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在我楼上的邻居是一个三口之家,爸爸陈宾和妈妈都是普通的工人,他们有一个12岁的儿子小刚。这是一个终日吵吵闹闹的家庭,陈宾自己平时修养不够,有不少不良习惯,下班之后常和工友呼朋引伴,不是去打牌,就是去喝酒。一喝了酒就脾气暴躁,不是和妻子吵架,就是训斥孩子,有时甚至动手打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刚,逃学、撒谎、打架,学习成绩很差,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也长期难以调和。每当陈宾批评小刚不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学习不用心,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小毛病不断时,小刚不但不听,有时还反唇相讥,埋怨父母不尊重自己,讲话口气生硬,整天唠唠叨叨,让人烦,甚至还动手打人。弄得陈宾十分尴尬。小刚的妈妈见了人就诉苦,说孩子管教不好,这样下去不知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2.
张琪娜 《江苏教育》2022,(56):47-48
<正>一、不努力的小刚小刚(化名),13岁,六年级男生,身高174cm,身材瘦弱。小刚四年级时因作业拖拉、听课不专心等原因被父母带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并接受药物治疗。家长在小刚表现改善后自行停药。小刚进入初中后,学业压力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与同学发生冲突。为此,教师多次联系家长。家长教育无果后带他到医院复诊。  相似文献   

3.
周江云 《成才之路》2009,(16):21-21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使学生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  相似文献   

4.
父母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很多父母为此发愁:孩子不愿意跟别人分享,以后会不会成为自私的人?其实,孩子之间的分享并不仅仅是把玩具借给伙伴那么简单,如果孩子不愿意借出玩具,也并不代表他是一个自私的孩子。在孩子的交往中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孩子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还是让我们走进观察室,细细体验一回吧。  相似文献   

5.
文国珍 《家长》2011,(8):59-60
小刚上小学时,父母告诉他:"你已经上学了,应该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包括学习和生活。"小刚就自己收拾书包,自己检查学习用具。小刚的父母从不检查他的作业内容。小刚背诵课文时,家长也让他自己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再对照课文,  相似文献   

6.
文国珍 《家长》2011,(Z2):59-60
小刚上小学时,父母告诉他:"你已经上学了,应该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包括学习和生活。"小刚就自己收拾书包,自己检查学习用具。小刚的父母从不检查他的作业内容。小刚背诵课文时,家长也让他自己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再对照课文,  相似文献   

7.
《教育科学论坛》2003,(6):24-28
人都有七情六欲,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有教师情绪低落甚至失控,以致对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面对此,学校管理层当如何处理?前不久,杭州市天地实验小学出台了一部叫作“教学回避”的规章制度,其中针对上述情况明确规定——当教师面临以下情况导致情绪失控时,可申请教学回避:因家庭突发事件或受外来刺激,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难以排解的矛盾,或在处理与教师、家长的矛盾中矛盾激化,或在教学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干扰等。情绪失控程度较轻的,可暂时回避教学现场。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如果其情  相似文献   

8.
小刚,是周传雄的小名,因为他一出生就很爱哭,父母盼他刚强起来,遂起名“小刚”。小刚的童年是幸福和充满宠爱的,父亲在台中的机场给外国人做事,薪水很高,孩子们从小就能吃到进口食品。但是好景不长,小刚初三那年,父母分手了,心情和事业的一蹶不振令他们自顾不暇,更无从照顾孩子,小刚和姐姐孤苦无依地到台北生活。  相似文献   

