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商榷辽宁刘荣义一、“故人西辞黄鹤楼”应如何译?诗的首句,小语教参第十册注释;盂浩然由酉向东行,所以说“酉辞”;译为: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唐宋诗选讲(绝句)》则译此句为:“老朋友向西北告辞了黄鹤楼”。这两种译法都欠...  相似文献   

2.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流传久远的著名送别诗,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由于两位诗人的禀赋、个性的不同,在具体写法上仍有很大不同。《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王维是位山水田园诗人,个性多愁善感,且有消极避世思想,故而他的这首送别诗伤感情绪似乎更浓一些。诗中一开头就勾画出一个能增强离别情绪的环境——客舍,制造一种凄凉的氛围:从视觉、触觉角度描与离别环境,清新俊逸又略显伤感,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郁心情。后两句模拟诗人当时频频劝酒安慰行者的话语,声声劝、字字情,直抒离别情怀,  相似文献   

3.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这首诗以感情真挚深厚,意境空阔优美,语言平中见奇著称。 前两句叙述老朋友辞别了西方的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春三月东下扬州。第.二句的情感是欢愉的,似乎没有离愁别恨的感觉。其实这样写,正是为了反衬后面的愁情。 后两句是写诗人眼中所见:他在黄鹤楼头,呆呆地目送孤帆远去,一直消失在碧空尽头。这时,似乎什么都消失了,唯见滚滚波涛向天际流去。“孤帆”既是写实,又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一人寂寞远离的无限同清。全诗到第三句似乎意思说尽了,为什么又要写在唯见长…  相似文献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相似文献   

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解读分析】这首诗是李白在刚出四川不久,漫游吴、越等地后定居湖北安陆时所写。此时的李白激情澎湃,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了送别的地点,诗人是在黄鹤楼与老朋友孟浩然挥手告别的。为什么是"西辞"呢,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今扬州)的西面,两地相距数百里,在黄鹤楼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首。教学过程一、导入,理解诗题1.导入:友谊是什么?在李白的心中,友谊不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朋友间深厚之情,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对朋友远去的久久凝望之情。现在,我们来学习第20课的第一首古诗冥冥《黄鹤楼送孟浩  相似文献   

7.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一作《渭城曲》,后人又称"阳关三叠"。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长安任职时为送别友人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所作,是著名的送别诗。  相似文献   

8.
诗的意境是以直觉为基础、以具体的物象为依托而产生的美学境界。是情与景的交织,意与境的融合,神与物的浑成。王夫之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这是对诗的意境所作的精要阐释。它说明诗中所描述的情和景,并非单纯是现实中的情与景,而是情感化和艺术化的情与景。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两首诗为例,谈古诗中的意境创造。这两首古诗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前一首所表达的是“我送”友人的感情,后一首则表达友人“送我”的感情,两首诗所描述的情和景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相似文献   

9.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为送别诗。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朗读·赏析·比较三个环节。朗读训练是感受语言的有效途径。在范读之前。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指导朗读的要点:诗的节拍,停顿,重音,感情。例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诗四句,一二句语调有轻有重,语速平缓;第三句语调略为高昂,突出“更尽”一词;第四句“无故人”语调渐低缓慢。前二句用清音,后二句用浊音。这时的朗读是一种流动的形象,诗中  相似文献   

10.
"送别诗"是表达诗人离情别离的诗歌,古往今来广为传诵,本文通过对两首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的意象、情感进行分析归纳,以达到对"送别诗"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1.
想来好笑,点学生背高适的《别董大》,他竟是这样背的: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要他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他竟一错再错地背下去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首诗,同是送别赠人之作,同是“先景后情”结构式,押同样的韵(指现代韵,见秦似《现代诗韵》),即或论起平仄来,互换的两句也基本相同,更凑巧的是,这两诗的作者又同是盛唐时期著名大诗人。高适702—765,王维701——761,连出生和去世年月也相差不大,怪不得学生要弄错的。然而,高适是边塞诗派的大家,王维却是田园诗的代表,他们怎么搅在一块了呢?就说这选在同篇课文中诸如上说那般相同的两首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情真意挚,含蕴深厚,被誉为送别的绝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的一、二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季节和故人的去处,学生初读即能感知;而三、四句则是象外有象、情景双会、创造出深远意境的千古名句,学生难于领悟,应成为教学重点。对于这两句诗,我们应当步骤分明地先赏析诗中所描绘的客观景象,次求诗人的主观形象,再托出融于形象之中的深挚情感,  相似文献   

13.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第623期刊登了王达津先生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解》一文。作者根据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同章冠之秀才甫登石镜亭访黄鹤楼故址,……今楼已废,旧址亦不复存……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王先生读作“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似可商榷),非江行久不能知也。”认为这首诗“全写浩然所见,他的用意不但  相似文献   

14.
教材简析: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晚年之作,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学生分析: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较流利的读出古诗,但对诗中蕴含的感情理解得不够到位,诗的韵味没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  相似文献   

15.
教学片断唐代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师:“天际”呢?生:天边。师:那么这二句诗该怎么理解?生:孤单单的一只船远去了,帆影在晴朗的天空尽头消失了,只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生:当时,老朋友(孟浩然)乘坐的船渐渐地远去了,帆影消失在碧水蓝天相连的地方,“我”望不见老朋友了,只能望见滔滔江水向天边奔…  相似文献   

16.
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特征是创造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情景结合。诗的意境可以激起人们的情思,令人神往,从而感染读者。著名诗仙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创造的意境,是感人至深的。诗题的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点出了诗的主题——为友送行。可以想见,诗人是要通过送别场景的描绘,来抒发离别之情。为了创造出这种情景交  相似文献   

17.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一首较为平常的七言绝句 ,但它却集中体现了王维“诗中有歌 ,歌中有诗”的特色。无论从内容上 ,还是诗的韵律上均能体现“诗歌美” ,因而才能谱成《阳关三叠》的送行乐曲 ,传唱至今 ,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18.
选入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下简称《送》)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下简称《黄》)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它们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各有千秋。一、虽都表现“送别”的主题,但表达感情不同《送》诗是作者王维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送别亲友到一个僻远的地方去;表达的是那种深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离别诗十有八九堪称精品。本文试图从形成精品的文化背景及外在因素入手,通过唐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阐释解读,进而李白诗特有的离别世界,探究司空 图所推崇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真谛。  相似文献   

20.
李莎 《湖南教育》2013,(1):28-31
教学目标:1.自主读懂诗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2.对诗歌意象("酒")的理解;正确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更""尽"把握诗人的心境。一、解读诗题,了解作者(课前板书古诗,"浥"字暂不写)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送别诗?(生背诵《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有时候,离别是一种"千帆皆不是,唯有孟浩然"的无限惆怅,有时候又是一种"桃花潭水深千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