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明清时期海南军坡节庆文化之所以繁荣的基础上,指出明清时期海南军坡节庆文化的特点,并探究出明清时期海南军坡节庆文化的影响,既有利于本土气息的传承、旅游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化内涵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明清时期海南军坡节庆文化之所以繁荣的基础上,指出明清时期海南军坡节庆文化的特点,并探究出明清时期海南军坡节庆文化的影响,既有利于本土气息的传承、旅游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化内涵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泰汉审美文化宏观研究周均平著,人民出版社,2006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浓厚历史传统的国度,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不同时期呈现出多样的文化精神气质。周代之郁郁、先秦之蓬勃、汉唐之大气、两宋之雅致,明清之哀婉等等。在传统文化资源受到普遍重视的今天。人们关注哪个时期的历史,往往折射着人们对当下中国社会整体精神气质的某种文化期许。一般来说,每一时期的文化活动、文学艺术形态及其流露出的审美趣味和观念。最为集中地凝结着该时期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4.
解读徽商(1)     
徽商 ,是指明清时代徽州府籍的商帮集团。明清时期的徽州下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 6个县。徽人经商 ,源远流长 ,早在东晋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 ,其后代有所发展 ,但形成一个商帮集团则在明成化、弘治年间 ,明嘉靖以后至清乾隆、嘉庆时期 ,徽商达于极盛。所谓“无黟不成镇 ,无徽不成商” ,便是历史对徽商辉煌岁月的写照。商儒一体徽商走到哪里 ,哪里的文化就繁荣。贾而好儒 ,亦贾亦儒 ,这是安徽商人的传统。历史上徽商中精通儒学 ,擅长诗词文学者不乏其人。他们中间有些是早年习儒 ,以后走上经商道路的 ;有些则是亦贾亦儒 ,…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播需要媒介,流寓促成的文化传播对区域文化特别是相对落后地区文化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明清时期流寓宁夏人士所留下的各类遗产,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泽惠后世,他们的贡献与影响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商帮,比较著名的"十大商帮"为晋商、徽商、齐鲁商、江右商、洞庭商、宁波商、龙游商、闽商、粤商、陕商,而晋商位列"十大商帮"之首。"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从明末到清初,山西商人在商界叱咤风云了500多年,足迹遍布全国上  相似文献   

7.
徽州刻书历史悠久,经宋元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徽州刻书闻名全国,不断发展壮大而成为全国刻书业的领军,涌现出大批优秀成果。秦宗财博士所著《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互动研究:以徽州出版与徽商为中心》,在传播学视角下考证了明清徽州出版的特点与影响,揭示了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经济互动的内在机制,既是一部研究价值高的徽学著述,又是一部优秀的研究文化传播之著作。  相似文献   

8.
沈峥 《兰台世界》2016,(12):134-136
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各族人民影响深远。随着云南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儒释道文化逐渐传入云南。尤其在元明清实施的民族政策推动下,以及明清时期汉移民逐渐进入云南彝族地区,儒释道文化与当地彝族毕摩文化不断交融,极大影响彝族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9.
蒋道霞 《兰台世界》2017,(19):92-94
徽商是指我国自东晋至明清时期的徽州商人,在商业经营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清时期徽商成为驰骋于中华大地的著名商帮,仔细思考徽商成功的原因,突然发现徽商婚姻是徽商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徽商婚姻的缔结促进了徽商发展,徽商婚姻服从于徽商发展,同时在徽商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徽商婚姻文化。  相似文献   

10.
从唐代服饰审美流变而言,初唐时期自然清新,盛唐时期华贵丰美,中晚唐时期炫丽诡异。唐代服饰审美文化的特征可概括为:华丽自信的服饰审美意境、尊重个性的服饰审美精神、顺时而变的服饰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墨在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艺术领域中的发展的研究,探究墨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中华民族独有的对墨的物质性及其文化精神表现属性的审美接受心理。  相似文献   

12.
色彩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社会礼制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全面探析明清时期色彩的演变发展、思想流变及其文化内涵,对弘扬传统色彩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明清时期的4本典籍文本为语料,提出一种基于文本挖掘进行明清时期色彩知识探究的研究方法,通过实体标注、实体关系抽取、色彩演变分析、色彩与社会阶层关系探究,探索明清时期色彩的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其文化内涵。与传统方法相比,文章通过量化的方式更加清晰地展现了明清时期色彩的演变特征;通过分析文本内容,进一步发现明清时期色彩等级随着政治、经济、染色工艺的变化,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分析结果得到历史学、艺术学相关研究资料的佐证,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徽州商人致富后,曾不惜重金构造了大量的建筑物,包括住宅、调堂、佛寺、道观、园林、牌楼等。这些建筑,在当时全国各地徽商足迹所到之处皆有,而徽商的本土徽州相对比较集中。尽管历经数百年沧海桑田的变迁,至今在徽州仍保存了不少明清时期徽商建造的各类建筑。从文化角度审视这类建筑,可以发现明清徽商的建筑文化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建筑类型的丰富多彩明清徽商投资的建筑,按其功能划分,类型众多。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当推住宅和别墅。早在明代中期,致富后的徽商就络绎不绝返乡建造住宅和别墅,或颐养天年,或奉养双亲…  相似文献   

14.
玉壶春瓶是我国传统瓷器器型种类,是陶瓷艺术里的一朵奇葩。明清时期,玉壶春瓶设计工艺更趋成熟,无论造型、纹饰、釉色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这一时期也成为玉壶春瓶制作工艺成熟阶段。本文介绍玉壶春瓶在明清时期工艺、审美等方面各自特征,对明清玉壶春瓶的艺术风格进行品评赏析。  相似文献   

15.
张永花 《兰台世界》2013,(24):17-18
本文在整体上研究了中国明清时期的西方文化汉译情况,论证了当时西学汉译的几个特点,肯定了当时我国近代学者在此次西方文化汉译的高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且对以前认为中国学者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的那种结论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6.
张亮 《兰台世界》2020,(4):152-155
流人现象是明清时期辽北较为典型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辽北地区近现代的文化源流之一,流人对辽北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通过对《铁岭日报》在1979年至2018年间报道的有关流人文化方面相关文章的梳理,介绍了辽北地区流人文化研究状况,阐述了明、清时期流人文化对铁岭、尚阳堡两地地域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曹爽 《兰台世界》2011,(8):50-51
《鸿门宴》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涉及的姓氏、称谓、职官爵位等,充分反映了秦汉交替时期的审美趋向、社会风尚等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8.
《陕西档案》2012,(1):18-18
明清档案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是蕴藏着巨大历史信息的文化金矿。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努力让明清档案历史文化走向大众,走向世界,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实现明清档案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蒲震元 《现代传播》2006,42(5):22-25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审美文化”研究已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交引起了中国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历史语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先进文化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审美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我国当今审美文化建设,从重视审美文化研究、倡导审美文化批评、开展审美文化教育等三个方面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审美文化研究问题提出了看法,并呼吁学界通力合作,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学学科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甘熙宅第与杨柳村古建筑群为例,介绍了南京地区“九十九间半”民居建筑群的特点,这两处民居建筑的保护现状,分析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继而从动态的角度探寻古建筑群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文化传承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