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战略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科教强国的基本要求。全国各地高校应紧紧围绕培养高质量人才这一核心,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精神、推动就业创业教育,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战略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科教强国的基本要求。全国各地高校应紧紧围绕培养高质量人才这一核心,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精神、推动就业创业教育,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3.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真正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关键在于将创业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始终,必须在知识、能力、品格、心理和方法等方面下功夫,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特色要求高、质量程度优、满足需求能力强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模式,是提升内涵式发展水平的科学选择。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体现了大学在新时代的新担当,大学应把“高质量发展”贯穿人才培养改革全过程,以此促动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大学发展内涵。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文章简要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并分析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紧迫性及其发展现状,结合以往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发展重心势必转移到高质量发展主题上。高质量发展需要合适的实现载体,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为一个必然选择。创新创业教育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适应了创新驱动发展时代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要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带动大学教学方式转变、促进大学发展转型的动力源,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大学创新活力不足的问题。但要扎扎实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就需要广大教师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排除功利主义干扰,倾力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要求大学治理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扫平障碍,特别是从评价机制上松绑,扭转目前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态势,保护教师投身教学改革探索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必然要求,积极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是高职高专学校发展的一个机遇.高职高专学校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以教育思想创新为主导,以教育改革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新、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9.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而形成的教育理念。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进行科学界定,分析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的定位,制定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有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切入点。按照创新创业发展要求,从高等教育"供给侧"角度出发,探索推动创新创业的改革路径。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7.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