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相较于传统教育,对话教育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但是从对话教育实践来看,它导致了虚假对话流行、疏离师生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虽然也有人们对对话教育理解不够透彻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对话教育过度强调了权利,把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平等的权利关系,从而导致权利之间产生冲突。回应不仅是独白和对话辩证发展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言说方式,而且它更加重视自我对他者的责任,从而能够消解权利所造成的冲突,因此,回应教育将取代对话教育而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将师生观理解为“对话者及其关系”,强调在师生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相互作用的交往关系,而交往追求的应是相互理解,应把师生关系塑造为一种共生关系。后现代主义推动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师生观转向。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走向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话作为一种教育原则,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它挑战我们关于师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在传统数学教学中,"独白式"教学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的数学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对话欲望,剥夺了学生的对话权利,削弱了学生的对话能力,导致了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和创新能力匮乏.数学教学走向对话是无可争议的.  相似文献   

4.
陈春霞 《文教资料》2008,(25):117-118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的顺利进行.本文认为基于对话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本文分析了对话的内涵及我们的教育为什么需要这种基于对话的师生关系,并主张以平等为前提,问题为轴心,用理解与宽容的态度来实现这种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能够保证教育意义的最终生成。对话型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通过师生对话进行知识共建的教育意义共生过程。它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话,有助于消减师生矛盾,有助于师生共同成长与进步。在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平等是起点,对话是过程,理解是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6.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影响着师生关系的性质与发展状况。经过调研发现,传统师生关系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师生权利主体单向化,二者权力结构失衡;师生间缺乏平等对话,教学冲突突出;师生角色定位失衡,教师与学生交往不平等;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需要在权利视域下对高校课堂师生关系进行重构,即"实现师生权利主体的双向化,平衡二者权力结构;倡导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化解教学冲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提出 “对话教育”大约是近几年兴起的概念,但其实对话教学却早已存在.在西方,最早的实践者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认为,学习是在探究真理的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中形成的.在东方,《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师生问的对话就反映了对话的特征.对话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从简单意义上讲,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从深层意义上讲,它挑战我们关于师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  相似文献   

8.
“学业不良”是指学生实际的学业成绩低于其智力等因素所提供的学习潜能应达到的成绩。笔者认为,师生关系不良是造成学生“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只有构建对话式的师生关系,才能引领学生走出“学业不良”,走向学业成功。“学业不良”存在的现实,要求教育者改变教育的价值取向,树立新型的学生观,构建对话式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理解、和谐、人道的交往关系。它以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热爱为基础,以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为原则。相信学生,爱护学生,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灌输的容器。这种师生关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平等与对话”——后现代主义师生观解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教育理论的构建和教育实践的运行,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师生关系问题历来是教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后现代主义的师生观强调“平等与对话”,认为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和创造。它充满着生命活力,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培育的是自主自觉的意识、自我实现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余玲芝在《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11期撰文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对话精神的社会,学校德育对话是对话精神在学校德育领域的回应,它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德育理念,也可以是一种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郑巧芬 《师道》2013,(3):22-24
"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涉入学校教育领域,与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产生联姻,从而在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诸多方面发生嬗变,并逐步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我们称之为对话教学。一、课堂对话中教师的基本作用课堂对话教学截然不同于以前的独白式教学模式,也不等同于现今的很多电视类的谈话性节目。它是学生、教师这两个显性对话构筑  相似文献   

12.
杨捷  杨玲 《中学教育》2010,(12):8-12
师生关系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师生观试图突破传统二元对立和双主体悖论的格局,在理解和对话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作为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和对话为重构师生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便于深入剖析师生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师生关系是一种包含伦理与情感于一体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担负文化传播与传递的特定社会文化场域。研究生师生关系作为师生关系中的一种具体样式,在呈现出师生关系普遍性表象的同时,更由于教育主体间性以及交往情景的特殊性,从而使其显得尤为特殊。在教育人类学的分析视野中,这种特殊性表现为理解、对话与共生这样三个基本维度,即相互理解各自文化背景和文化期待视野,在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间进行有效对话,在相互欣赏、良性共生的师生关系格局中彰显出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4.
申一营 《现代语文》2011,(5):107-108
"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性的沟通或言语性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由"训诲——驯化型"教学到"传授——训练型"教学,发展为对话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班级场域中“我-它”式师生关系的伦理困境日益突出,它缺失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使得师生关系异化,导致学生的精神生命没有得到拂煦,从而使本真的教育价值难以实现。在班级教育时空中,师生之间迫切需要真诚、民主的对话,从而使师生关系由“我-它”式的二元对立转向“我-你”式的平等相遇。  相似文献   

16.
生长性师幼对话是一种超越事实的、具有建设性的对话,有助于教师深刻地发现儿童、理解儿童,且在基于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有效的教育回应和支持。营造生长性师幼对话需要四个“共同”:拥有共同立场是生长性师幼对话的前提,保持共同视角是生长性师幼对话的基础,达成共同理解是生长性师幼对话的指引,保持共同思考是生长性师幼对话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一、对话教学的内涵 对话教学就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它是时代精神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回应。  相似文献   

18.
对话是交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从广义上说,人类的一切交流活动无不包含着对话的成分。人类对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的观察、思考与感悟足人类与大自然的对话.它促使着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进行由浅人深、由简人繁的体验与总结,从而促进了科技的进步。而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则促进了人类的交流、理解与思维的碰撞,从而促使了人类智慧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独白”与对话式教育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话式教育内含“独白--对话”之间的相互包含、循环再生的“生态”结构关系。对话式教育基本上是由作为片段的师生各自的“独白”链接、融合而成的。现实语境中存在两种“独白”:一种是实质为独断的“独白”;一种是个人言说之“独白”。不可将“教育中的′独白′”--概地隐喻为独断,否则便会将“教育中的′独白′”与“′独白′式教育”混为一谈。完全消解了“独白”的“′对话′式教育”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为促进学生主体的确立和主体间性的生成,必须既倡导和强调“对话”,又鼓励和尊重“独白”,把包括“独白”在内的“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对话”与“独白”的必要张力中理解和构建对话式教育。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以苏格拉底的对话教育来命名孔子的道德教育。实际上,孔子的道德教育从形式到本质都不同于苏格拉底的对话教育,而是一种独特的回应道德教育。回应道德教育不同于对话教育的权利基础,而以责任为核心,这对现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