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报道一般要经历从选题到采访再到写作这一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选题居于首发位置.新闻选题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就新闻批评而言,只有过好了选题关.新闻批评才能得以健康有序的进行。新闻批评的选题既具有一般新闻报道的选题规律,同时批评报道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新闻批评在选题上有特殊的要求。总的来说,新闻批评的选题应把握“两不”、“三点”、“一小”“两不”是:一不“四面出击”。四面出击指的是新闻单位开展新闻批评时批评对象和范围过宽、过泛,滥用新闻批评。“四面出击”是文革遇风,早就应该遭到摒弃。我国目前正沿着…  相似文献   

2.
增加批评报道的份量、加强舆论监督的力度,就会引起一些麻烦甚至是新闻官司。这是《南国早报》创办三年多来成功背后的问题之一。 《南国早报》是由广西日报社主办的一张新型都市报,于1995年10月19日创刊,至1998年底,日发行量已达15万份,年广告收入达2000多万元,被广西新闻界视为“黑马”和新闻改革成功的范例。但同时,由于对一些社会新闻、批评报道的把握处理不准,导致《南国早报》创办三年多来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3.
某地委宣传部长常批评那里搞新闻的同志。他批评在当地搞新闻的只能搞一些几百字的“豆腐块”,拿不出有“震动性”的东西来。他批评在当地搞新闻的同志写的新闻“不全面”。他的全面,是指大而全。他批评在当地搞新闻的同志不认真报道地区召开的一些会议。实际上,这种各地区到时候都开的会,省报、省台都不报道,写去了也无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批评报道的选题艺术,笔者曾在《新闻知识》1990年第7期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抱西瓜”与“拣芝麻”——谈谈批评报道的选题艺术”。本文要谈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批评报道选题中的上、下两头的问题。“吃透两头”,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几句行话。那么,上、下两头在批评报道选题中各占什么位置,二者的相互关系又是什么呢?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总结过去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时下,新闻单位(尤其是地、县级)对批评报道讳莫如深者不在少数;视批评报道为畏途,望而却步者并非寥寥。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捅漏子”,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使批评中途夭亡;怕由此招惹新闻官司,导致法庭上见。一言以蔽之:批评难,难批评。毋庸讳言,组织批评报道确有一定难度。这难度,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习惯、不适应批评的问题。但新闻单位不大善于批评,特别是在批评中缺乏一种强烈的建设意识,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化批评报道的建设意识,不失为打破当前批评报道沉闷局面的一剂“良方”。强化批评报道的建设意识,说到底,就是要把批  相似文献   

6.
万晋 《青年记者》2007,(1):47-48
批评报道中的客观真实、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并不完全相同,为最大限度降低新闻侵权的可能性,新闻媒体在批评报道中应尽可能以法律真实的标准度量新闻真实。实践中应特别注意几个f,q题,一是批评报道要以合法证据为基础;二是批评报道要掌握好评论的尺度;三是批评报道要杜绝“媒体审判”;四是特殊批评报道要征得当事人同意;五是批评报道要审慎运用“特许报道权”。[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光有事实没有发现不成其为新闻,发现得太晚而失去时效性也不成其为新闻。发现与事实的发生总是有个时间差,相对要滞后些。批评对象不会开“新闻发布会”广而告之,批评事件的形成和批评线索的传递过程更费周折,这种滞后现象尤为明显。要解决求新与滞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避免搞成“马后炮”式的工作总结,让批评报道真正成为“新闻”的报道,办法只有一个——运用创新思维去深入挖掘,在挖掘中发现,在发现中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8.
新闻官司:舆论监督面临的新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并且强调在实施这一方略中,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作为舆论监督主要形式的批评报道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报道题材之一,近年来,各新闻媒体虽然加大了批评报道的分量,但读者仍嫌力度不够。与此同时,由批评报道引起的新闻纠纷和新闻官司却越来越多。据有关部门统计,最近几年,我国共发生1000多起新闻官司,其中绝大多数由批评报道引起,新闻界败诉率达30%。  相似文献   

9.
宋颖 《新闻前哨》2002,(11):9-10
根据新闻批评的定义,凡通过新闻媒介用新闻和评论两种形式进行批评的都叫新闻批评。故本文不谈对批评性新闻的采访(主要为隐性和体验式采访),因为光采访而未报道的事实不属新闻批评的严格意义范围,新闻批评的最大属性便是公开性,没公开便构不成新闻批评。行使新闻批评的责任。好比穿钉鞋,拄拐棍,要小心谨慎,要做到:第一:“用事实说话”新闻批评的权威性来源于用事实说话,不但关注时间、地点等细节的真实,更关注事实的整体真实,即“二度客观”。二十多年来成功的舆论监督或批评报道,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叙述事实”,有时其“…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新闻传媒批评报道的声音多了起来;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批评报道中相当一部分是记者们“暗访”而得。有些新闻传媒,干脆开出了“暗访”的专栏。暗访腐败官员,暗访三陪小姐,乃至于暗  相似文献   

