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公民思想在西方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流派,不同流派对公民认识不同,公民教育侧重点也不同.共和主义公民教育强调公民道德培养,自由主义公民教育强调公民权利启蒙,社群主义公民教育注重公民的社群认同,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注重多元文化的承认.当代各种公民教育思潮在发展中相互批判和相互吸收,逐步放弃极端立场,向中间靠拢,努力在张力中寻求平衡与弥合.这一趋势为我国今天开展公民教育提供一种思想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2.
公民教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主要形成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流派: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本文通过对这四个流派的简要梳理,审视其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以期对中国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公民资格是理解公民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美国公民资格理论范式主要体现为自由主义、共和主义、批判主义和跨国主义公民资格。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公民资格作为影响美国公民教育的主导话语,对公民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批判主义和跨国主义公民资格以其特有的理论活力对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美国公民资格理论话语的丰富和发展为公民教育实践提供了参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晏阳初对共和主义的理解是公民都担负起国家社会的各种责任,共同民主治理国家社会,这可谓之公民共和主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定县的公民教育研究与实验是以这种公民共和主义理念为指导的。对责任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强调是定县公民教育实验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公民教育自我创造是其富有成效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公民美德与共和——共和主义的视角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共和主义的视角看,包括勇敢、奉献、雄辩、审慎和爱国主义等几个主要方面在内的公民美德是公民自觉服务于共和国公共利益从而实现公民自由、共和、自治理想的品性和能力,因此可以说没有美德就无所谓共和;相应地,通过公共教育、公民参与、良法之治等多种方式加强公民美德供给,使人们成为好公民,也历来为共和国高度重视。共和主义关于公民美德与共和关系的阐释,不仅有助于我们改进对公民美德内涵的理解,加深我们对公民美德重要性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优化我国公民教育的目标,丰富和改善我国公民教育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社群主义公民教育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极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其兴起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社群主义公民教育思想对新自由主义的公民教育主张提出了严肃批判,促使美国人重新思考国家的现实和未来。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社群主义公民教育思想提倡价值认同、公民参与和德行养成,其主张对美国社会政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指导目前美国公民教育实践的一种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7.
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考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把握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首先应该在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紧张关系中把握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趋向,其次要把握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的新动向及其对公民教育的影响,最后要透过民主主义中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社群主义)的论争来把握公民教育理念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8.
公民身份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从古希腊至今公民身份经历了历史和国别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和自由主义公民身份两种范式。现代公民身份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影响因子的不同组合,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公民身份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其中也经历着不同的批判和反思。总体来看,现代公民身份是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微观视角的文化因素不容忽视。我国受封建等级统治历史影响,公民社会萌芽较晚,梳理公民身份的历史演变对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杰斐逊的共和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杰斐逊既继承了古典共和主义思想的优秀成果,又为古典共和向近代共和发展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共和主义思想,成为共和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力图制约权力来保障公民的权利,通过公共教育的推行来促进公民的民主参与,与古典的共和主义思想有着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作为17世纪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洛克提出了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公民社会的政治观点,他以此为基础,结合他个人的教育经验与哲学宗教观点,形成了其独特的公民教育思想.洛克公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于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洛克的公民教育思想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将后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英国现实社会生活需要相结合的产物.洛克的公民教育思想富有时代活力,开启了自由至上主义公民教育思想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是一个在历史反思中寻求民族振兴的国家。在经历社会动荡之后,俄联邦政府积极进行公民教育改革,凸显了俄罗斯公民教育的鲜明特点,即注重公民教育的民族性、公民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公民教育系统的网络空间化和公民教育课程的现代化。这些对我国的公民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国学校公民教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学校公民教育的近代传统丰厚,公民教育的组织化程度高,其人权教育的地位突出。教学目标的中心是强调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社会责任心,又能行使自己公民权利的理想社会公民。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民主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和法律知识;各种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应的教育实施有相当部分是在课堂和学校活动中进行的,同时也建立了系统的公民教育社会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中基础和核心的组成部分,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是公民教育的摇篮,学校中的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主要渠道,它贯穿于公民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是促进公民素质提高、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根源。文章运用比较研究视角,对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公民教育观念转型不完善、公民教育研究薄弱、缺乏"本土化"研究视域,实证研究匮乏、研究视角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正确的归因模式等进行细致的梳理与探析,进而提出全面解决问题的对策:顺应时势,增强公民教育意识观念、切实提升元公民教育理论研究、重视中小学公民教育"本土化"问题研究、深刻把握全球化、终身教育层面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必然伴随着教育的转型。教育的自觉转型以人的转型为核心。公民是当代中国人之转型所在,公民教育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之所在。公民教育不是政治教化,也不只是公民意识教育,而是一种以培养公民完整素质为宗旨的新的教育形态。个人主体性和公共性是公民的两个基本品质。当代公民的公共性已从传统的国家公民延伸到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因此,当代公民需要具备个人公民、社会公民、国家公民、世界公民等多重身份,我们也必须以具备多重身份的复合型公民的要求来设计公民教育的层次与目标。  相似文献   

15.
