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2.
罗兰·巴尔特"零度写作"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里面所提出的"零度的写作"既是一种建设,也是一种否定。其写作理论最终指向否定文学存在本身,并以"文学应成为语言的乌托邦"的形式主义口号作结,既体现出他在分析语言结构上的深厚功力,又反映了他解构主义本质的一面。这种多重体现也印证了巴尔特的结构主义批评存在着内在的自我瓦解性。文学并不会消亡,只是存在方式以及关于文学性的言说范围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觉"的命题,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最早提出的。教师的"文化自觉"是指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自主发展"意识。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道德自觉、理论自觉、专业自觉、实践自觉和思维自觉。这"五个自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行动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强 《天中学刊》2010,25(5):51-52
"两个体系"建设是国家档案局在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大背景下提出的重要命题,具有深刻的思想理论内涵."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目的是为民生服务,核心是民生档案."两个体系"建设既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又要面向不断发展的未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5.
历史时期"西南"区域观及其范围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南"空间范围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西汉时期,已奠定了以西南夷分布区域为基础的"西南"范围,即以川、滇、黔为"西南"核心区域。而至少从明代开始,广西逐渐体现出稳定的"西南"省份地位。近代以来,则以湘、粤二省同属"西南"的意见逐渐增多,湖北也间有体现。至民国初年,受到地域政治因素的直接影响,则形成了西南六省说(川滇黔桂粤湘)这一影响颇大的主导意见。  相似文献   

6.
肖俏波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3):28-29,34
《春秋繁露》一书中出现"观"字多达67次,"观"字在《春秋繁露》中的频繁出现体现了它在《春秋繁露》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观"的主要意思、主体、内容与目的以及方式等方面的逐步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学术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建筑施工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项目教学法的概念及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探讨了"项目教学法"在建筑施工技术专业教学中实施的可能性和应注意的问题,对建筑施工技术专业中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理论探索."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李轶婷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3):42-44,70
《文心雕龙·定势》提出的"定势"理论对古代文论的发展影响深远。苏轼提出的"随物赋形"说与"辞达"说就贯彻了"定势",即情之"势"、体之"势"与言之"势"的理论,并予情之"势"一个完美的注脚、为体之"势"注入新的内容、使言之"势"达到一个新高度,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创见。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间,我国的公共管理经历了由传统公共管理向新公共管理的转型和过渡。"新公共服务"理论则是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其核心理念是:政府的功能是服务而非"掌舵"。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审视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管理中的"末位淘汰制",可以发现它的诸多弊端,应该从教育管理机构职能转变、教育管理干部意识转变、教育管理政策导向转变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经验看,当代中国共产党总是以科学的学习观指导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总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体现了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总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三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化和丰富对"三大规律"认识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体现了理论主题的一脉相承;总是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体现了理论品质的一脉相承;总是在坚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立论依据整体向前推进,体现了理论基点的一脉相承;总是在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整体向前推进,体现了理论目标的一脉相承。当代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学习观指导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既反映了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过程,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的阶段性,也反映了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成果,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1.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欣赏性。作品中的人物深刻揭示了因人性扭曲给自己、他人带来的苦痛,作品不仅体现了张爱玲独特的创作风格,更体现她对于人生、人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金锁记》中曹七巧给人的印象是乖戾、疯狂、变态。本文拟从封建家族制度和冷漠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入手,着重分析促使曹七巧性格演变的社会原因,为她的疯狂和变态找到注释。  相似文献   

13.
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在张爱玲最负盛名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金锁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张爱玲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察、对人物心理独具匠心的刻画,印证了她作为“当代中国第一位心理小说家”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14.
《金锁记》中曹七巧从一个讨人喜爱的少女变成一个疯狂占有金钱、扼杀子女幸福的“疯子” ,其根本原因是曹七巧畸形的婚姻、卑微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剥夺了她作为一个女人对情欲的渴望和满足 ,并成为金钱的牺牲品 ,金钱欲的膨胀导致了人性的蜕变、母爱的变态和人性的彻底泯灭。  相似文献   

15.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玉米》揭示了在特殊年代中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和戕害。张爱玲的《金锁记》阐释了曹七巧在金钱的诱惑下是如何逐步发生人性的变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权力和金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成长过程,鲜明地揭示了两人如何在权力和金钱面前由被动濡染到主动追求再到最终为之牺牲自己,展示了特殊时代下权力和金钱对人的异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具个人色彩的女性作家,她以冷静的笔调在《金锁记》中塑造了曹七巧这样一个被旧社会压迫而丧失了正常人性的封建时期女性形象,轰动了整个文坛。而远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天才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笔下创造了另一部举世瞩目的巨作,就是《呼啸山庄》。在张爱玲和艾米莉的文学世界对比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风格上还是情节和塑造的人物形象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度,而两位伟大的女作家的风格差异就成了背后原因的重要一环。文章试图以《金锁记》和《呼啸山庄》为例进行对比,从而将张爱玲与艾米丽的创作风格进行研究对比并得出一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第一、“参差的对照”是《金锁记》叙事艺术的最大特色。第二、《金锁记》所用喻体形象妥帖,似乎信手拈来而又不同凡响;多用象征手法,其意象鲜活明丽,并且前后呼应;夸张时或融进比喻中,随事象转换而传情达意。第三、《金锁记》叙事深情舒缓,描写色彩斑斓,抒情不动声色。议论蕴含哲理。  相似文献   

18.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Skopostheorie)为核心,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以此理论为出发点,我们透析张爱玲英译本《金锁记》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试图从中寻找张爱玲采用相关翻译策略想要实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性格复杂变态的人物形象,从社会学角色理论的角度解读文本,用角色冲突理论分析曹七巧的心理,并试着证明形成这个人物的变态心理及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人物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及其角色冲突。  相似文献   

20.
比喻是张爱玲小说中常见的修辞方式,《金锁记》在比喻运用方面有鲜明的特色,她多在人所习见的物象中,加入象征、人物内心直觉,从而传达出独具魅力的比喻意象,取得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