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期待可能性指行为人在行为当时做出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果行为在实施行为当时的具体情况下,无选择合法行为的可能性,那么,即使行为人能认识行为的违法性,对行为人也不能给以规定的非难。期待可能性理论正是从“法律不强人所难”的精神出发,体现刑罚的人性基础,把最好的社会政策上升为最好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2.
期待可能性是指,从实施犯罪的行为人行为之时的一切外部因素出发,能够期待行为人不为被刑法否定评价的行为而为适法行为。德国刑法典显示着期待可能性理论对立法影响的痕迹。日本的刑法学者也普遍认同期待可能性理论,学者们从不同层面的研究尝试使期待可能性理论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这个理论研究课题也是我国台湾地区刑法学者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规范责任论的产物,期待可能性是责任的规范要素。从期待可能性的发展历史看,欠缺期待可能性,可以阻却责任;期待可能性减少,也可减免责任。期待可能性理论有着深厚的哲理根基和人性基础,它以相对意志自由为指导,关注人性本能和人性脆弱。评价行为人的行为责任,应当充分考虑行为当时一切主客观情况,全面期待行为人实施适法行为的可能性程度,从而决定其是否有责任及责任的大小程度。尽管大陆法系刑法通说理论主张狭义的期待可能性,仅将其定位于适法行为的客观外部因素方面,但它却忽视了期待可能性与内部因素之间的关系。我国主客观一致、罪责刑一致的刑法基本原则以及刑法的规定与实践,为我们借鉴改造期待可能性理论提供了可能。文章基于此,将期待可能性定义为:中国的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人行为当时的一切主观、客观情形,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是完全可能或不完全可能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借用期待可能性理论完善、解释我国刑法规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期待可能性是指在行为当时的具体情况下,能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的可能性.期待可能性理论是规范责任论的核心,在大陆法系国家,特别是日本得到了普遍认可.而在我国藕合式犯罪构成模式中则没有其应有的位置,但作为共通的法律理念,期待可能性理论有其存在的合理内核,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上对我国刑法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期待可能性,即行为当时能期待行为人避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的可能性。期待可能性体现的是法律所追求的公平、合理的思想,符合刑法所需要的谦抑精神。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大陆法系国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已习趋完善,而在我国尚属于一个新的理论。本文就期待可能性的起源与发展、“亲亲相隐”制度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关系、期待可能性理论核心、适用合理性、评判标准以及期待可能性与我国刑法理论的比较等问题作些探讨与阐述。  相似文献   

6.
容错是新时代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举措。“善意违法”是以违法手段实现正当目的的履职行为,实践中主要容“善意违法”之错,但这并不符合制度设计的初衷,因此,只有当行为人受限于客观条件,不能以合法手段实现正当目的时,才有容错的可能。进一步判断“善意违法”能否容错,不可通过对正当性的揭示来补足行为的合法性评价,可以引入刑法“违法性”与“有责性”分离的二阶层思路,在承认违法的基础上,识别行为人的期待可能性。对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善意违法”行为予以容错,便是责任判断的当然结果。不过,若“善意违法”不具有违法的必要性,或违法手段超出必要限度,或由行为人先前行为引起合法不能的客观冲突,则不能纳入容错范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刑法学概念,期待可能性是基于阻却或减轻刑事责任的事由而被提出的,对刑事司法和行为人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该概念和理论却被司法实践所忽略。为了更好地实现刑事司法应有的公正要义,有必要对期待可能性进行分析,并寻找合理的判断标准,使之能运用于实践。为此,把具有一般能力的一般人放入行为人行为时所处的"客观环境"来评价一般人在该客观环境中是否具有以及具有多大的期待可能性,从而得出一个客观标准,再以行为人的能力与一般人的能力进行比较,从而获得一个与客观标准相比较的期待可能性。这个比较法标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标准,会根据"客观环境"及抽查的"一般人""行为人"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8.
期待可能性自德国滥觞以来,就以其深邃的底蕴及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而深深地攫住了刑法学者的视线,致使各国刑法学者在建构自己的刑法理论版图时,无不都要预留一块重要的芳草地以备对期待可能性的耕耘.其中,尤以日本刑法学者耕耘得最为勤,特别是在木村龟二、佐伯千仞、泷川幸辰的辛勤呵护下,期待可能性这一概念得以在其本土生存,其理论内容也如落地开花般生长起来,最终形成“行为人标准说”、“平均人标准说”和“国家标准说”,影响广泛.但是,长久以来,期待可能性的发展,并没有得到质的飞跃.关于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一如其形成之初,在各国刑法学者之中并未达到普遍的共识.那么,导致这一局面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许,这些学说只是提供了确立判断标准的不同角度,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并没有触及其实质,即展现该标准自身应有的内容.换句话说,即没有告诉法官在什么情况下行为人有无期待可能性以及期待什么或期待程度的问题.如此一来,问题就转变为:该如何实质地判断期待可能性了?  相似文献   

