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晚期以来的世界科学与技术在独特的历史情境中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面貌。如何重新认识自然,认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尤为重要的是如何认识和坚持客观性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哈拉维将自然与文化定位在动态的、异质的实践过程-“技科学”中,发掘了自然与文化的内爆、自然的客体化的现状,提出“情境知识”的客观性新主张,形成新颖而具前景的女性主义技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部延绵流长、波澜壮阔的历史。在代代相传的艰难探索中,人类逐步创造出科学的利器。科学让人们在自然现象的迷宫中奋力跋涉,在走向真理的丛林中披荆斩棘,极大地扩展了人的认识视野。科学使人类摆脱了精神上的蒙昧、思想上的蛮荒、认识上的谬误,在对自然的把握中不断超越自然的界限,用思想的进化代替了生物的进化,使人们一步一步地开始成为自己的主人。科学在探测自然奥秘的同时,也为人类对世界的改造增添了强大的工具,推动人类社会从农  相似文献   

3.
作为后现代哲学基础的过程哲学,认为过程是根本的、现实的,存在是创造性的过程。这也是生态纪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过程哲学和中国哲学同样解构了二元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哲学指出了科学产生掠夺自然的原因,同时从过程的视角也可以看到科学本身对自然的真实解读。以过程哲学为基础的生态纪思想,提出走向生态纪元是人类和地球共同体的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的共同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关于探索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理论和思想统称为生态文明思想。对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分类,归纳为三个主要流派:一是基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互动的角度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意识形态)的角度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三是从国家战略实施的角度提出的生态现代化思想。最后,提出国际生态文明流派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系统论思想是钱学森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其萌芽思想可能更早些)就提出来的科学思想;"人居环境"是上世纪80年代初吴良镛先生在中科院的一次报告中提出来的。两者在不同层次,体现了科学思想的规律,体现了科学的哲学的规律。这些规律指导、引领着各学科的发展。我想先谈谈系统思想,这是科学哲学的最高层次。再谈人居环境,这是一个印证科学哲学的相当大的行业层次。再谈作为复杂巨系统的人居环境科学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6.
海洋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思想底蕴,海洋文化的科学思想发韧,重要的工作是:剖析和发扬海洋文化所显现的珍贵的科学思想价值;发掘海洋科学文化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精粹;将科学文化的珍贵思想意蕴加以传承和弘扬.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关怀,这之间是有韧度和张力的,做好这一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正>钱学森在1996年6月提出建立建筑科学大部门作为现代科学技术11个大部门之一。和其他的科学技术大部门一样,建筑科学也有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技术三个层次。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最高位置,并且通过建筑哲学这座桥梁和建筑科学联系,指导建筑科学理论和实践。钱学森的建筑科学体系是在21世纪我国城镇化高潮的前夕提出来的,深入学习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将会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面对这个深刻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事件及其带来的思想启蒙,虽然一直有许多讨论,关注也在多种不同的层面,其中自然也有科学对文化思想带来的启蒙,但是由于当代文化对于科学客观性和普适性的高度评价,因此很少有人从文化主观价值方面思考科学的思想启蒙问题。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研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兴起的研究热点。在这之前,科学哲学从其方法论规则出发,将研究视角锁定于实验,而非实验室。实验室只是自然呈现的场所,为实验提供恰当的场地。作为赋予科学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将最初的研究视角转向了对科学实验室的探求。他们认为实验室的意义已经不是自然呈现的场所,乃是人们理解科学的一个理论概念,实验室自身已经演变为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成为能够解释科学成功机制与过程的场所。于是在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哲学之间就实验室的问题展开了争论,表现为:实验室是被强化的场所,还是自然呈现的场地;实验室是知识生产的领域,还是科学研究的制度环境;实验室是制造了事实,还是发现了事实。由此,二者的差异也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群增 《西藏科技》2011,(2):30-31
西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中建立的科技馆将成为西藏自治区级的科普教育基地,该科技馆兼具西藏特色和时代特点,即独具特色、藏族风情、综合功能、现代手段。还可以利用该馆来促进我区社会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