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武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充分显示了国家教委对武术的重视。在实施过程中,因缺少专业的武术教师,学生的学习也只能比着葫芦画瓢,掌握了形,而丢了神。形神兼备这一武术特性不能充分显现,致使学生对武术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掌握动作规格的同时,应加强眼法的训练。眼是功法动作的传神“窗口”,眼神可把功法动作的内在意识、趋  相似文献   

2.
<正>武术套路动作具有直观性、连续性、顺序性、内外合一性的特点。套路演练需要做到动作规范、标准、形神兼备,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练兴趣,要精细设计、精炼教法,要注重学法指导和学练策略,以较好地体现武术的精、气、形、神、力,进而提高学练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武术与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他们两者之间在文化传承、历史发展、审美角度、哲学背景、文化亮点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说戏曲是着重于欣赏,而武术则以技击为要,但是在不少戏曲艺术家的身上,都不难看出两者的共同点,武术注重形神兼备,一个武术动作或者一系列武术动作,总是由人体的四肢、躯干的不同运动方式来完成的,这就构成了外在的"形",并且通过这个外在的"形"来表现内在的"神"即"精"、"气"、"神"而中国人往往把主体内在的情  相似文献   

4.
郑敬容 《福建体育科技》2011,30(4):30+37-30,37
结合武术运动的特点,阐述形与神的含义与关系,并着重从形神兼备的基础及要求上对武术动作的本质与风格特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武术套路演练的形和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山  王东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3):393-395
武术套路的演练,作为一种表现其独特技击美和艺术美的运动形式,形神兼备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形与神的高度和谐统一,体现了武术套路运动特有的民族风格和卓然特色。该文主要阐述了在武术套路演练的过程中,演练者怎样通过形与神使武术套路表现得更淋漓尽致、出神入化。培养这种“武术意识”必须要全方位地理解套路演练的内涵和精神,而且须要方法得当,具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陶仁祥 《体育科研》2003,24(5):52-55
身体,是人的生命活动主体,也是武术运动的主体。武术运动,是一项徒手或手持器械,以肢体各部位体势运动变化,与意念、呼吸、劲力相结合形式的综合性全身性运动。武术套路的势式动作和技法变化,都是由肢体体势动作变化而成。因此,武术运动对身体各部位体势,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等方面。行势走架,动静、开合,站立、走转,进退、起落,闪展、腾挪等,都有严格的体势变化要求。要想练好武术,教好武术;要想提高武术技艺,就必须十分清晰了解身体各部位正确体势的要求与运用。这就是武谚所说的“明三节”,同时武谚还用“三节不…  相似文献   

7.
怎样练眼法     
在武术训练中,提高眼法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常用的是通过一些典型动作,如穿手亮掌、歇步摆掌等,来锻炼提高练习者头部变化和手眼的配合。若不善于运用眼神(通过双眼来表达内在的气质),就会使定势动作无生气,严重影响演练效果,只有在做到凝神的基础上再加上手眼协调的配合,才能真正达到目随势注的特有效果。下面介绍两种提高眼法的练习方法。凝神法: 一个人要使自己的目光显得深远而有力,就要善于聚神。练习聚神可按下列步骤; 练习者可先择一固定小点(如墙上的  相似文献   

8.
武术眼神训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法系指武术套路演练和攻防实战中眼神运用的方法。在武术套路比赛和散打比赛中都十分重要,《拳经拳法备要·周身秘诀十二项》:“眼者身之主,宜精神注射,破敌全凭之。故认腿认势皆赖乎眼也”。套路对眼法的要求是眼到手到,手眼相随,两目炯炯有神;使整套动作精神饱满,雄健威武,体现出潜在的攻防含义,把观众引向格斗意境,眼神是武术精、气、神的核心和窗口。散打对眼法的要求是:眼神紧紧注视对手关键部位,用余光观察其他部位,及时掌握对手变化,快速准确做出判断,克敌制胜。因此,无论是在武术套路还是在散打比赛中,眼法占有至关重要位置,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武术运动是一个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心神意气的训练是指对运动员内在心志的训练。通过训练达到与外形技术的高度协调,谓之“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才会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运动表现。 心神意气的训练概括地说,是要求运动员心力要坚强,精神要饱满,意识要集中,气势要贯通。 心力要坚强是对运动员在演练中的总的心态要求。要自信弥坚,犹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内与外的根基,否则将形无劲健,神采不扬,动无韵味,意不明畅。要把自己假设在一个战斗的场合,一招一势要有坚韧不拔的气慨,从起势到收势,始终要有勇往直前的斗志。  相似文献   

