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堂会演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承载了我国戏曲由成熟走向繁荣的重要使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局部入手探究堂会演剧的发展脉络、特点及演出内容,以期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明代堂会演剧.  相似文献   

2.
义务戏是由梨园艺人参加的、不计酬劳的戏剧演出活动。清末天津义务戏的出现,受到了田际云“演剧兴学”的影响。民国以后,天津的义务戏比较活跃,并以赈灾募款、助学、助贫、助医及爱国演出为主旨,表现出自身的慈善公益性、民间主体性与以戏剧艺人为核心等显著特征。天津义务戏作为近代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梨园艺人社会价值和促进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彰显了寓乐于善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3.
因统治者的屡次禁令,明代南戏在城市的公开化、大众化的演剧活动遭到抑制,转而以私人化的家宅演剧为主。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它的活动逐渐深入城市的各个阶层,遍及藩府、士夫华堂和民院私宅。与明末较为成熟的堂会家宅演剧相比,此期南戏的家宅演剧无疑尚处起步阶段,多以全本戏的演出为主,还没有形成一套固定的演出程序和观演习俗。只有演剧与市场需求充分挂钩,才能促进家宅演剧体制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戏价是民间戏曲演出活动的经济反映,舞台题记是旧时戏曲艺人演出时题写在舞台上的文字。从山西广大乡村留存的戏价题记来看,清代后期的戏价并未大幅增加,民国时期戏价较清代也并不像题记所直接显示的那样有近10倍的提升,根据货币行情和粮价来衡量,应上升了5倍左右。戏价与农村其他生产生活相比,的确处于较高水平。既是当地戏曲生存状态的反映,也是中国旧时社会的经济写照。  相似文献   

5.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视的一个节日,形成很多世代相传的风俗。调查朝阳村春节戏曲演出的状况,探讨其资金来源、戏台搭建、演出情况、收入分配、观众情况等,从中可见当代村戏生存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临猗地台戏又称“故事戏”,是分布在山西临猗县吉家营村的一种传统的戏曲演出形式,其表演古朴,唱腔独特.临猗地台戏与古代军队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献资料中多有记载临猗县在明代实行军屯制度的史料,临猗县境内现存有许多以屯、营、堡命名的村庄,而且吉家营村所演出的剧目多是表现古代军队的战争戏.  相似文献   

7.
地台戏流传于山西省临猗县角杯乡吉家营村,是吉姓子孙为祭祖酬神而设的仪式演剧形态,共34出剧目,以武场见长,属于"家戏"范畴。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史料对与地台戏产生有关的军屯制度、迎神赛社和民间歌舞等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地台戏在吉氏一族由军而民转变过程中的产生历程[1]。  相似文献   

8.
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是壮乡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对外传播大多遵循传统原生路径,即通过以现场搭建简易舞台为实物依托、以剧组人员唱念做打为媒介、以现场即兴表演为主要方式,较少注重戏剧演出的时空传播。优化与创新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的传播路径,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将线上线下传播方式相结合,提高木偶戏的市场知名度,打造提线木偶戏文创产品,以实体媒介带动地区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舞台演出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方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任何艺术传播活动都传播一定的艺术信息,黄梅戏舞台演出传播活动传递的是以黄梅戏表演艺术为核心的系统信息.黄梅戏舞台表演艺术的信息系统包括表演系统、音乐系统、美术系统和文本系统方面的内容,其借助的符号也相应地包括唱念、形体与舞蹈、器乐、造型、脸谱、剧本、剧目等.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间黄梅戏班社是发展传承黄梅戏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2008年11月到2009年3月,调查小组一行三人对安庆地区相关民间黄梅戏班社构成、数量分布、演出市场、场所、季节、请戏事由、班社收入、运营模式、政府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民间黄梅戏班社的生存状况,揭示了其内在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11.
清代地方戏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表演艺术上。首先是各种表演手段的戏剧化,板腔体音乐成为主流,从音乐体制上为地方戏表演提供了自由灵活的创作手段;其次是脚色分工的细致化,地方大戏从传奇的“老生”和“小生”之间创造出“正生”这一独立的脚色,地方小戏的脚色体制由“二小”扩大为“三小”;再次是表演艺术地位的提高,演员的资质和表演风格受到人们的重视,舞台表演十分注重演员对戏曲人物情态的表现,在各个行法中都出现了较为出色的演员。  相似文献   

12.
程式性是戏曲表演艺术的主要特征,没有程式性,戏曲就失去了其魅力。但是在现代戏和新编的一些古装戏里,新程式的创造得不到发展和壮大。本文从传统戏曲表演程式的形成原因及现代戏剧目的特征出发,对阻碍新程式表演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13.
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灯戏是当地民间较早产生的戏曲剧种,根据有关资料和老艺人们的回忆,鄂西南灯戏是在改土归流后从原来的川东南地区传入的。鄂西南灯戏孕育在民间,生长在民间,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愿望,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鄂西南灯戏原始古朴,在声腔、行当、服装、道具、化妆等方面都很简单,很有地方特色;其艺术表演特色主要表现在群众性、娱乐性、灵活性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明代沈鲸的《鲛绡记》传播甚广,影响深远。但长期以来,戏曲研究者多囿于清人成说,仅从正史中查考宋代人物行谊,遂使本事失考,出现诸如"其姓名事迹,皆属假托"、"事无所本,全出虚幻"等误解。事实上,明代创作家多从小说中汲取素材编演所成,几成惯例。至于《鲛绡记》的本事,主要依据明初李昌祺的文言小说《琼奴传》之人物、事件构建故事情节框架,亦间采《宋史》及《贾云华还魂记》、《香囊记》等小说戏曲素材,以成就一部适应民众欣赏趣味和娱乐需求的著名剧作。  相似文献   

15.
将戏剧表演与大学教学比照来看,前者所具有的形式和过程与大学教学的形式与过程非常相似,这便提供了一个非常独到的联结大学教学与戏剧表演的类比分析视角。利用这个视角,可以考察质朴戏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环境戏剧和论坛戏剧理论等所蕴涵的教学寓意,进而挖掘其中可供反思和变革大学传统教学的诸多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16.
汤湿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出现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两个剧本在题材流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戏剧冲突,悲剧风格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湿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也有助于探讨东方西方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家庭戏”是我国早期电影文艺片和话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比较和分析了“家庭戏”在电影和戏剧中的不同趋向。在电影中,家庭戏呈现繁荣进步的景象,而在话剧中,家庭戏却逐步走向消亡。本文对于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窝头会馆》是作家刘恒的话剧处女作,虽然是第一次写话剧,还是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表现主旋律上,刘恒的创作体现了新的变化。主旋律很容易使人想到高大全、假大空的文学形象和文学作品,然而《窝头会馆》却避免了这样的弊病,在展现建国前后特殊时代风貌时,作者把落脚点放在永恒的人性上,剧中的人物显得生动可感,"对主旋律的探索能悄悄抵达观众的心"。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与明传奇,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戏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王实甫的《破窑记》杂剧和明代无名氏《彩楼记》传奇是元杂剧和明传奇兴盛时期的两部同题材戏曲作品,这两部剧作从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原因与剧作家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狂鼓史》中被誉为“神来之笔”的“乌悲词”可以说是“曼倩诙谐不是耍”的重要表现。《狂鼓史》中三段“乌悲词”,其“曼倩诙谐”是表,其“不是耍”的真意是里。通过对“乌悲词”在戏剧结构、情节内容和思想内涵上的作用,展现出徐渭在戏曲创作上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