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登高》为例,确立赏析诗词的“五种意识”,突破五个难点,为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登高》是杜甫律诗的代表作,写景苍凉阔大,抒情沉郁顿挫,格律精细工整。胡应麟说:精光万丈,力量万钧,为古今言律第一。教学《登高》,要抓住诵读诗句、赏析联想、感悟升华几个环节进行。  相似文献   

3.
【设计说明】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登高》为例,确立赏析诗词的"五种意识",突破五个难点,为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古诗词阅读是高中阅读训练部分的一个重点,从高考角度来看,不仅是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赏析古诗  相似文献   

4.
杜甫,字子美,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身上集中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即儒家文化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具有古代士人对国家社会的一种入世精神和责任担当。本文将结合文艺理论品味赏析选入中学教材中的三首杜诗,即《望岳》、《春望》和《登高》,学习杜甫的诗歌感受诗人博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对学生精神与道德方面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杜甫《登高》一诗,千古绝调,前两联重在表现诗人的宇宙意识,后两联重在抒发个人的文人情怀。读懂《登高》,可以培养读杜诗的真兴趣,进而读懂杜甫的真人生,以比况自己的当下,提高觉解层次,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登高》是杜甫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时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抒写自己对国家现状的担忧,抒写自己的抑郁,表现人民的疾苦。在教学《登高》一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围忧民的博大胸怀,更要让学生学习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同学问:这学期学习了《诗词五首》,你能不能结合《〈咏柳〉赏析》一文,向我们介绍一点鉴赏古代诗词的知识?中学语文课文,古代诗词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入选的作品都是经过千百年考验淘洗出来的脍炙人口的精品,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如何鉴赏古代诗词,确实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颇为重要的内容。下面拟结合《〈咏柳〉赏析》  相似文献   

8.
一曲消沉的歌——略论杜甫《登高》一诗的主题邹祖尧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一诗,向来传为名作。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①,胡应麟更把它...  相似文献   

9.
一、赠答诗 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二人一见如故,从此结下了深挚的友谊。他们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大慰平生。杜甫在诗中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可见他们友谊深厚,情同手足。杜甫写有《赠李白》两首,其中一首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当时李杜二人的“合影”:  相似文献   

10.
《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的,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对此诗的教学,笔者有几点设想:一.诗意起航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  相似文献   

11.
国家教育部在1999年8月颁布的《高等院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大学生选修《交响音乐赏析》,很多普通高校开设了交响音乐、古典音乐赏析课。如何上好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赏析课,其教学方法、措施、教学设备、课内外的相互延伸及课堂所要达到的效果,值得音乐教育者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登高》是杜甫名篇,入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评《登高》一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作为著名的七律诗,古今学者对此诗的解读颇为详尽,但多从意象、意境以及知人论世等方面——“看”的角度切入,鲜有从“听”——声音角度探究。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在《与陈硕甫书》中说:“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粤教版必修3),列入第四单元“古典诗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登高》以及刘禹锡的《石头城》组成“唐诗五首”同为“基本阅读”篇目,这给语文教师们岀了道不大不小的难题。不大,是因这是首名作,故各家各派的注释赏析已累积得满坑满谷,可供参考借鉴的资料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14.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薮》),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魄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5.
苏俊海 《考试周刊》2011,(49):54-55
一读:悲凉 师: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尤其在七律方面,他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之美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最负盛名的七律——《登高》。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集体朗读一遍。  相似文献   

16.
葛稳罡 《文教资料》2012,(20):58-60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2.理解《登高》的思想内容。(二)能力目标:1.学会诵读吟咏古典诗歌;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3.赏析该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三)情感目标:1.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2.体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7.
黄卫英 《课外阅读》2011,(4):230-230
今天,我们学校的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开了一堂观摩课——杜甫《登高》。开课教师优美语言、精当准确的分析、清晰的课堂思路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但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反思。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得肯定在我们现在的诗歌教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杜甫《登高》的再探索,研究其诗歌所表现的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重要特征与悲剧意识。《登高》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向我们展现我国古代诗坛上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悲诗。  相似文献   

19.
教杜甫《登高》,已有近十回。年年岁岁“诗”相同,岁岁年年“教”各异。此回教《登高》,我还想变变招。一变教师讲述为师生诵读。首先让学生朗读。按常规教法,应首先来一番知人论世:杜甫为何许人?诗歌写作的背景是什么?否则学生会如坠烟雾,不明就里,无法深入了解诗作内涵。这种  相似文献   

20.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专著主要有《全唐诗补编》、《唐才子传校笺补正》、《全唐文补编》等,在国家重点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代表作有《〈全唐诗〉误收诗考》、《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辩伪》、《再读劳格读〈全唐文〉札记》、《〈登科记考〉补正》、《杜甫为郎离蜀考》、《欧阳修著述考》等,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或科研成果一、二等奖。  阿 秋:陈教授,很高兴能够采访到您。我受《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的委托,就语文教学有关的话题对您作个专访,想请您站在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立场上谈谈对我们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