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 一、以啮人,无御之者。 (初中语文第五册《捕蛇者说》) 对“以啮人”中“以”字的理解,历来颇多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 ①“以(这种蛇)咬人。”《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版中册) ②“如果人被它咬伤就无可救药。以,如果。”(《柳宗元诗文选注》,辽宁人民出版  相似文献   

2.
一、“以啮人,无御之者”其中“以”字,有的当作介词,有的看成承接连词,而一般视为假设连词,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1980年)主张“解作假设连词‘若’”的同时又附带提到:“‘以’通‘已’,解作‘已啮人’也通。”于此,廖先生失之眉睫:贯通上下文来研究,此“以”字只应解作表已然之“已”。  相似文献   

3.
咬鼻子甲与乙斗争,甲啮下乙鼻。官吏欲断之,甲称乙自啮落。吏曰:“夫人鼻高耳,口低岂能啮之乎?”甲日:“他踏床子就啮之。”(选自《笑林》) [注释]①啮(niè)t咬。②夫:语首助词。不译。耳:句末语气助词。 [译文]甲乙两人打架。甲把乙的鼻子咬下来了。(两人到衙门打官司。)官吏准奋断案。甲说乙的鼻子是他自己咬下来的。官吏说:“人的鼻子比嘴高,嘴怎么能咬下自己的鼻子呢?”甲说:“他是站在床上咬的。”  相似文献   

4.
“以”字作连词,人们都知道它可以译为“而”、“因为”、“而且”等。但是它还有一种译法,人们未予重视。这就是当“以”表示两分句之间的假设关系时,可译为“假设”或“如果”。例如: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2)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论积贮疏》)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改革家.他在流贬永州时所写的《捕蛇者说》中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异蛇”之毒,无与伦比,堪称蛇毒之最.但永州之人为了用以“当其租入”,不顾生死,“争相奔走”而捕之.作者针对这个血淋淋的悲惨现实,愤然指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相似文献   

6.
(一)曹公有马鞍在库,为鼠所伤,库吏惧,欲自缚请死。冲谓曰:“待三日。”冲乃以刀穿其单衣,若鼠啮者,人见,谬为愁状。公问之,对曰:“俗言鼠啮衣不吉。今儿衣见啮,是以忧。”公曰:“妄言其,无苦。”俄而库吏以啮鞍白,公笑曰:“儿衣在侧且啮,况鞍悬柱乎!”竟不问。  相似文献   

7.
《说居庸关》是清末龚自珍先生有关边防问题的政论名篇。70年代它入选全国中学语文教材。80年代又入选全国技工学校通用语文教材。然而,因作者用字极简,惜墨如金,加之修辞格的灵活运用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技巧,故文章难于领会。因此,其中有不少词句至今被人误解了。现举一例: 原文:“自入南口,流水啮吾马蹄,涉之(王从)然鸣,……迹之则至八达岭而穷。” 技校《语文》注云:“流水啮:  相似文献   

8.
备课摘记     
初中语文第五册《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以啮人,无御之者”一句中的“以”字,教材和教参均无注释。教学中有的把它解作“用”,“用啮人”,显然不通;有的把它解作承接连词“而”或解作介词“以至于”,也欠妥当。那么,“以”字在这里究竟作何解释呢?我们认为,根据  相似文献   

9.
越人养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俯首摇尾而人言,曰:“吾善猎。得兽,与尔中分。”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膏粱,待之以人礼。狗得盛礼,日益倨(ju),猎得兽,必尽啖乃已。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其辄尽啖,奚以为?”越人悟,因与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其领,乃去。(改写自宋末元初邓牧《伯牙琴·越人遇狗》)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 1、成王千里使岭南,以缚口大蛇置门限下。州县参谒者,被蛇绕数匝。王良久解之,以为戏笑。又取龟鳖,令人脱衣,纵其啮人体。其人酸痛号叫,王与妾共看,以为玩乐,然后放人。人被试者皆失魂至死,不平复矣。(33页) 按:“解之”、“放人”明言被试而未死,故未句当将逗号移至“魂”下,“至死”以下六字作一句读。  相似文献   

