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反复讲;老师教,学生做,学生做错了老师给予纠正;老师根据教材设计问题,学生根据老师的意图讨论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纠正、补充和完善.这是受传统教育方法和应试  相似文献   

2.
何碧 《课外阅读》2011,(3):91-91
许多老师经历过或看见过课堂内外的一些场景,老师提出问题后——有的学生回答时刚说出一两句话,老师一听发现是错的,就打断其思路要他坐下而不必说完;有的学生回答时未按老师的思路、意图说到位,或全说错了,老师或严肃地叫其坐下,或生气地将其训斥一顿,这样学生再举手发言时老师可能就不给他机会了;还有学生做作业或考试错了几道题,老师叫他错一罚三、错一罚十等。  相似文献   

3.
王华 《教师》2009,(18)
所谓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或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生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回应或回答.  相似文献   

4.
曾读到这样一则故事:一日位小学教师发现自己刚接管的班上有个学生从不举手发言,于是便主动接触这个生性胆小、自我封闭的学生,鼓励他以后要勇于回答问题.教师告诉他,如果不会,举左手;会,就举右手,老师就让你来回答.第二天上课,老师提问时,这名学生勇敢地举起了左手.再后来,他终于举起右手了.这位老师独特的教育方式深深打动了我.  相似文献   

5.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存在的问题 中国传统的课堂是教师严肃地进入课堂,学生们坐得整整齐齐、安安静静,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的一言一行;老师语言精练,教态从容,板书时大家能听到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声音.老师提问,学生踊跃回答;随着老师声音落定,下课铃声响起,开始下课.  相似文献   

6.
听一位老师上小语第九册《晏子使楚》一文.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时.问:“谁能找出这节中的反问句?”一个学生回答:“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老师又问;“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一位学生回答:“齐国有人.”老师满意地说:“对了!”“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中的“人”是特指,人才、能人”.联系上下文;我们不难看出楚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怎  相似文献   

7.
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星期天,老师要选一个手机号码,营业员为老师提供了三个号码:13912576409、13948612593、13955665566,老师选择哪一个号码比较合适?学生回答:选择第三个号码合适.老师又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好记.  相似文献   

8.
正1.会教的老师能把复杂的教材教简单了;不会教的老师则会把简单的知识教复杂了。2.会教的老师能把难学的知识教容易了;不会教的老师则会把很容易的知识教难了。3.会教的老师上课跟着学生走;不会教的老师则始终牵着学生跟着老师走。4.会教的老师自己悠闲让学生忙;不会教的老师则让学生没事自己忙。5.会教的老师希望听到学生的独立见解;不会教的老师生怕学生的回答跟老师预想的答案不一样。6.会教的老师不怕学生答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方式是老师高高地在讲台上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因为不会回答不敢举手,把头缩到最低,生怕被老师点到名字,愈是不会就愈不敢回答,心里对回答问题的恐惧也越来越深. 那么,到底如何解决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和老师交流的问题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孟波镇中学一份校本课程课堂实录的个案文本显示,傣族学生不回答教师所提问题有三种情况:不会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不会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原因主要有:傣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导致他们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回答,傣族学生的文化认同出现了偏差,导致他们不愿意回答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或是母语系统向汉语系统转换复杂导致傣族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因此加强校本课程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中的作用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听特级教师上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们深厚的语文功底、高超的教学技巧、精妙的课堂语言,无不令人心悦诚服.尤其是他们在课堂上展现的那种“润物细无声”式的人文关怀,也让听课者感动不已. 片段一 (《给予树》贾志敏) 师:谁能告诉我这篇课文有几个小节: 生:五个小节. 生:老师,这篇课文有五个小节. 师:(摸该生的头)我喜欢这个小朋友的回答.他回答完整,对老师也很有礼貌,老师听了很舒服. 赏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特级教师贾志敏其实是在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他没有正面指出第一个学生的不足,而是通过表扬第二个回答的学生来暗示:回答问题要完整,对老师要有礼貌.真可谓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12.
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过了一会儿,只见学生仍有些迟疑,老师鼓励道:"大胆举手,大声回答,勇于表现自我,才能走向成功的舞台!"随后许多学生举起手,坐在南墙角的一位男生此时手举得很高.老师看了看、稍作停顿之后,指着他说:"好,××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岂料话音刚落,就引来一阵哄笑和唏嘘.老师旋即以锐利的目光扫视四周,转而对那位男生说:"你大胆发言."教室渐趋平静.  相似文献   

