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乐天,即白居易,其字乐天。[2]巴山楚水,刘禹锡曾被贬朗州(古属楚地)、调任夔州(古属巴郡),此泛指贬谪之地。[3]闻笛赋,《晋书·向秀传》记载,向秀的好友嵇康、吕安被司马氏杀害后。他经过其旧居时,听邻人吹笛,乐声哀切,有感而作《思旧赋》,  相似文献   

2.
元曲中运用了很多方言俗语以及少数民族借词,它们在丰富元曲语言的同时也为我们的阅读欣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阅读《元曲选》,总结出元曲中所保留下来的河南方言语词,并在总结的过程中采用方言今证的方法对《元曲百科大辞典语词篇·语词篇》[1]的存疑之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仅"、"竟"音近义通举例."仅"、"竞"音近义通,作"竟然"讲,此说因不大见于辞书,故胪举数例以证.未敢自是,质诸高明.《史记·乐毅列传》:"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晋书·赵王伦列传》:"自兴兵六十余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唐白居易《昭国闲居》诗:"槐花满田地,仅绝人行迹."唐裴铏《传奇》[崔炜]条:"……我大食国宝阳燧珠也.汉初赵佗,使异人梯山航海,盗归番禺,今仅千载矣."《太平广记》第八册卷三百九十三[漳泉界]条(出《录异记》):"俄而雷雨大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陋室铭》有“谈笑有鸿儒”一句。何谓“鸿儒”?新版《辞海》说:鸿儒,“犹大儒。旧亦泛指渊博的学者。《晋书·儒林传序》:‘鸿儒硕学,无乏于时。’”课本的注释采用此说,认为:“[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读书有学问的人。”但是,“鸿儒”一词有比《晋书》更早的出处,它的含意也不局限于字面意思。  相似文献   

5.
历代都有图书亡佚,唐代《晋书》亡佚情况尤为突出。唐修《晋书》问世之前已有十八家晋书1存在,由于唐政府基本垄断史书的修撰工作,造成唐修一百三十卷的《晋书》出,而诸家之书皆废。诸家《晋书》亡佚的首要原因是官修史书在史学思想方面占有统治地位,并且官修史书在内容、体例、修撰人员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其次,诸家《晋书》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是导致其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唐统治者没有采取强制手段,但它的修史行为体现了政治对学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修习中国史学史,于《晋书》多有疑难,因作研究,勉成一篇。谨以乞教于师友同志。倘蒙指正,则岂独笔者幸甚,或且有助于《晋书》研究之深入也。(一)何时修撰《晋书》唐朝何时修撰《晋书》,说法历来不一。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点校本之出版说明持“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开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书”说。一九七九年版《辞海》持“修于贞观十八年至二十年间(644——646)”说。诸家史学史多持后说,如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李宗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柴德赓《史籍举要》、朱杰勤《中国古代史学史》等,持前说者仅见刘节《中国史学史稿》。然而,认真查究下来,《晋书》实应始修于贞观二十年,而非十八年。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与《晋书》是两部性质不同的典籍。由于《晋书》采录《世说新语》内容入书甚多,且从语言的角度观察,这其中有许多是在不改变《世说新语》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的词语替换,所以将这两书词汇进行异文比较可窥见汉语词汇发展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8.
吴娱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3):47-48,61
唐代初年修《晋书》的过程中,史官们参考了臧荣绪等十八家晋史。具体表在:《晋书》某些事例的叙述表达,所采用的语言文字与前朝晋史近似;《晋书》频繁采择小说杂史入史的文风,渊源流自于前朝的晋史;《晋书》的编纂体例,受到干宝《晋纪》的直接影响;修史的政治倾向,也有前代晋史干扰的痕迹。通过考索《晋书》对前朝晋史材料的承继和变化,探测《晋书》撰者的史学观和文学观。明确《晋书》撰者的修撰,有因陋就简的一面,有超越诸家晋史的一面,也有不及前人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2006年第5期、2007年第6期和《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下半月·初中)2007年第6期、第9期分别刊文对一个面积问题做了探讨,笔者拜读后受益匪浅.文[1]、文[3]注重一题多解及精彩的课堂表现,文[2]、文[4]、文[5]为了对文[1]、文[3]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使文[1]、文[3]在不断的争鸣与探索中得以不断升华.遗憾的是文[1]、文[3]只是解法的探究,文[2]、文[4]、文[5]只有  相似文献   

