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T.S.艾略特自称为英国温和保守主义的继承者,他对当时自由主义的平等、民主、自由和个人至上等观念大加斥责,对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大加赞赏。他提出健康与和谐的社会应该尊重传统,当然他所认为的传统是动态发展的,是具体社会一历史的。面对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危机,他主张建立社会等级制,确保少数精英在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导向作用。同时,他主张建立拥有新的基督教文化的基督教国家以及基督教社会,救赎濒临崩溃的西方文明和西方社会。艾略特的保守主义政治文化观呈现了他的社会忧患意识,展示了他敢于“面对社会发言”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汤姆·沃尔夫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他深入社会 ,观察、体验生活 ,把忠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作为神圣的职责。在创作实践中 ,他勇于创新并注重学术上的探讨 ,被人们称为新新闻主义旗手和理论家。他的作品内容涵盖美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他是一位巴尔扎克式的“社会书记员”。  相似文献   

3.
埃米尔·涂尔干是社会学奠基人之一。他认为社会现象不能用主观去理解,也不能用常识去推理,而只能通过社会去解释。他将不平等纳入社会整体结构之中,从社会系统功能需要的角度阐述了他的社会分层理论。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社会理想是维护和建立社会等差秩序。他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个层面架构礼,表达了他的社会理想。他为社会等差秩序的合理性作了哲学的论证,使得这种秩序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社会和谐观,是他对要实现怎样的社会和谐和怎样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认识。毛泽东构想与追求的社会主义理想模式集中体现了他晚年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与看法。毛泽东对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模式、实现途径的基本认识构成了他理想模式中的社会和谐观。  相似文献   

6.
诗歌源于诗思,诗思源于生活,包括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叶芝的爱情诗歌源于他的爱情,尤其是他对毛德·冈的终生爱恋;随着他对爱情认识的升华和他周围社会及时代环境变迁对他的影响,他的爱情诗歌风格也随之变化,出现了早期浪漫、中期深沉和晚期睿智三个阶段的爱情诗风格特征。叶芝爱情诗风格的演变是他个人生活和社会及时代环境变迁的折射。  相似文献   

7.
丁竹园是近代回族社会早期重要报人的代表,他主张白话办报、为民办报,言论自由办报。他身体力行,撰文立说,发表演说,创办刊物,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是近代回族社会杰出的回族爱国知识分子。通过对丁竹园生平活动、办报职业观、社会实践及其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评述他的先进事迹。  相似文献   

8.
声音     
《中学生阅读》2009,(8):2-3
俞敏洪:留学是一种浸泡,必须把自己泡在里面。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在大学里泡,当然是泡他的学识、方法,泡他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当然也包括了他的价值体系的建设;第二泡应该是把他泡在社会中,学生留学完之后应该在社会中工作以后再回国。因为泡他的社会,泡他的人情,泡他潜在的人文思维模式。这样你再回来,大概能做得比较不错。  相似文献   

9.
早期陈独秀是在革命实践和与西方的比较中逐步认识中国社会性质的。注重国民觉悟是他的思想特点。他先是从救国目的出发,较多地留心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方面,接着,他又为了建立一个名实相符的共和制度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中国社会的封建性方面。他事实上是模糊而不够自觉地认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性和封建性的社会。这是他能够成为一个激进民主主义的英勇斗士,成为新文化运动伟大旗手的主观认识方面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0.
孔德是在其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体系下阐述他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和宗教观的。他的方法论是实证的、整体的、有机的和科学的方法,认为应该应用这些方法进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他的伦理道德观是从人性出发,强调爱他人、爱社会的情感和仁爱的爱他主义行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他的宗教观是他晚年思想的重大的转变,一反早年反宗教的实证主义,认为人人应该信奉“上帝之爱”并发扬“爱他主义”的仁爱,这样就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相似文献   

11.
屠格涅夫和鲁迅是两位自觉"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小说家。屠格涅夫以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勾勒了19世纪40至6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编年史",鲁迅则以几类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思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也存在着异同。  相似文献   

12.
"文革"是中国二十世纪后半叶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事件,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格局中,以"文革"作为题材和叙事对象的小说是创作数量最多和涉及作家最众的一种小说类型。从文学史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一文学现象并不能简单视为一般类型的题材小说,而是具有历史反思、社会群体记忆的建构、民族创伤情感的弥合等多重意味的文学命题。本文梳理了近三十年来理论界和批评界对文革题材小说及其叙事的研究,分析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不足,同时指出了学术研究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3.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历史话语,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要义和范畴。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历史语境就是当下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它的人文精神就是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受损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抚慰。它具体表现在作家与人民群众“分享艰难”的创作精神上。这种以“分享艰难”为核心的强烈的人文精神与以往文学思潮所张扬的人文精神有所不同,它在继承和发扬原有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立足于现阶段的历史情境和社会现实而增加了审美新质和时代精神,融合成有利于个人自由发展、完善美好人性的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明清神魔小说因其题材形态上与神话的同一,经常而自觉地借用神话形象、观念、情节等母题,注定了与神话的不解之缘。本文从神话思维、神话形象、神话情节、神话主题等若干方面论述神话与神魔小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乡村小说因特定的历史语境而产生,并伴随着新的历史语境而发展。“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较之“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创作主体、创作思想、文本色调等方面均发生了嬗变。这些嬗变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审美感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徐倩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107-108
女性弹词小说作家对才子佳人小说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欣赏弹词演唱的才子佳人故事,这对她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阅读弹词小说可以发现,它与才子佳人小说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但是女性作家在进行创作时,以特有的思维方式使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发生了新变,具体从故事发展模式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初的英国作家司各特和俄国作家普希金都擅长历史小说的创作,并对整个欧洲历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尝试对两位作家的历史小说创作做比较,以说明他们在历史小说创作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当代日本文坛出现了对在日本影响最大的中国古典“三国志”进行再创作的热潮。仅题名为“三国志”、全面表现三国时代历史场景和人物活动的长篇小说就有五部,即“柴炼三国志”、“陈氏三国志”、“北方三国志”、“三好三国志”和“伴野三国志”。作家们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对原著进行颠覆和重构:一是努力回归史实,从中国的正史中寻找史料依据,来矫正《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时代的偏见与局限;二是充分发挥“大众文学”善于虚构故事的优势,对“三国志”的情节作了大胆的虚构与发挥。他们还把现代推理小说的一些写法带进了“三国志”的再创作中,使作品打上了强烈的时代印记和日本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19.
美国早期牛仔小说是美国西部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美国牛仔小说根植于广袤的美国西部大地,积淀着美国社会发展中深厚的生活、文化和历史底蕴。牛仔小说作家作为时代的思考者和感受者,是在以小说的形式深刻地反映美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这一独特的文学类型渊源于美国社会形成的特殊环境,是考察美利坚民族性格和文化价值观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发展史上,人们往往以"唐传奇"称谓唐人小说.实际上,传奇小说的创作兴盛于唐,而"传奇"小说概念命名始于南宋,这是小说史上值得思考的一个学术问题.本文以传奇小说的衍变作为考察对象,阐述了传奇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唐人杂传体--宋人丽情小说--南宋末期传奇命名及其衍变,传奇小说的概念命名、文体题材特征逐渐明确,其文体类型也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