13.
经常可见这样的公开课情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读一段课文,不等学生读完或只待学生一读完就提问;即使学生回答不到位,但只要跟老师预设的答案沾边,老师就抢过话语权,把答案引向或指向“目标”。许多评课老师往往称赞其课堂密度高,知识容量大,学生反映热。但据笔者看来,这是违背教学心理规律的。不等学生看书,不待学生思考,就让他们回答、质疑,无异于让无本之木长成参天大树,使无源之水汇成浩荡大河,其结果可想而知。这些老师追求的只是表面的热闹,而课堂教学则失之浮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正充斥着现在的语文课堂。笔者斗胆向这些…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科的特点,容易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消极心理,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授课充满美感的教师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风趣幽默的老师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巧妙的教学技巧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场景一:某位高年级的老师手拿一只黄色的橡皮,然后大声地问学生,"Is this a rubber?"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Yes.接着老师又追问了一句:"Is it blue?"学生们再一次响亮地回答:"No,it's yellow."这时老师很满意,因为学生们都答对了……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中,应强调以"说"为突破口,以此推动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关注情感因素,让学生敢说 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我们经常问的是:"这个问题谁会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了会的举手回答,不会的老师也不提问这样的课堂方式,所以课堂上出现的都是正确的、精彩的回答,而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不举手发言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回答问题.他们怕出错,他们怕看到老师眼神中的不耐烦,更怕被老师无情阻断.记得一位名家曾经这样说过,"好课像登山",他说,怎么上山?  相似文献   

17.
遇到不懂的问题问老师,是学生优良天性的本能反应,也是老师需要面对的问题.老师回答学生问题,效应是多方面的:从学生角度看,带着问题向老师求助,是内在驱动力和对老师充满信任形成合力后的行为表现,更是扫除思维障碍急切的心理需求;从老师的角度看,为学生释疑解惑,是诊断思维受阻  相似文献   

18.
夕阳 《师道》2004,(6):17
一次,笔者在参加某教学公开课时,发现上课老师神采飞扬,不时提问,而学生均举手频频。但能被老师提问到的学生不多,面不广。有部分学生被连连提问到,而大部分学生则没有那么幸运。课后,有几名学生连说没意思,笔者当即询问了几名学生,回答的是:“因为要上公开课,老师要求我们,提问时大家都要举手。能回答的举左手,不能回答的就举右手。不然的话,要被老师‘秋后算账’的。”那么举手情不情愿呢?不少学生回答说不愿意。再问其原因,回答说是不少老师平时很少或从不提问他们,举不举手都一样,老师认为他们学习成绩差,问了也白问。这一情况引起我的…  相似文献   

19.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关心学生、和蔼可亲、很会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老师,和学生谈话更是我的拿手好戏.可是,前天的民意调查,让我大吃一惊.调查表上问学生最不喜欢老师的什么,全班52人中居然有45人回答不喜欢和老师谈话.  相似文献   

20.
评价具有检测激励功能,通过及时评价,教师可以把握课堂学习的情况,调控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我们常常也看到这样的一些及时评价的现象: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不管学生水平的差异,回答问题的难易程度,在学生答对问题后,总是表扬说——“你回答的非常好”、“你真是很聪明啊”等等,而受表扬的学生却表情漠然;而如果学生答错了或不能回答出问题,老师会脸色严厉的说:“不对,坐下”或者说“下一位”,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战战兢兢,无所适从,甚至最简单的问题都不敢回答.这些做法虽然能及时地评判出问题的是非曲直、黑白对错,但也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给教学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