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华是一位特别关注苦难的作家 ,也很善于表现苦难 ,尤其是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 ,他将这种苦难的铺叙推向极至。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结构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循环与重复的结构是余华小说结构的一大特点 ,这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余华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余华自20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先锋姿态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9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发表后,关于余华转型之说众说纷纭,认为这是其退回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表现。或许作品中“家”情怀的凸显亦是其向传统回归的一种表现,在暴力、死亡的背后,余华一直默默流露出“暖色”的温馨,“家”情怀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不仅使其语言带上了朴实自然的特征,而且表明了余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类精神归宿的探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许多先锋派小说家,余华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以暴力化闻名,但进入90年代,余华的小说在创作上却大大地改变以往风格,他开始注重人的特点,有了注重生命和存在的哲学关怀,有了悲剧精神,尤其在创作艺术上也有了很大变化,重点体现在重复叙述上,并且余华还不断地通过在音乐上的重复魅力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让人们感到了余华对音乐的把握和领悟。  相似文献   

4.
余华曾被视为"先锋小说"作家代表人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的作品构筑起了一个写实的世界,《许三观卖血记》是其中突出的代表。读者读完作品之后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许三观如此沉重的苦难?本文从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作者自身的宿命观念等三个方面来探寻许三观苦难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余华小说中的父子关系从充满冷漠、仇视、暴力、死亡的怪异的父子关系,到善良坚强,关爱呵护血浓于水的舐犊情深。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革命,本文论述了余华作品中的种种父子关系。从这些关系中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余华及余华的小说。  相似文献   

6.
作为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余华对小说语言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大胆的实验。他主动借鉴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语言本体论以及陌生化理论,并创造性地运用到他的创作中,使他的小说语言独特而新颖,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本文尝试从音乐感、叙述方式、词语搭配三个方面阐释余华小说的语言特点,以期从一个侧面来展现余华的创作特点,并为现代汉语写作和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苦难的描写,这些对苦难的描写并不是为了简单的要揭示苦难本身,而是要通过苦难来诠释生命的可贵。余华在他的作品《活着》中对苦难做了全面的呈现,体现出了余华的"生命意识",即:苦难是人类必须去承担的,但在苦难中我们应感受生命的可贵,从而倡导人们珍爱生命、珍惜幸福。  相似文献   

8.
伊恩·麦克尤恩在其著名小说《赎罪》中使用了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写作技巧,展现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关系。作家通过对文学经典的指涉,凸显小说的自我意识;通过对小说创作过程的自我揭露,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元小说技巧的应用赋予了小说更丰富的内涵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是2 0世纪中国文化裂变的阵痛中心,也是2 0世纪汉语文学最重要的话语资源,因此乡村小说便成为2 0世纪汉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领域。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从作家的主体立场、审美视角、叙事策略,及其在现代性建构中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考察,2 0世纪乡村小说呈现出三种基本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是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判形成的启蒙传统;从废名、沈从文、孙犁到汪曾祺、贾平凹是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的诗化传统;从赵树理、柳青到高晓声、路遥是以农民立场、现实视角形成的“史诗”传统。这三种传统,在90年代出现的乡村小说《白鹿原》中实现了全面整合与超越。《白鹿原》由此获得了将中国乡村小说推向成熟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老人与海》与《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具有深刻生命内涵的优秀作品,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海明威和余华在对待生命和死亡时态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与富贵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都是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豁达的英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表现与存在方式却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对这两本小说中生命意识体现的异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其叙事方式具有革新意义:“若即若离”的时间视角产生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合理的时限安排使得小说富有疏密有致的节奏感;重复的叙述频率造成“错时”的时间体验。但是这篇小说是余华热衷于学习西方现代小说叙述技巧来对抗当时已经僵化了的“现实主义”的试验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具体时间和空间环境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缺席”。  相似文献   

12.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余华在创作中"先锋"意识逐渐淡出,民间立场日益凸显,这种转向在《活着》中得以体现,尤其是《活着》中独特的民间话语更彰显出小说浓郁的民间意味。在此,论者试从几个方面来解读《活着》中独特的民间话语,以期进一步理解《活着》所蕴含的民间立场及其对当代文学创作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性别视角的纳入成为《伤逝》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梳理、考察有关文章,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认为:《伤逝》文本反映了作者难以避免的思想局限和性别局限,其爱情悲剧的产生,性别问题是重要原因,而小说叙事则存在着明显的男性中心化和男性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评论关注到的是余华小说中的死亡和暴力及其时传统主题的解构,其实余华的创作在叙事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从叙事态度、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叙事手法、叙事语言等五个方面讨论余华小说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权力和人性在官场小说中的关系对抗是小说《沧浪之水》的主要体现形式,主人公池大为在面对权力体制约束和现实功利社会的挑战时,被迫逐渐放弃操守、信念和价值观,人性在与权力的不断对抗中被一步步异化。  相似文献   

16.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是作者写作风格转变的重要代表作。这一阶段的余华更加关注人物的生活命运,叙事主题实现了由张扬到隐退的完美转型,叙事结构更加趋向于传统线性回归,尊重生命价值的有效彰显,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生命价值的思考框架。以《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为主要探索窗口,能够更加深刻解读余华的创作理念及写作艺术。基于此,本文以余华与其作品《在细雨中呼喊》的简介为主要出发点,从叙事封闭性、叙事经验与形式两方面对《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余华小说《兄弟》展现了羞感从审美价值滑向市场价值的过程及其原因。因羞感的丧失而产生伪羞感和献媚,献媚又导致了羞感美的丧失、性与爱的分离以及社会道德的沉沦。而“艺术羞感”的丧失则导致了《兄弟》艺术水准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公羊的节日》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00年出版的小说。作者以多米尼加共和国独裁者特鲁希略被刺杀事件为背景,通过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采用“结构现实主义”小说的新颖结构,用丰富的语言技巧向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本文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公羊的节日》中历史与虚构相结合的叙述手法以及小说中三条结构主线及其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巴尔加斯·略萨和结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9.
余华小说自1991年《在细雨中的呼唤》进入到他转型后的新时期,无论认知角度亦或叙述方式都有些改变。本文以他的后期作品《在细雨中的呼唤》、《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来分析他创作时以平和的方式来缓解苦难,及面对灰色世界时他表现出的一种虚妄姿态。  相似文献   

20.
文学预言融合了预言的大胆机妙和文学的形象生动,既具有预判未来走向带有幻想色彩的艺术性,更带有基于现实却又超越现实的所指。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文学预言与现实的关系密不可分,在现实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又反过来作用于现实。文章结合当下疫情反复的现实,以极具典型性的被誉为新冠疫情“神预言”的两部小说《霍乱之乱》和《花冠病毒》为例,从文学预言与现实的关系及文学预言的现实价值两方面观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