9.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规范责任论的核心概念,起源于德国,后流传到日本得到发展。我国刑法中没有期待可能性理论,但其越来越受到我国刑法界的关注。我国应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现行犯罪构成体系中对其正确定位,尽快地恢复“亲亲相隐”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0.
英美刑法中的被迫行为是指行为人在他人或环境胁迫下所实施的形似犯罪,但是根据一定条件可以进行合法辩护的行为。被迫行为作为一种可宽恕的辩护事由,有其科学合理之处。英美刑法中被迫行为的成立条件及其存在根据对我国刑法中的胁从犯立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期待可能性理论源于德国对"癖马案"的判例,具有重要的定罪、量刑和罪过的判定功能。期待可能性理论能指导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践,目前在我国司法实务中已有一定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由于各国刑法理论的差异,不能未遂犯的含义在各国刑法中也不相同.在我国,不能未遂犯应是指行为人已着手实行犯罪行为,但由于对有关犯罪事实存在认识错误致使行为不可能达到既遂状态,然而又因行为具有危险性而以未遂犯处罚的情况.其应具有如下三个构成要件:一是着手实行性,即行为人已经开始着手实施实行行为,这是不能未遂犯成立的先决条件;二是既遂不能性,即行为人的行为不可能实现犯罪既遂,这是成立不能未遂犯的原因条件;三是行为危险性,即行为具有侵害具体法益的危险,这是成立不能未遂犯的本质要件.  相似文献   

13.
先行行为产生的作为义务是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之一。先行行为必须是行为人本人实施的,造成特定危险状态的行为。违法行为和合法行为都可以成立先行行为;先行行为也可以是过失犯罪行为,但不能是故意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4.
先行行为产生的作为义务是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之一。先行行为必须是行为人本人实施的,造成特定危险状态的行为。违法行为和合法行为都可以成立先行行为;先行行为也可以是过失犯罪行为,但不能是故意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5.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刑法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得以承认和采纳。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已有人开始涉足这一理论,但是,其诸多主张颇值得商榷。本文通过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基本内容的介绍和评价,指出其自身的合理性,主张我国刑法应批判地继承期待可能性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试图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理论发展、法律性质和地位、理论价值、司法判断标准和法律依据方面作简要分析,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我国,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刑事法律中可以找到规定,在司法实务中也有一定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在刑法立法和司法中得以承认和采纳。目前,在我国的刑法理论中没有明确提出期待可能性理论,但在刑法典的具体规定中却包含了丰富的期待可能性思想。期待可能性理论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对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刑法应当引进。  相似文献   

18.
先行行为的范围一直是刑法理论研讨的重点,如何对其进行合理的界定关系到刑法功利和公正价值的实现。原则上,先行行为应当以违反法律规范为必要,但是,在对行为人施加作为义务不与刑法允许的其他更高价值目标相矛盾的情况下,合法行为也能引起作为义务。在刑法并未对先行行为本身作出法律评价,如规定为结果加重犯、转化犯等前提下,应当肯定犯罪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先行行为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既可以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实施的行为,也可以是无责行为。  相似文献   

19.
尽管我国现行刑法有一些体现期待可能性的规定,但由于受严格的罪刑法定思想及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的约束,期待可能性在我国目前刑法理论中的应有地位一直未得到承认和明确。它在我国目前刑法理论中的缺位导致了刑事立法中出现法律与人情、人性相冲突的现象以及司法实践中对某些特殊案件的不适当处理。这一理论在我国仍有大量的适用余地,但将缺乏期待可能性作为责任阻却事由规定在刑法中,应规范其适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本源、价值与借鉴——评期待可能性理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存在于西方大陆法系犯罪论的特定语境中的理论。期待可能性是人的意志自由程度的外在表现形式。该理论的价值之一在于对人性的关怀,并使罪责建立在更为科学与公正的基础上。在司法活动中,期待可能性要素可以作为衡平因素以克服成刑法的局限,但期待可能性理论固有的缺陷使该价值与成刑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存在潜在冲突。虽然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中没有对应部分,但它的基本精神值得我国刑法理论和刑事立法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