9.
高校“问题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或表现为学业不佳,或表现为行为偏激,或表现为心理亚健康,或表现为心理缺陷,或表现为情绪失控。文章首次提出在高校“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中实施触动教育这一新的理论视野,并就触动教育的科学内涵、确立依据、形式和实施途径作了解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幼儿长到一岁半左右,细心的父母往往能够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一天,你拿一张纸让孩子画画,孩子却突然哭闹起来,原因只是那张纸破了一角,或者有个几乎看不见的折痕。孩子对这些微不足道的“不完美”表现得情绪激烈,不可理喻。一岁半后,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父母为他剥一个鸡蛋,蛋白上划了个指甲印子,孩子就坚决不肯要了:新买的玩具碰坏了一角,即使丝毫不影响玩耍,孩子也会绝望地大哭一场。此时的父母往往不知所措,认为孩子太敏感了,甚至怀疑孩子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郭华 《现代家教》2002,(4):11-12
[案例]小刚的妈妈平时对小刚要求很严,比较注重生活常规训练,以此培养他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在她的教育下,小刚平时放学回来就会把书包、衣服放好,在晚饭前把功课做好,吃饭从不用人喂,要求父母帮忙时,也一定会说“请”字,表现都还算不错。可一到奶奶家,小刚就成了脱缰的野马,书包、衣服随手扔,吃饭、喝水都是吆喝奶奶:“我要吃饭!”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奶奶却做  相似文献   

12.
宋文凤 《成才之路》2010,(29):70-70
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子女在教育方面重视程度的提高,父母们愈来愈多地参与到子女的学业辅导中。但由于父母心中对子女的完美主义意象、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对就业压力的感知及不成熟的情绪反应机制等,常常导致他们在辅导子女学业时容易情绪失控。父母可通过重塑成才观、建立同理心、重新认知自己与子女的关系、重建人生哲学以及接受心理辅导等方式消解自己在辅导子女学业时产生的愤怒情绪。  相似文献   

14.
一、背景 梁梁,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母亲系企业中层。因与丈夫离异不能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家庭而对他心怀愧疚,所以平时对他常有纵容之处。梁梁在学校话不多,各方面表现一般。但令老师深感头疼的是,他只要与同学产生摩擦,就很容易激愤,常常情绪失控。  相似文献   

15.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表现为否定权威,对教师或父母的教育有抵触、对抗情绪,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喜欢标新立异,如留怪异发型,穿奇装异服,动作行为故意表现与他人不同等等。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人感和独立意识萌发的外在表现。严重的逆反心理、行为  相似文献   

16.
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薛浩 《江苏高教》2005,(3):90-92
高校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他们或表现为学业不佳,或表现为行为偏激,或表现为心理亚健康,或表现为生理缺陷,或表现为情绪失控。“问题学生”形成原因有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教育体制因素。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要以社会需要为依据,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学业教育。  相似文献   

17.
有些年轻父母常常因为孩子们之间争夺或独占玩具而争吵,弄得心情不舒畅,邻居不和。当孩子们抢夺玩具之际,大人应该怎么办呢? 父母要了解幼儿的心理,分析孩子抢夺玩具的原因,正确地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  相似文献   

18.
孩子有了过错,父母的批评指责是必要的。但是,一些父母不注意策略,常常大声训斥,甚至大打出手,结果收效甚微或适得其反。如果责备孩子时讲点艺术性,也许教育效果就会好多了。以低于平常的声音责备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会感觉到你有重要的话要讲;较低的音调让人觉得你较冷静,加之较低的声音必须集中注意才能听到,可以感染孩子,控制激昂的情绪。比如,孩子在商店的柜台前,大哭大闹要买玩具,这时你用“低而有力”的声音喊他一声“××”,会使他的激动情绪受到遏制,而他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之友》2013,(Z2):97
他们常常以非理性的心态和行为来表示对教师的敌视、甚至攻击和诋毁,或激烈,或消极。他们如一根扎在心中的刺,影响着你的情绪,甚至你也会因此而失控。如果不能有  相似文献   

20.
放学路上,小刚拿着只得了27分的物理试卷硬着头皮往家走。一进家门,小刚的脸顿时火辣辣的,心怦怦地跳个不停,不敢正眼看父母。“小刚,怎么不高兴?是不是没考好?”爸爸一语道破。小刚不得不说出实情,躲到一旁静等一场“暴风骤雨”的到来。静了好一会儿,小刚仿佛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不想爸爸却说:“先吃饭吧,吃完饭再说。”没有斥责,没有怒吼,语气是那么平缓,太出乎意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