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搞新闻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苦恼:写批评报道难,写好批评报道更难。批评一个单位,往往得罪一个单位;批评一人,往往得罪一个人。许多人在口头上表示“闻过则喜”,而事实上则是“闻过则怒”,“闻过则跳”。 那末,批评报道难是否就不搞或少搞? 我在报社群工部门工作了十多年,所涉大多是批评稿件。我个人认为,批评报道并不可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和改进批评报道,以适应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自己多年对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2002,(4)
“只要符合事实,为什么不能发?”这里的“发”,指发表批评报道。你道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上任3天就下达了“新闻监督令”的山西省长治市的一位领导。这话是他对当地媒体诸多批评中的一条。他的其他类似批评也都尖锐直率,但在我看来与这条一样,均不无天真  相似文献   

3.
善始善终效果强邓小平同志说,搞新闻批评,要“有头有尾”。新闻批评善始善终的原则,可以规范和制约新闻批评的全过程,既要有好的开头,又有好的结尾,使一次次具体的批评报道从头至尾都做得很好,即使发生了差错,也能按照善始善终的标准,得到及时而恰当的处理和纠正,以保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来,在同一些基层台站的同志攀谈中发现,他们对批评报道顾虑很多。一是怕搞批评报道麻烦多;二是怕触到“正面宣传”这根高压线,因而批评报道在平常的广播宣传中少到惊人的程度。笔者所在的淮阴市,去年抽查九月份的一周新闻稿件,发现在十二个肥市级台站的一千多篇用稿中,没有一篇批评报道,在年终的广播宣传检查中也发现很少有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5.
两年多来,新闻中的批评报道似乎少多了。据1991年9月镇江市七个广播电视台站一周新闻节目的调查统计,只有一篇批评报道,占新闻播出总条数的500分之一。新闻单位处理批评报道比较“小心”,好象有一种“理不直,气不壮”的心态。但重温江泽民、李瑞环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深感应该全面正确地理解“讲话”精神,不能忽视批评报道的作用。批评报道如果处理得恰当,是可以与正面宣传殊途同归的。这是本文的中心话题。  相似文献   

6.
“只要符合事实,为什么不能发?”这里的“发”,指发表批评报道。你道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上任3天就下达了“新闻监督令”的山西省长治市的一位领导。这话是他对当地媒体诸多批评中的一条。他的其他类似批评也都尖锐直率,但在我看来与这条一样,均不无天真成分。  相似文献   

7.
王乾荣 《传媒》2002,(11):22
“只要符合事实,为什么不能发?”这里的“发”,指发表批评报道。你道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上任三天就下达了“新闻监督令”的山西省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这话是他对当地媒体诸多批评中的一条。他的其他类似批评也都尖锐直率,但在我看来与这条一样,均不无天真成分(此处引语及以下吕日周的话均见《羊城晚报》4月  相似文献   

8.
论修养     
尊重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被采访者,准确地反映当事人的言行,等等,都是这种尊重的表现,毋庸赘述。这里要说的是,对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各方,尽可能均予采访,也是尊重当事人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这一点有时却被某些新闻工作者所忽略。 对一些涉及多方面的新闻事件,有的同志往往以“事情已弄清楚了,不必多此一举”,“那是批评对象,何必跟他纠缠”,或其他理由,有意无意地在采访中回避某一方。且不说不向有关方面采访能否把事情弄清楚,是否该批评、批评到什么程度的结论应产生于全面调查之后,即使事情真的清楚了,还有一个尊重当事人的问题。不采访当事的某一方,不给他陈述的机会,谈何尊重?就是某人该批评,也不能剥夺他讲话乃至申辩的权利,因为尊重其权利不等于肯定其意见。而忽略这一点往往是一些报道程度不同地失实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搞批评报道难,搞广播电视批评报道更难。难在如何使被批评者在我们的话筒前、镜头下现身说话,躬身自省;难在如何现场拍录到被批评者的丑闻丑事,用事实来教育和感动受众;难在如何使有关领导感到批评报道不是在给他们脸上抹黑,而是在帮忙,为他们“擦灰尘”。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如何搞好广播电视的批评报道进行了探索,体会到采写批评报道一定要坚持做到: “恨”字切入 “成”字归宿 有的记者看到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现象,常常出于激愤,因而用字刻薄,图一时之痛快。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我觉得应当采取“恨”字切入,“成”字  相似文献   

10.
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有些同志认为搞批评报道违反了这个方针,也有人提出取消批评报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还要不要批评报道?这是当前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李瑞环同志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是不要批评报道。”他指出:“批评报道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坚持和改进的问题。”一切事物的组成都有两面:正与反。而且又是矛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同一好友闲聊,当谈及报纸批评时,朋友诚恳而又关心地提醒我:“以后可别再搞批评了,干大半辈子新闻工作,别在临秋末晚跌进去。”朋友走后,我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朋友提出这个问题?思来想去,最后找到了结论。我的朋友很关心近期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报道,他对我的提醒,是在他看过刘宾雁同志被开除出党的报道以后提出来的。我很感谢朋友的关心,但却不能接受他是非不清的提醒。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同一好友闲聊,当谈及报纸批评时,朋友诚恳而又关心地提醒我:“以后可别再搞批评了,干大半辈子新闻工作,别在临秋末晚跌进去。”朋友走后,我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朋友提出这个问题?思来想去,最后找到了结论。我的朋友很关心近期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报道,他对我的提醒,是在他看过刘宾雁同志被开除出党的报道以后提出来的。我很感谢朋友的关心,但却不能接受他是非不清的提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先后主持和参与的批评报道大约有20余起。由于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注意掌握正确的批评方法,本着有利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  相似文献   