11.
《湖南日报》在新闻改革中,重视改进报纸的批评报道,着重抓“大而活”的典型。一年多以来,坚持每月在头版头条发表一组批评稿,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什么是“大而活”,的批评报道?该报认为:在,就是抓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12.
刊林报海     
目前我国新闻市场 供需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有效供给不足。1、新闻产品相对过剩,重复报道太多,一个事件十几架摄像机,几十个记者围着,连篇累牍,读一报而知十报。 2、报道角度同一,满足不了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求。 3、会议报道多,指导工作多,领导讲话多,而读者关心的新闻少,批评的新闻少,批评报道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4、服务性新闻欠缺,知识性栏目少。今年“探索奥秘”、“美国地理频道”的热播提示我国广大读者的知识性阅读需求远远未被满足。 二、供给限制需求。有效供给不足的直接后果是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小,许多产品面…  相似文献   

13.
"9.11"后看美国的"新闻自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兴平 《新闻记者》2001,(11):22-25
多 年来 ,美国一直被捧为世界上最讲“新闻自由”的地方 ,很多人认为受众能够从美国媒体的报道中得到最真实、最全面、最客观的报道。因而 ,美国新闻理论被奉为圭臬 ,美国的新闻处理模式和新闻机构运作方式也越来越成为引导世界新闻潮流的标准。美国奉行新闻和言论自由的原则 ,媒体在美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足鼎立之后行使监督职能的“第四权力” ,当然有权批评政府和总统 ,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专栏作家平时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修理”美国总统、高官和批评政府的各种政策。然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 ,事实并非如此。远的不说 …  相似文献   

14.
新闻文摘     
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报纸 调查表明,读者看报的目的:新闻第一。当前人们看报的兴趣点普遍集中在:国内突发性事件、国内重大人事变动、国家政策法令、批评报道和反腐败的报道。而对前一时期曾被“炒”得火热的报道名人、明星的新闻以及描述凶杀及性犯罪的新闻则有相当多的人表示“毫无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大多数读者认为,一张理想报纸应当具备的主要特点是:可读、可信、信息量大。读者普遍希望,报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增加综合化、减少专业化和纯娱乐化。 批评也是正面报道 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批评报道,当地领导看后发火说,你正面报道不搞反倒去写反面报道!对此,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一次报告中指出,批评也是正面报道。批评报道,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某些缺点和错误,帮助改进我们的工作,这不是正面报道是什么?满腔热情地给党和政府提意见,谈建议,促进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这不是正面报道又是什么? (摘自1995年12月7日《中华新闻信息报》)  相似文献   

15.
欣闻珠海市作出规定,对批评报道“免检”。规定云,批评报道刊播前,任何被批评对象不得要求审稿;被批评单位和个人对舆论监督的新闻有异议时,可通过正当途径反映,不得以任何手段干扰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身为报人,对批评报道在珠海获“解放”振臂欢呼! 批评和自我枇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勇于利用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我党这一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舆论监督也是生产力,有效运用可以收到免费疗疾、治病救人的奇效。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诚恳欢迎舆论监督是党风正的表现。但是,目前批评报道处境不容乐观,叫做“上边放,下边望。中间一道顶  相似文献   

16.
1988年是“告记者热”的一年。这在中国新闻史上应该大书一笔。“谁人不把官司打,哪个不被别人告?”对于记者来说,当然这也是很好的锻炼。过去写批评报道,了不起是挨总编辑的“克”,写个检查,报纸上发个  相似文献   

17.
为保证新闻舆论导向的正确,中央制定了明确的方针,这就是:第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原则;第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那么还要不要批评报道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好的批评报道对于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必不可少的。问题在于,批评报道应该遵循怎样的方向,把握在什么“度”上。近几年来,我连续发表了10多篇指名道姓的批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  相似文献   

18.
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并不是不要批评报道。新闻批评是新闻界公认的最大难点,如何坚持和改进新闻批评,确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不容回避的一个难题。其中当然包括新闻批评如何选题的问题。“西瓜”与“芝麻”比喻的是批评报道选题中的大与小。这里主要是指批评题材教育意义的大小而言,而不是指被批评者机关、干部地位的大小。  相似文献   

19.
近来,在同一些基层台站的同志攀谈中发现,他们对批评报道顾虑很多。一是怕搞批评报道麻烦多;二是怕触到“正面宣传”这根高压线,因而批评报道在平常的广播宣传中少到惊人的程度。笔者所在的淮阴市,去年抽查九月份的一周新闻稿件,发现在十二个肥市级台站的一千多篇用稿中,没有一篇批评报道,在年终的广播宣传检查中也发现很少有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20.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时下,新闻单位(尤其是地、县级)对批评报道讳莫如深者不在少数;视批评报道为畏途,望而却步者并非寥寥。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捅漏子”,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使批评中途天亡;怕由此招惹新闻官司,导致法庭上见。一言以蔽之:批评难,难批评。毋庸讳言,组织批评报道确有一定难度。这难度,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习惯、不适应批评的问题。但新闻单位不大善于批评,特别是在批评中缺乏一种强烈的建设意识,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