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中国档案》迎来了创刊60周年,应该说这是不平凡也不简单的60年。作为她的一个忠实读者、一个老通讯员,我不禁感慨万千。可以说,我从跨进档案大门的那天起,就与《中国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档案工作》引领我步入档案之门1985年初,我随父母从齐鲁大地来到了塞上江南——银川,又从自己熟悉的教育岗位转换到了一个全新的工作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局。  相似文献   

2.
我在今年第8期《档案春秋》上发表《我和第一套人民币的情缘》一文,介绍了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制版者及票面人物原型之一——杨琦先生的故事。9月上甸.《档案春秋》编辑给我来电:江苏省委宣传部的一位离休老干部看了此文后十分激动,提出想与作者及杨琦先生见面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3.
作为资政服务的新尝试,2003年3月,上海市档案馆创办了一份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的综合性摘报——《新闻档案》,它的素材来源于全国及地方的各类报刊.通过形式和内容上的再加工,将各种社会热点话题的相关报道尤其是反映上海本地的百姓生活、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集中汇编,报送上海市委、市政府以供参阅。  相似文献   

4.
不经意间,《浙江档案》300期悄然而至。作为《浙江档案》的忠实读者和老朋友,我谨表示热烈祝贺。最初我是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了解《浙江档案》的。由于经常看到《浙江档案》上的文章被全文复印,我意识到《浙江档案》是一家具有较高学术品位的档案期刊。从1995年起,我就一直自费订阅《浙江档案》。《浙江档案》引领我跨进了学术研究的大门。在《浙江档案》主编和编辑的厚爱、扶持下,从1997年至今,我已在《浙江档案》发表学术论文13篇,占已公开发表的档案学论文总数的1/4,其中1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网站、数据库、手机报三个方面分析我国三大财经报刊——《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和《中国经营报》的数字化现状,最后对我国财经类报刊在数字化道路上的方向和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档案时空》2017,(10):2-2
经湖南省档案局、湖南教育报刊集团商定,新闻出版部门同意,从2018年1月开始,湖南省档案局将《档案时空》杂志交湖南教育报刊集团主办。《档案时空》杂志主管、主办单位变更为湖南教育报刊社,协办单位为湖南省档案学会。杂志将一如既往承担服务基层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10年前,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我来到河北省图书馆,想找一些档案管理方面的杂志看一看,充实一些业务知识。一缕冬日温暖的阳光,透过姜黄的窗帘洒进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她——《档案与建设》像颗耀眼的明星,一下子映入我的眼帘。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档案岗位上走过了10多个春秋,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专业报刊的指导.订阅专业报刊已成为我的"爱好".  相似文献   

9.
我最初认识严永官是以文会友。说来话长,那是我看了发表于《吉林档案》1991年第2期上的《名难符实——评〈文书档案管理学基础〉》一史后,才开始知道上海奉贤有个敢于直言的严永官。以后,在我的阅读活动中就经常看到严永官写的论义.印象逐步加深。真正面识是在2002年6月我调入上海大学档案学系以后的事。2005年11月16日,由于工作原冈再次来到奉贤区档案馆.有幸得到并阅读了严永官自编的《档案工作文集》。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老报人,我知道,在我们创造新历史的伟大时代,在苏维埃国家里,办报是需要付出多少心血的."——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1930年写给报刊的几句话.作为文学家的高尔基众所周知,可作为"老报人"的高尔基我们却知之不多.其实,他的新闻生活几乎与文学生活同时开始而终其一生.他在发表了第一批小说后即被推荐到一家日报任编辑、记者,此后就"终生为报纸工作",始终肩挑着文学与新闻两付担子,曾先后主办、指导和编辑了十几种报刊,教导、帮助、培养了成千上万  相似文献   

