒”条,有两处可作校字之议。“至柳妻之诔惠子”句的译文问题;辨证歌文王、颂后稷的篇名,刘勰并未将《诗经》中述祖的颂诗列作诔文;指出“淮雨”的校改问题;“庸器”的训释;论蔡邕碑文的四句之解释;郗、郄二姓,自不应互混,“”应校改为“郗”;碑文的出现晚于诔文,“事先于诔”自应指最早立碑之举;碑文的写法可以接近于铭,可以类似于诔,但铭文、诔文都不能取代碑文,它是独立的文体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用于哀悼和祭奠的文体主要有诛、哀、吊、祭四种,它们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下面就简要地谈谈这四种文体的具体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诔。诔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悼词文体。《周礼》:“(大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六日诔。”郑玄注日:“诔,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由此可见,在周代就有了  相似文献   

8.
哀祭文是指悼念死者或祭祀鬼神的文字。哀辞以悼童殇,吊文以慰亲属,诔文以彰德行,祭文用于典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文体历史流变的述考,从文体学的角度结合具体文本认为其文体特点是:叙述事实纯正真实;运用文辞简洁核要;抒写感情哀伤缠绵。骈文哀祭文和古文哀祭文相同之处在于抒情性和实用性。不同之处表现在:1、渊源关系不同。2、语言形式不同。3、文体风格不同。4、对后世文风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诔文的功能中述哀职能的加强与当时社会中普遍弥漫的忧伤的死亡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当时产生了两种社会心理:对死亡的极度迷茫与哀伤,对生命的放纵与狂欢.这两种心理的矛盾作用产生了魏晋以哀为美的审美气质.本文旨在探讨这种死亡情绪在诔文中的表现及寻找死亡情绪的根源和其在社会风气中的扩展.  相似文献   

10.
先唐诔的作谥职能不断弱化,具体体现为所诔对象的非事功化以及作和所诔对象关系的私人化。这导致了诔述德内容的改变:先秦两汉时期诔述德主要在道德、政治方面;魏晋以来则突出才性、情趣。这些变化促使着诔由礼仪之向抒情之转变,从而也动态地呈现了先唐诔的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诔是一种古老的应用文体,《文心雕龙》与《文选》均对这一文体进行了评论与选录。由于刘勰和萧统的著述宗旨存在差异,体现在诔文的评录标准上,两者亦有所不同。本文试从诔文的文体功能、体制特征和文体特点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比较研究,着重分析两者之差异及原因,并对诔文的生成和流变作一揭示。  相似文献   

12.
“诔文”属于哀祭文中的一种,在《文心雕龙》与《昭明文选》中同时有这种文体,而因两部著作的作者创作时间、所持身份、著作时间、文学观念的不同以及著作的体例的差异,使得刘勰和萧统在诔文的选择上有了明显的差异.刘勰更侧重于对诔文追本溯源的评价,其中有评价高的作品,也有给予不好评价的作品,相比较下而对读者产生导引作用;萧统则是在《文选序》中总评以后选入他认为是上品的文章,并没再有更多的评述,是用一种选文的倾向来导引读者,因而二者选文不同和选文标准的分析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分裂句浅析     
分裂句是英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式。根据强调的内容的不同,它表现出多种形式;在被用作强调信息的手段的同时,分裂句还具有其它多种文体意义。本文对分裂句的形式、意义做了粗浅的分析和概括。  相似文献   

14.
潘岳生活在极其黑暗恐怖的西晋时代,一生追逐功名,虽才名冠世却历经坎坷,下场悲惨。其作品主要有诗、赋、哀诔三大类,善于写哀是其作品的总特色。潘岳写哀不仅感情真挚,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内容,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往往婉转曲折,高妙绝伦。他的创作以情为宗,真挚深切,哀怨动人,反映了时代生活的风神。  相似文献   

15.
试说谢灵运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在诗歌发展史上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我们很容易忽略谢灵运在其他文学创作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叙事散文和山水游记写得比较华美,富于辞采。受时代风气的熏染和自己一生经历的影响,谢灵运比较擅长写哀诔之文。就风格而言,谢灵运的散文似乎比诗歌更接近他的外向性格,重情而不内敛。  相似文献   

16.
诔本是一种仪式性和程式性很强的实用文体,曹植以卓越的文学才能对其进行改造,将其描述性和评价性语言改造为叙述性和描写性的语言,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诔文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使之成为文人们有效表达内心情感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孔德明  钟军 《河西学院学报》2006,22(6):35-37,44
文学像一棵大树,“本同而末异。”文学为“本”,文体为“末”,文体之“末”亦非一成不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诔作为一种文体,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变化着。由“生于《礼》”、尚礼,到“辞哀而韵长”,再到“缠绵而悽怆”,作诔者的情感亦由虚伪的、模式化的情感而向真实的、个性化的情感流变.内容和体式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所以,诔的体式亦随着其情感流变而由源起、渐变、鼎盛而最终蜕变为“诔之流”——哀辞。  相似文献   

18.
<正> 1.引言 文体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文体指文学文体,广义的文体指一种语言中的各类文体。文体就其内容和社会功能分为应用性文体、科技文体。科技文体所传递的信息是客观真理,是客观事实,所以它拒绝其语言的歧义和复义性,而是求其精确和确定性。因此,科技文体中被动句使用较多,而人称主语的用法较少。本文以被动句为载体,从文体翻译这一全新视角,探讨英汉语被动句的翻译。 传统语法认为,依照主语与谓语动词的不同关系,句式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  相似文献   

19.
<正>祭文,是一种在祭祀或者祭奠时表示哀悼或者祷祝的文体,也称作悼祭文、伤悼文和哀吊文。此外,祭文以其用途和死者身份上的差异,又可以细分为祭文、哀词、诔文、吊文四种主要文体[1]。狭义上的祭文专指以“祭某某某文”为名,以四言韵句,或者骈句、散句、骈散结合的方式创作的,用以祭祀表示悼念的应用文作品。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均属于狭义祭文。一、欧阳修祭文的创作分期本文的研究对象选自于商务印书馆2019年出版的《欧阳永叔文》,分别为:《祭尹师鲁文》(1048年)、  相似文献   

20.
"为…(之)所…"句式的历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初的“为…(之)所…”句式是判断式或主动式,后来这种句式受到“为”字被动句的类化而逐渐演变成被动句式。该文就被动式“为…(之)所…”式的渊源极其流变作了历时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