10.
《晋书》撰人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撰人名单 记载《晋书》编修人员情况的史料甚多,为便比勘讨论,兹汇录其要者如次: 1.《旧唐书·房玄龄传》:“寻有诏改撰《晋书》,于是奏请许敬宗、来济、陆元仕、刘子翼、令狐德棻、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等八人分功撰录。” 2.《旧唐书·令狐德棻传》:“寻有诏改撰《晋书》,当时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为首,其体制多取决焉。”又《新唐书·令狐德棻传》:“令修晋家史,房玄龄奏起之(德棻  相似文献   

11.
在晋代和南朝的史书中,常见"北府"、"东府"、"西府"之名.它们都是当时的军事重镇.本文拟对这些名称的缘起及其在东晋时代的历史情况作一些粗略的考证;此外,"南府"之名不见晋、宋史书,需要探讨一下有无其实的问题,故题名曰《东晋四府考略》.一、东府东府之名遍见于《晋书》、《宋书》、《南史》.例如:《晋书·儒林·徐邈传》:"邈尝诣东府,遇众宾沉湎,引满喧哗."《晋书·王恭传》:"道子尝集朝  相似文献   

12.
(五)回顾后的思考对《晋书》的传统低调评价不唯是不公正的,我们还可以从这种评价中看到一些不仅仅是评价《晋书》的问题。第一,历来引用的刘知几在《史通·采撰》中的评价和刘氏在其它地方表述的史学思想其实是互相矛盾的。我们要从刘氏史学思想总体上来考察他对《晋书》的评论意见。在《史通·内篇杂述  相似文献   

13.
语词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语词都含有音义的理由和来源,语词的产生、变异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语词最能体现浓厚的民族色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晋书》是记载西晋、东晋及十六国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共一百三十卷。其中本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开修,到二十二年成书。房玄龄以宰相身份监修,故题其名。修撰时主要以南齐臧荣绪《晋书》为蓝本,再参酌群书,综合编写而成。《晋书》的史料价值如何呢?王树民在《史部要籍解题》中认为:晋书实际上的修撰工作不过就臧氏书在形式上略加改订,至于史实内容则很少改进,甚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虽曾颁布重修《晋书》诏,但他本人与重修《晋书》活动的发起并无特殊关系。唐太宗为《晋书》的《高祖宣帝纪》、《世祖武帝纪》、《陆机、陆云传》和《王羲之传》撰作史论,有的出于其晚年的政治焦虑,有的则出于其个人的兴趣爱好,但无论出于什么缘故,都不应将之当成重修《晋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葛洪是晋朝道教名家,是子部名篇《抱朴子》和医学名著《肘后要急方》等经典古籍的作者。本文从《资治通鉴》、《晋书.惠帝记》和《晋书》的《张昌传》、《葛洪传》,还有《抱朴子外篇》中得到线索,得出葛洪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的结论。葛洪卒年,本文从其辞世的见证人邓岳入手,考证了邓岳任广州刺史的年月和其卒年,从而推证出葛洪卒年应为邓岳去世之前的东晋建元元年。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实录] 师: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我看了半天,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呀,这《月光曲》在哪呢?  相似文献   

18.
鞭先着追科学,西方世界鞭先着(《诗词四首·祝科学大会》)“鞭先着”即“着先鞭”。语出《晋书·刘琨传》:琨少负志气,有纵横①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②,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③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④。注释:①[纵横]合纵连横,指政治或军事上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②[闻逖被用]听说祖逖被朝廷录用。③[枭](xiāo)砍头示众。④[先吾着鞭]人家比自己先打着马鞭,喻别人走在自己前面。  相似文献   

19.
一、基础知识及其应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街qú()yīn()勤田pǔ()雾ǎi()jī()形nì()名chà()紫yān()红jué()铄涟yī()2.根据提示将下列搭配补充完整。A.《有的人》———臧克家———[出处]《》B.《回延安》———[作者]———信天游C.[作品]《》———郑愁予———台湾诗人D.《萤火虫》———泰戈尔———[国别]E.鲁迅———[课文]《》———《朝花夕拾》———散文F.[作者]———象征手法—《白杨礼赞》———《见闻杂记》G.吴伯箫———《菜园小记》———[时代背景]H.《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国籍]3.默写。(1),…  相似文献   

20.
"生命在于运动",事物总是在自我革新中向前发展.较长时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也严重制约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