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望月清司把以往被马克思主义"教义体系"遗忘的"市民社会"这样一个"消失了的概念"从历史的尘埃之中提取出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认为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创立历史观的关键,也是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钥匙.在望月看来,历史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回顾,而且是对未来的展望,是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望月立足于市民社会基础之上.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内在批判性分析,不仅回答了市民社会的产生即"过去",也正确解读了市民社会的内在本质特征即"现在",更对市民社会的"未来"作出了科学的预测.望月的任务是消解"教义体系"为马克思所作的漫画像,重构马克思思想的整体像.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年马克思解读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常用术语。近年来关于这一理论的研究已演变成一个世界性课题,在多元文化的今天,人们越加重视通过"市民社会"来表达各自的利益和价值诉求,形成了所谓的市民社会的话语系统。笔者在仔细阅读近年来有关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内涵、逻辑发展以及现实意义做了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总结洛克、黑格尔等人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出发,创新了市民社会理论。理论界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深入探析,也是对当前我国所处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和探索。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快速成长起来,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也在逐步加强,这些方面的特征和马克思所论述市民社会的某些方面相契合。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论述,在构建我国社会管理新格局中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为指导,使社会组织有效融入城市社区治理,增强治理效果,对我国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有启迪意义。以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为理论基础,从"行政化困境"、"共同体困境"和"自身建设和管理困境"等方面分析社会组织融入城市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进而采用健全法律规章、采用项目化运作、加强自身建设和强化管理等途径,促使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增强城市社区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全部理论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关于“经济关系”、“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物质交往关系”等论断,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也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理想范式。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建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块重要基石。实际上,"市民社会"一词历史悠久,涵义丰富。无论是洛克的"市民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理论,还是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理论,都说明市民社会与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与黑格尔试图从国家这一实体去超越和解构市民社会不同,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上,认为对待市民社会问题不能寄希望于国家,而只能是在市民社会中解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继承洛克和黑格尔市民社会思想的基础上,科学阐释并创新了的市民社会概念及相关理论,它的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逻辑顺序。本文将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雏形,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来探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是对黑格尔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在这种批判性继承中显示出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的黑格尔主义来源;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作明确区分是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与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共同基础;两者都属于自由主义批判的共同模式.通过对近代自由主义和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以"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了对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双重超越.研究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特别是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当前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多元参与的公共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博大精深 ,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体系。就立法来讲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为科学有效的立法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指导 ,认真理解与实践该理论将使现代法治国家的法律优良而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建立在对黑格尔等前人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市民社会的实质。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二者是既分离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人类社会超越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时候,也是阶级和剥削消亡的时候。同时,市民社会的相关理论也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葛兰西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认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是葛兰西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与马克思把“市民社会”归于经济基础范围不同,葛兰西把市民社会理解为上层建筑的两大领域之一。葛兰西的这一理论是在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展。本文拟通过马克思和葛兰西对市民社会认识的比较分析,以凸显葛兰西富有创见的理论与观点。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著作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从法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分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有一个逐步演变和提升的过程。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不仅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理论突破口,而且也是整个市民社会思想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全部理论的。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思想启示我们:市民社会是人类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历史环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辩证对待市民社会的生长,充分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克服市民社会的弊端,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都不能回避的哲学范畴.马克思在文本<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市民社会概念作了三重规定:一是一切时代的物质交往关系;二是不同于自然经济和未来社会的整个商品经济;三是资产阶级社会,梳理该文本中市民社会概念的多重性意蕴,不但可以展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逻辑演进历程,而且可以重新界定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遇到林木盗窃法以及关于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原因的论战等物质利益的困惑后使他感到黑格尔国家和现实的对立。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认识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并促使他从政治经济学中去解剖市民社会,从而实现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始于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1844年以前,马克思使用的"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伴随的,主要指"资产阶级社会";1844年以后,随着法哲学批判转变为经济学研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则指"物质关系总和"。市民社会概念内涵的变化体现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西方工业社会,随着技术理性的不断高涨及消费已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的同时,意识形态范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化一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但其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虚假性,具有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特质.从阐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出发,论述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以及弗洛姆、马尔库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比较的基础上揭示了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