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庄西真 《职教论坛》2013,(34):16-20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由不同层次教育(比如中、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类型教育(比如基础教育、成人教育)构成的一个体系。只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能够顺畅地转换,职业教育体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教育、不同类型教育之间有体验式、考试式、注册式、学分式等几种转换方式。  相似文献   

2.
浅谈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换生成语法自诞生之日起历经古典理论,标准理论,扩充式标准理论,管约论和最简理论五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在语言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誉为一场乔姆斯基式的革命。本文主要介绍了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其研究的对象、方法、以及转换生成语法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做了简单回顾,并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存在的几点局限。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介绍了应用于高速光纤通信中信号接收的几种电路结构,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了采用光电转换的等效电路模型。然后对光电接收转换电路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前馈式的信号接收器总体设计方案,并对该方案的性能进行分析,重点是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误码率,详细介绍了前馈式的信号放大原理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特定条件下二元分式结构形式最值问题的几种解法,并对条件和结论进行了变式转换,引申到不等式的情形,同时推广到多元分式结构的形式 .  相似文献   

5.
先学作业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自学情况和课堂交流的效果。不同的教学内容,先学的侧重点不同,先学作业设计的形式也就不一样。本文针对不同的内容和课型,总结出了探究式、读学式、练思式、操作调查式、整理复习式、评研式等几种不同的先学作业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数学教学方法的指导和解题能力的培养。数形转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本文就数形转换中如何将数式关系转化成几何问题的几种情形,举数例予以说明,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变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时,变更概念非本质的特征,变更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创设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使概念或本质不变的一种教学方式。变式教学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是大有益处的。下面本人从几种类型课中的变式教学和对在变式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闫丽俐  王宁 《海外英语》2013,(2X):241-242
冲突性话语是夫妻间普遍存在的一种言语行为。该文通过分析电视剧中夫妻间冲突话语语料,归纳出退出式、第三方介入式、转换话题式和肢体暴力式等四种冲突话语结束策略,旨在补充现有的冲突性话语研究。  相似文献   

9.
基于概念层次网络(HNC)理论的语言理解技术,就是4层级数学表示式的激活、扩展、浓缩、转换与存储的过程。HNC语言理解技术包括面向句子分析的句类分析,面向句群分析的语境单元萃取和面向篇章分析的语境生成。本文给出了HNC语言理解技术的整体架构,对几个重要模块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说明,并结合搜索引擎和机器翻译等应用,给出HNC语言理解技术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冲突话语是夫妻间不可避免的一种言语行为.通过对英文电视剧中的夫妻间冲突话语语料的分析,归纳出退出式、一方获胜式、第三方介入式、转换话题式、客观环境中止式、肢体暴力式和妥协让步式等七种冲突话语结束方式,旨在补充现有的对冲突话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与文化身份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和文化身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语言是透视文化身份的一面窗户,是个体与某文化团体归属关系敏感而重要的标志,在文化身份的认同和维护中起重要作用。语言是个体自我意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渗透到个体的每一次思维和整个世界观;文化身份是语言的管轨,文化身份的差异形成了语言使用的差异。同时语言和文化身份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现实生活中文化身份的认同相当复杂,语言并不是文化身份认同的唯一标志。  相似文献   

12.
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工具与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双重功能。在多语社会或国家,通常是通用语言承担较多社会交际工具功能,而少数民族语言承担较多文化认同功能,二者互相补充又互相不可替代。因此在语言的工具认同和文化认同意义上,我国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没有根本的冲突。在少数民族语言内部,由于存在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主体民族语言和非主体民族语言、简单语言环境语言和复杂语言环境语言、保持母语程度不同等复杂情况,所以对于不同民族语言来说,语言的民族认同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下,颜色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相同颜色词的语用意义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可以是对等的、有语用冲突的或者属于文化空白的。因此,对颜色词的正确翻译应该在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异同的前提下,尽量异中求同。  相似文献   

14.
Counselor training that does not attend to dynamic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oppression can run the risk of promoting false empathy that serves the voyeuristic purpose of the counselor rather than achieving accurate empathy for the client.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rue and false empathy and how Whiteness, racial identity and culture, and classroom dynamics can impact the ability to engage in cultural empathy development. We present a model for cultural empathy training that attends to each of these dynamics.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身份角度入手探讨中华文化板块学说的理论合理性,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如何与当下相结合,如何面向未来的可能。通过身份是一个文化概念、身份差别与民族社会的历史和发展状态有很大关系等论点阐述中华文化板块以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民族分布、文化特征作为划分的依据。对各民族文学经典作品展开分析,印证中华文化板块学说关于各相邻文化圈、文化区之间互相重合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区域文化认同的建构将有利于区域合作的推进,从文化认同视角探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与阻力是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进行更深层次把握的需要。安徽与长三角地区亦已具备的"归属性"、"回应性"、"功能性"文化认同是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行政区利益认同的阻碍,地域文化观念等差异的存在又是区域文化认同构建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阻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Albeit the moral identity construct has gained a pivotal status in moral psychology, previous research largely neglected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moral identity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by comparing Western (Canadian) and Eastern (Chinese) cultures in three different contexts: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society. The sample included 185 young adults from Canada and 148 from China.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moral identity interview was administrated in each culture. All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select 12–15 attributes describing a high moral person from a culturally inclusive list. They were then asked to rate the self-importance of the chosen attributes in the contexts of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society. Overall, participants from both cultures viewed attributes reflecting benevolence and universality central to their moral identity. However, Chinese participants included a broader range of value domains in the definition of their moral identity. Moreover, Chinese participants scored higher on moral identity in the context of community/society than Canadians. The results indicate cultural similarity of moral identity with regard to some attribut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meaningful cultural variability in individuals’ moral identities across contexts.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根基。现有研究主要以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社会认同理论和文化适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群体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化认同的概念界定出发.辨析了回旗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异同点;通过对甘南藏区文化背景的介绍。剖析了甘南回族文化中异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透视了一个以藏族文化为主流文化中回族的文化认同。最后指出甘南回族文化在中国回族文化中具有的重要位置和独有特色,阐明了研究回族文化认同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Denominational School Ident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 Identity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Three important factors determine the institutional identity of denominational (Christian) schools: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igious truth claim, their conception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and their view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s content of education. We investigate conceptually which of these interpretations of identity are consonant with a view of education as a place where the personal identity of students is constructed. We interpret personal identity in a narrative way, as a permanent process of reflexive construction where consistency over time is not seen as an ideal, given the plurality of postmodern 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