11.
玉蓝田性急     
玉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箸②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③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④齿蹍⑤之,又不得。瞋⑥甚,复于地取内⑦口中,啮⑧破即吐之。(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鸡子:鸡蛋。②箸:筷子。③掷:扔。④屐jī:木头鞋。⑤蹍niǎn:踩。⑥瞋chēn:眼睛圆睁着。⑦内:同“纳”。⑧啮niè:咬。赏读本文是一篇刻画人物性格的精品,仅五十余字便将人物急躁无比的性格活画了出来,使人过目难忘。作者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突出其性格的“急”。首句以“玉蓝田性急”点明中心。选取的只是生活中吃鸡蛋这件小事,但极为典型。吃鸡蛋如此,做其…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中三个词 :(一 )《左传·庄公十年》之“轼”当为动词 ;(二 )《庄子·逍遥游》之“三餐”当为“吃三口饭” ;(三 )《孟子·告子下》之“人恒过”当为“人必然犯错误”。  相似文献   

13.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14.
(一)被“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罗贯中《失街亭》。“又被”之“被”,高三册语文课本无注。按:被,加上。与下文“被乱军所杀”之“被”(表示被动之词)不同。《辞海》(一九七九年版):“被,加。”又,《楚辞·九章·哀郢》:“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被,加上。”以上都是“被”有“加上”义的明证。 (二)奈“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  相似文献   

15.
《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人风”,多注释为“民风”,认为是避李世民之讳。其实,柳文中用“民”用“世”比比皆是。如:“观民风”(《永州铁炉步志》)、“凡民之食于土者”(  相似文献   

16.
黠鼠赋     
苏子夜坐 ,有鼠方啮 ,拊① 床而止之 ,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 ,有橐② 中空。聱聱 ③ ,声在橐中。曰 :“嘻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 ,寂无所有 ,举烛而索 ,中有死鼠。童子惊曰 :“是方啮也 ,而遽死耶 ?向为何声 ,岂其鬼耶 ?”覆而出之 ,堕地乃走④ 。虽有敏者 ,莫措其手。苏子叹曰 :“异哉 !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 ,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 ,以声致人 ;不死而死 ,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 ,莫智于人。扰龙 ⑤ 伐蛟 ,登龟 ⑥ 狩麟 ,役万物而君之 ,卒见使于一鼠 ,堕此虫⑦ 之计中 ,惊脱兔于处女⑧ ,乌在其为智也。”坐而假寐 …  相似文献   

17.
丙、助词“之” (一)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之”“之”字作助词经常是联系定语和中心词—名词,组成“定→名”的偏正词组。这种“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例:(定语标﹏号,中心词标。号)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助词“之”所联系的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一般有领属性和形容性两种。有人还主张有“同一性”,其实仍可归入“形容性”之中。所谓领属性定语,就是中心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对定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则含有隶属的关系,除例(1)外,再如:  相似文献   

18.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役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之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斧;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相似文献   

19.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纪实性的传记散文名篇 ,《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的传记散文名篇。两篇文章虽一实一虚 ,但都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 :为政和居官是否有“生人之意”、政治主张 :改革弊政。但再读《捕蛇者说》和《郭橐驼传》 ,却发现两篇文章还有诸多相同处 :一、两篇文章的人物有相同处1.都有一手绝好的技术。蒋氏有一手捕蛇的好技术 ,是长期和“触草本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的毒蛇打交道的过程中练成的。并凭着这好技术“独存”、“比乡邻之死则已后” ,也凭者这好技术活得“熙熙而乐” ,使“永之人争奔…  相似文献   

20.
假借字与古今字有些假借字长期借用,久借不归,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假字变为“正字”了。如容貌之“容”(《说文》:“容,盛也”),歌颂之“颂”(《说文》:“,颂兒也”),仁义之“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友谊之“谊”(《说文》:“谊,人所宜也”)。也有些后来又特地为它新造了字。如作突然解的“猝”(《汉书李广传》:“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又如回避之“避”《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经传均作“辟”。)有了新造字,则新造字名正言顺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