10.
京剧与武术     
葛峻 《武当》2005,(5):29-30
戏曲艺术与中华武术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只是戏曲着重于欣赏,而武术则以技击为要。但在不少戏曲艺术家的身上,都不难看出二者联姻。盖因武炼精气神, 而戏曲为塑造形象也追求精气神三全,而得"人如其人,情若其情"。戏曲,特别是京剧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四功"(唱念做打)、"五法"(口法,眼法,手法,身法, 步法)这种综合艺术手段来实现的。所以,他们借鉴武术动作,以丰富自己的"四功、五法",使技艺臻入一个高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孙国庆  毛迪 《安徽体育科技》2007,28(5):47-49,52
武术套路运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孕育之中产生和发展.套路这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传统体育运动显现出其外在自然力量形成的运动形态之美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体现了其灵魂之美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美学视角对武术套路中的形、神、韵及相互辩证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证明了形、神、韵是体现武术套路运动之美的重要方面,而武术套路运动之美又贵在形、神、韵三方面的结合。文章就此提出静势定眼,动势随眼等训练方法,为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训练和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炼眼神五法     
王方 《武当》2009,(7):33-33
眼神展示了武术动作内涵所体现的思维指向和注意力的深度,武术演练中常强调“手与眼随,手到眼到”,也就是说在武术练习中强调眼睛要有神,眼随手走,目随势注,眼随手动,明快锐利,目视主攻部位和主攻方向。武术运动中眼神有画龙点睛之功效,能体现明亮准狠的武术风格。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试谈提高学校武术教学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提高武术教学质量为目的,对武术运动项目的教学特点和普遍规律进行论述,指出在教学中应围绕培养学生、攻防意识为核心,以要求动作规范和强调形神兼备为手段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提高武术课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一、武术动作中眼法的含义有的学生对眼法的意义、作用理解不够,动作不得要领,练习不得方法,势必会出现“眼无神,拳无魂”的结果。如长拳只注重出拳的迅疾有力和身法的灵活稳固,却忽视了“眼随手动”,“目随势定”,就不能给人一种气势磅礴或锐不可当之感;太极拳只注重上下肢的配合,不重视眼法的运用,有的甚至偏头旁视,就不能以“眼法慑服对方”。正确的眼法应是目光敏锐,炯炯神威,同时面部要适度紧张,表情威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对武术健身理论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即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表现。武术运动则是通过外在的形体锻炼与内在的精神意识活动的紧密结合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体现了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7.
“精气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武术历代拳种流派的习武要义。中国武术在“精气神”学说的影响下,无论内在精神还是外在形体都始终贯穿着精、气、神的表现,突出着武术的风格和特点。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和医学理论视野下的“精气神”作为研究的起点,以中国武术的“精气神”作为研究对象,从中国武术“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和“攻防意识”的视角来认识“精气神”这一武术范畴下的概念。通过对中国武术“精气神”的研究,力图可以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全新的视角来认知中国武术,从而实现对中国武术较为准确的把握和较为全面的界定。  相似文献   

18.
张艳 《搏击·武术科学》2010,7(11):54-55,64
文章从武术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出发,关注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为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运动兴趣的提高提供可行路径。对武术的技击性、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形美意美等特点的合理应用,能直接地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正确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中华武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的基本审美特征和表现方式也是武术运动自身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侧面。中华武术不仅外观讲究形体美、运动美、气质美和理念美,而且极其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气"、"韵"、"意"、"神"等概念的蕴含和体现,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基本一致。习武者要有深沉的自我修养,习武不仅形似,还需神似。东方人感情丰富而内向,神情坚毅而沉默,体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武术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出发,关注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其目的在于能为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运动兴趣提高提供可行路径。对武术的技击性、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形美、意美等特点的合理应用,能直接地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正确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