11.
解放后,国内第一本人民军队报刊发展历史专著——《中国人民军队报刊史》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该书由黄河、张之华同志编著,全书为四编十七章,配有插图二十余幅,其中有朱德同志生前慷慨提供的,珍藏几十年的期刊——《红色战场》。书中系统地叙述了人民军队报刊诞生、发展的近三十年历史,即从红军报刊《红星报》起到《解放军报》创刊止.  相似文献   

12.
作为资政服务的新尝试,2003年3月,上海市档案馆创办了一份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的综合性摘报——《新闻档案》,它的素材来源于全国及地方的各类报刊,通过形式和内容上的再加工,将各种社会热点话题的相关报道尤其是反映上海本地的百姓生活、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集中汇编,报送上海市委、市政府以供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据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甘新出(1998)116号《关于1998年全省报刊编校质量检查结果的通报和进行第四次报刊编校质量检查工作的通知》,《档案》杂志在省新闻出版局开展的1998年全省报刊编校质量检查工作中,以1.10/万的差错率列33家达标期刊的第5名,这表明《档案》杂志编辑部两年来抓编校质量初见成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强调:“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要为全社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做出榜样。”而多年以来,报刊中的病句、错别字、滥用繁体字以及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相似文献   

14.
正《档案》是一档完全由北京电视台自主开发的节目。其节目由来是《我爱上电视》——北京电视台向全社会征集电视节目样式或节目形态的活动。《档案》作为参与方案被提交,突破以往纪录片模式,大胆求新的形式得到了认可,于2009年开始在北京卫视每周三晚9:30播出。一经播出,该节目就得到了良好的收视反馈,成为北京电视台最具知名度的的节目之一。在当前国内主要节目引进国外成熟节目的环境下,《档案》节目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在讲述人个性化的主持风格  相似文献   

15.
对身处北京的报刊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事之冬。11月9日.绵延数月的《财经》之变.终于以胡舒立携团队离开收场。而一年前甚至更早.作为中国新闻时事报刊中第一个走市场化的都市报,《京华时报》就发生过类似的震荡。它在当时遭遇的问题,以及8年来的经营和经历,给后来者提供了参考的样板,同时它也是某种暗示或启迪  相似文献   

16.
在档案"词典"中,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名词恐怕要数"档案袋"了!2004年2月24日,当我得知中共浙江省委一纸任命将我派到浙江省档案局工作时,我的大脑记忆库中即刻蹦出"档案袋"三个字。虽然"档案袋"家喻户晓,但翻遍身边所有的工具书,并没有找到一个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说法,我想每个人只能凭自己的想象形成  相似文献   

17.
梁衡 《今传媒》2005,(8):57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一些文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2篇他已经  相似文献   

18.
我最初认识严永官是以文会友。说来话长, 那是我看了发表于《吉林档案》1991年第2期上的《名难符实——评(文书档案管理学基础)》一文后,才开始知道上海奉贤有个敢于直言的严永官。以后,在我的阅读活动中就经常看到严永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经常写一些稿件,1987年我共写了320多篇新闻稿件,只被地市级报刊电台采用了两篇,一度失去了信心,不愿再写稿件,去年,我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自费订阅了《新闻知识》,使我受益不少,学到了很多新闻知识,1988年1月份到12月份,我共发出稿件110多篇,被报刊电台采用28篇,其中省以上报刊电台上稿21篇,地市级报刊电台上稿7篇,并被支队评为新闻报道一等奖。所有这些成绩都应归功于我的良师益友——《新闻知识》,是她提高了我的上稿率。  相似文献   

20.
人生易老,去日苦多。我已80周岁,虽然尚能走动与思考,但视力遽减,阅读与写作日趋吃力.“爬格子”生涯已将被迫终结,今后再难产生什么作品。在无可奈何之中,翻检这些年发表于各报刊的作品.觉得快到生命尽头的这些篇什。尚有留存价值。近10年来,不时有相识与不相识的人写信和打来电话。或就某种世相要我按题作文,或谬奖我的某篇文章,或赞同我对某些时事的评说,或讲自己常从报上剪贴我的杂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