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构建了古农书本体,对古农书进行了全面的揭示,系统地描述了古农书的版本、内容以及相关的研究论著,并利用protégé对古农书本体进行了可视化显示.通过古农书本体可以有效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导航以及智能检索,大大提高查阅相关资料的效率,是本体技术在农史学科的首次尝试.  相似文献   

2.
吴建新 《图书馆论坛》2008,28(1):164-167
简述了清代广东农书的存佚情况以及编撰特点.并从以下方面说明清代广东农书的史料价值:在农业科技史方面,清代农书不仅反映了传统农业科技的成就,而且反映了近代农业科技在广东的传播情况;在社会经济史方面,简述了乾隆末年劳潼的<救荒备览>在救荒史上的意义,以及其他农书对研究晚清珠三角农家经济的作用;从士人心态、社会情态、广东士人对鸦片的态度、花卉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说明了农书对于研究社会文化史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构建了古农书本体,对古农书进行了全面的揭示,系统地描述了古农书的版本、内容以及相关的研究论著,并利用prot啨g啨对古农书本体进行了可视化显示ü排┦?本体可以有效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导航以及智能检索,大大提高查阅相关资料的效率,是本体技术在农史学科的首次尝试。  相似文献   

4.
莫鹏燕 《出版广角》2015,(11):38-39
中国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够长期、稳步、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在农业生产上有一个先进、丰富、完备的技术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的载体就是中国农书.农书为官府提供了农政思想参考,为百姓提供了生产技术参考,对中国传统农业起到了指航引路和加快发展的作用.关于农书研究综述,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从农学视角进行总结,本文则是将各个学科关于中国古代农书的研究进行总结,并且提出了从编辑学视角研究中国古代农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平 《出版科学》2023,(5):5-13
讨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进程中古农书发展的五个阶段: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残篇断简,教民农作的古农书启蒙时代;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起自耕农,凿楹纳书的古农书初成时代;隋唐时期南北融合,静民务农的古农书平顺时代;宋元时期葄枕图史,翰墨流芳的古农书精进时代;明清时期经世济民,衡石程书的古农书兴盛时代。  相似文献   

6.
杨璐嘉  李明杰 《出版科学》2021,29(4):119-128
元朝中央政府通过设立司农司,向地方派遣劝农使,颁布劝课农桑的法令,减免田租地税,兴修水利和奖励屯垦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农业及农学的发展.为了普及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在官方鼓励下,元代知识分子编纂出版了大量农书.本文在分析元代农书编纂出版兴起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历代书目及相关史料的发掘和考辨,列举元代编纂出版的农书共11类61种,并对元代农书编纂出版的特点作了全面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近人王琉瑚《中国农学书录》一书,收入中国历代农业方面的著作,其中属于广东的农书不过数种。广东历代农书自宋代始,仅有可列入“农书”范畴的荔枝谱两种;明清两代,广东社会经济被史学家称道的“后来居上”的进步,农业有了发展。可是,广东农书,仍然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8.
耕织图是古农书的一个类型。《御制耕织图》是康熙命画家焦秉贞仿南宋楼璹《耕织图》创作而成,是耕织图体系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代表性著作,在农学文献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编辑学视角探讨了《耕织图》与《御制耕织图》之源流,总结了《御制耕织图》注重视觉通感的编辑特色,表现在视觉文化的编辑价值追求、通感体验的编辑手段创新及融通感念的编辑审美追求三个方面;作为官方下令刊印的农书,其传播方式有颁赐,翻刻,传教士、商贾和各国使节的推广;对当下古农书发展的启示为编辑观念创新是古农书典型化的根本之路,图书传世流布是检验古农书生命力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农书是中国传统农学的载体。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农业继续发展并臻于成熟,黄河流域旱地精耕细作体系基本形成,反映到农书的编辑活动发展上就是以《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农学经典大量涌现。本文从编辑学的角度,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农书的编辑实践特点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梳理出该时期中国古代农书编辑实践活动的整体概貌。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我国开始出版汉译农业书籍,其特点包括:清政府和官员支持农书出版;农书主要来自日本;中方和外方翻译出版的目的不同,但殊途同归;翻译方式包括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和单独翻译;农书的翻译多为辑译或撰译;出版的书籍涉及农业各个方面,但以教科书居多。  相似文献   

11.
王祯《农书》所蕴含的天人和谐思想既表达了中国古人尊重天地自然,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又展现了中国古人注重发挥人的价值,强调人之自觉能动性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2.
农业科学     
《全国新书目》2010,(14):135-139
农书三种;北京12316农业服务热线1000问;肥料质量安全知识问答;河南省新郑市耕地地力评价;应用3S技术对农田黑土肥力变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明代杰出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今年是他逝世三百五十周年纪念,怎样作纪念,曾请教苏步青教授,苏老言简意赅地讲,最好的纪念是出版他的著译,特别是未刊之作。上海在发现徐氏手稿《农书  相似文献   

14.
元代是中国自然灾害多发的朝代之一,水、旱、蝗、震等灾害无所不有且频繁发生。在频发的灾害中出现了很多救荒植物,但是学术界对于元代灾荒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在救荒植物研究方面。《元代救荒植物考》以《元史》、《王祯农书》、《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等材料为主要依托,发现除却以粟、稻、麦、豆为主的传统粮食作物之外,有明确救荒记载的植物22种,以古农书的划分方式将其分为谷属、蓏属、蔬属、果属、竹木、草属六大类,对其生长习性、可食性、食用价值以及部分植物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和药用价值进行分类考释。《元代救荒植物考》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对国家农业安全、稳定、持续发展方面都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智慧的民族,当自己走完一个历史阶段之后,总是要回过头来总结一下历史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先哲圣贤们,对我们悠久的农业历史,也作了智慧的总结,主要表现在后魏的《齐民要术》、南宋的《陈旉农书》、明代的《马一龙农说》、明末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农书,《齐民要术》在明代中期以前的流传其实非常有限。不仅刊刻极少,而且仅有的刊刻大多留存在"秘阁"之中。但是明中期以后,随着"侍御马直卿"所刻的"湖湘本"《齐民要术》问世,该书才广为流传开来,明人丛书《秘册汇函》《津逮秘书》,清人所刻《学津讨原》本、崇文书局本、渐西村社本,均以此"湖湘本"为底本校勘而成。但是学界对于具有存书之功的"侍御马直卿"则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对于马氏生平的考证,有助于深化《齐民要术》的研究,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理解刊刻农书其实是明代地方官员的"善政"行为。  相似文献   

17.
●以农为本:农业、农家、五大农书 传说我们这个民族都是炎黄的子孙.又传说炎帝与三皇中的神农氏是一个人.他教人如何种地养蚕,于是华夏大地率先步入农业文明.  相似文献   

18.
元刻本《农桑辑要》是由元朝中央政府专门进行编纂的一部综合性农业著作。它在古农书版本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历史上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和成就。《农桑辑要》的颁布与施行,对元朝战乱后的农业经济恢复与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也为后人了解这段印刷出版史以及农业史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的资料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社长点题:如今,农产品已经告别短缺时期,进入产量丰富,质量胜出的时期.农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又以图书为依托.农书的出版如果由政府来扶持,社会各方齐努力,将更能带动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献是伴随着文化的创造而产生的.古代农业文献是指农书,即受到近代西方农学的影响以前中国人所撰写的那些有关农业生产的著作.我们探讨古代农业文献分类目的在于把这份遗产中的有用部分梳理出来,使之为当前的农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