13.
几乎每一个新闻采编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搞批评性报道难!还有些同志常常问,采写批评报道有无方法可循?笔者研究了近几年来一些影响较大的批评报道,归纳成十种方法,以供广大通讯员、记者和编辑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请注重新闻     
几次听到有人戏言当今的一些报纸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工人报和企业报“跟注水猪肉差不了多少”,心头总是那么沉甸甸,半天都缓不过劲来。因为那样的评价尽管见仁见智,内涵丰富,但主要还是批评我们的报纸上不是新闻的“水”太多了。而真正的“肉”新闻太少了!搞新闻工作的同志应该都知道,报纸是新闻纸(Newspaper)。因此,新闻是报纸的主体,传播新闻的主要形式、也是报纸最常用的新闻体裁——消息,理所当然地应当覆盖报纸的版面。但看我们眼前的不少报纸,  相似文献   

15.
胡耀邦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中指出:“报纸上,大体应当是八分讲成绩、讲光明、搞表扬,二分讲缺点、讲阴暗面、搞批评。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整党,又合乎今天我们社会的实际。”湖南省委负责人焦林义,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他从工作实践中体会到:支持新闻批评,推动实际工作,这是改革中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广大读者反映,一些不正之风,不怕党内通报,就怕公开见报。这  相似文献   

16.
据《陕西日报》8月29日报道,陕西省4位市委书记不约而同要求,五种 新闻不报道。这就是:“我们正干的事不报道,正想的事不报道,会上研讨的。面上汇报的,干扰中心的新闻不报道。”为什么不报道呢?榆林市委书记马铁山说:“地方领导的天职是为人民干事,所以我们做事,不是新闻。如果我们不干事,那才是新闻。”这几句话,道出了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值得搞新闻宣传的同志们深思。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正想的事没有事实,干的事没有结果,事干成了是好是坏让人民评说。人民说好就报道,人民说坏就批评,就追查,这样的新闻受…  相似文献   

17.
李瑞环同志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一文中指出:“批评报道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坚持和改进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南通大众报对改进批评报道进行了一些探索,倡导记者、通讯员写一些现场批评报道,开展积极的新闻批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现场批评报道,以笔者之见,就是运用现场新闻的写法,对某些必须批评并适宜揭露的消极、丑恶现象给予揭露和批评,以明辨是非。去  相似文献   

18.
从 字面上看 ,新闻科理应是从事新闻采访 ,或向新闻媒体提供当地新闻线索工作的。但是现在一些地方的新闻科的“不务正业",倒常常令人产生这样的疑问 :新闻科到底是干啥的 ?今年3月9日 ,《工人日报》刊登了题为《烟花爆竹酿造人间惨剧》的图文报道 ,报道了河南省滑县有关部门对烟花爆竹疏于安全管理 ,以致酿成6人死亡的重大火灾事故。这篇报道的作者是我的同事 ,他从滑县采访归来回到郑州时对我说 ,当地新闻科的同志发现他采访火灾事故 ,就与他“商量”怎样报道。他们建议从“事故发生后 ,当地领导怎样重视 ,怎样及时救人”这个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19.
去年五六月间,北京一位新闻学者来乌鲁木齐,同新疆主要新闻单位搞了一次受众调查。返回北京时,我握着她的手说:“欢迎你明年再来新疆。”出乎我的意外,她却说:“新疆的瓜果虽好,可你们的新闻思想保守得全国少有,呆在这里会闷死,我再也不来了!”这一席话使我想得很多。我是学新闻的,时刻关心着我国新闻改革的进程,了解关于新闻改革的各种观点,懂得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深化在呼唤着新闻改革。在工作中,自己也一直嚷嚷着新闻改革。可是说来惭愧,我们报纸的改革主要是在形式上转圈:改进一些新闻的写作方法呀,搞一些密集性版面、增加信息量呀,等等。搞了一个农场领导压制、打击支边知青的报道,还被斥为“不真实”,说是向港报提供了“炮弹”,从此吓得重要的批评报道也不敢搞了。联  相似文献   

20.
谢顾问:我入伍不久,新兵一下连就“钻”进业余写作的天地,还参加了第七届军报新闻函授。虽然努力,可至今未见成效,一篇稿件也没见报。于是,一些战友劝我:“别瞎折腾了,在基层连队摘报道还能成什么‘气候’?”我不知道应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帮我一把。87060部队甘崇堂甘崇堂同志:一个人能否成才,主要的不在于他在何处干什么,而在于他怎么干。俗话说:“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从这个角度看,决不能把在基层搞报道说成“瞎折腾”、“成不了‘气候”’。当然,不能否认,在连队搞报道是很艰难的。一是接触范围小,一个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