赵明玉 《外国教育研究》2007,34(3):25-27,37
传统自由主义公民教育以一种消极的、普遍的公民资格为基础,不提倡由学校等公共机构开展公民教育,而主张一种“私人化的”公民教育,并渗透政治中立的原则。新自由主义的公民资格观注重公民认同、公民参与、公共理性的公民德行,提出由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平等、自由、尊重、宽容等公民德行。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公民意识培育,而公民意识的形成有赖于系统的公民教育。在我国积极推行公民教育,使之成为全国社会性运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余日章领导的青年会开展的成人公民教育运动。这项公民教育运动对于提高国民公民意识和公民观念及催生现代民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认识与分析余日章领导的成人公民教育运动,在我国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今天,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A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formal, political science-oriented citizenship curriculum studied exclusively in secondary schools, civic education-learning develops throughout the young-mature citizen's life in Israel. The analysis of the role and learning of two primary civic myths--'Israel is a Jewish and a democratic state' and 'Israelis are Jews'--demonstrates how this learning takes place through 'formations' of hegemony such as the family, the media, civic militarism as well as through schools' statist and social curricula. Successes of civic education enable the civic myths to be vibrant, gestalt worlds of meaning for Jewish Israelis, and sites of resistance for ultra-orthodox Jewish as well as Palestinian citizens of Israel. On the other hand, as an ethnocracy, democracy in civic Israel is not a meaningful world of value but rather a means to manage political processes. Therefore, the Israel case study is insight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limitations of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at seeks to advance democratic-oriented values such as human rights, liberty, justice, tolerance, civility, coexistence, pluralism and an alternative concept of Israel as a civil society.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plores citizenship education's need to focus on both ‘political’ and ‘social’ literacy within a communitarian framework. The Crick Report (1998; see also Lahey, Crick and Porter, 1974), while recognizing that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was a precondition for both the civic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concentrated largely on ‘political’ literac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Concern with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the curriculum in schools is not a recent interest, but changes within society have accelerated the social demands made upon schools. At the very least, society expects schools to correct the behaviour of children and to teach them values which usually means insisting on ‘good’ behaviou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pupils has thus assumed a much greater place in the aspirations of schools. Programmes of personal and social education, together with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variably emphasize a range of social skills and these skills are introduced early and built upon throughout the years of schooling. An individual's sense and ability to make socially productive decisions do not develop by themselves; rather, they require knowledge, values and skills. Above all opportunities are required for children to experience social relations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are able to operate critically within value-laden discourses and thereby to become informed and ethically empowered, active citizens.  相似文献   

19.
中职生公民权责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整的公民教育应包含公民品德教育与公民权责教育两个方面。然而,我国的公民教育长期以来只重视公民品德教育,忽视了公民权责教育,这种现象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同样存在。文章阐释了公民权责教育的要义,分析了我国中职生公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公民权责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实践中,以培养公民、造就公民身份、塑造公民道德为指向的公民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公民、公民身份等相关概念内涵变化的影响。同时,公民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自然也会伴随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一方面公民教育只是造就公民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公民教育也只是教育功能的一个方面。不过,无论如何,公民都不但需要教育,而且可以教育。公民教育的终极理想必然指向人类的善好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