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舆论界有摇旗呐喊的支持者,也有发出质疑之声的反对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各异。北方大报《大公报》对革命的态度,在辛亥革命期间的日常报道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活动过程中一览无余,即使在起义爆发之后全国争相响应,革命一发而不可收拾之时,英敛之主持下的《大公报》仍然坚持着一以贯之的君主立宪理想。有奖征文不但是报纸和社会之间互动的有效方式,亦成为报纸引导舆论导向,传播自身理念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1904年成立的科学补习所是湖北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它开创了湖北最早的革命宣传活动和武装反清斗争,它是湖北革命运动的燎原之火,其成员不少人成为后来革命团体的骨干,在组织队伍和宣传革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所响应黄兴提议,配合湘省革命,开创了两省在革命中互相支持,一省发难一省响应的先例,后来武昌起义爆发,湖南率先响应,并派了援军,共同迎来全国革命的大好形势,加快了推翻清廷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广东咨议局为清朝“预备立宪”和资产阶级立宪运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基本的态度是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推翻清朝的民主革命.但是,在迅速发展的反清革命浪潮中,它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又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联系,为他们公开的或秘密的活动提供了某种方便.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形成的革命局势下,广东咨议局没有死抱清廷不放,而是选择了“和平独立”的道路,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对广东独立的实现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烈火燃遍全国,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迅速地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革命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一直致力于在华南发动起义,但辛亥革命却首先在武昌爆发,然后成燎原之势。究其原因,从全局而言,武昌起义是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具体到湖北和武昌,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所谈的问题,是对辛亥革命历史评价的再评价。今年是武昌起义爆发100周年,我应朋友之邀,于7月份发表了长篇论文:"失败的革命?——中国革命意识形态中的辛亥革命评价",对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大约90年中,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对辛亥革命的看法,进行了适当的清理和检讨。这篇文章,已经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收录,在座的许多朋友大约已经看到。  相似文献   

7.
以1911年辛亥革命为主体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武昌起义爆发后,南北各省先后脱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而“独立。”但河南为什么未能象全国绝大多数省区那样摆脱清政府而“独立”呢?河南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所举行的多次武装反清起义及其以后民主势力挽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斗争又为何屡告失败?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河南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逐步陷入困境?笔者试从主、客观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1911年的辛亥革命,较之历史上数百次的农民起义,有着不同的特色.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紧接着全国各地响应,1912年1月1日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虽然仅存在91天,但是它颁布的一系列革命政策和法令有着重大的意义.辛亥革命是以失败的结局而告终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功绩却是巨大的.它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伟大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问题的提出统治260余年的清王朝,被1911年10月10从武昌爆发的革命消灭了。革命爆发时,身为革命最高领导人的孙文,正游说于美国各地,筹集革命资金。两天后的12日早上,孙文在丹佛的一家旅馆读到一份报纸,这才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革命进行得如此迅速,不待说是完全出乎孙文意料而使他感到惊异的。  相似文献   

10.
1911年,武昌起义犹如一声春雷,激起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但遗憾的是,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摘走了。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16年的反动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那么,袁世凯是怎样篡夺革命果实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又怎么会把大总统之位让给这位乱世枭雄呢?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急派陆军大臣荫昌南下镇压,由于袁世凯暗中操纵军队,致使荫昌指挥失灵,不得已清廷再次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而精于权术且极具野心的袁世凯在北洋军攻占了汉阳,准备继续进攻武昌的时候,却下令停止渡江进击,暂时按…  相似文献   

11.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我国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革命.在辛亥革命前后,全国大约有二十几个少数民族,在近二十几个省、市、地区,采取不同形式,积极参加了辛亥革命运动,其中有不少革命志士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华民族的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现将我们接触到的一些零碎材料简介如下:一两广各族广西在辛亥革命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武昌起义前,广西就不断爆发各族人民的起义.1906年冬,钦州三那(那彭、那思、那丽)壮、汉族人民  相似文献   

12.
在民国初年共和与帝制两种政治制度的激烈斗争中,宗社党是清朝帝制复辟运动的最主要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它是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的一个反动卖国团体。本文仅就宗社党的活动及其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作一浅述。一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发生急剧变化。国际上,大多数帝国主义国家名曰“中立”,实则极力支持袁世凯出山,取代清廷,消弭革命。但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却略有独特之  相似文献   

13.
1911年10月,在武昌起义爆发的同时,北方滦州以第二十镇新军为主体发动了滦州兵谏,要求清政府彻底改革实行英国式君主立宪,实施不流血的革命。兵谏失败后,中下层官兵又发动了武装起义,兵谏和起义合称"滦州革命"。滦州革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有力支援了南方革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在辛亥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山西辛亥革命滥觞于太原,战斗在全省各地,其中尤以河东地区最具声势。 武昌起义暴发之后,山西革命党人奋起响应。1911年10月29日太原新军起义成功,并于当天,宣布独立,成立以闫锡山为都督和温寿泉为副都督的山西军政府。从此,辛亥革命的烈火燃遍全省。河东革命党人纷纷云集运城编练民军,积极配合晋军政府南征军和陕西军政府秦陇复汉军,于1911年12月29日光复运城。不久,成立河东军政分府,接着进行南守平陆、北伐平阳,战斗异常激烈,直至南北议和停战而终止。河东晋军政分府存在期间,实行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一个比较典型的地方政权。它有力地维护了山西辛亥革命成果。在山西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页。 .瞩口回回d出 口】L五口n王匕j四区龙鱼 二毛 阿’电 四月问间色 *n 也回问声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安徽独立光复迟缓。安徽最早爆发的寿州淮上军的光复独立,其社会动员、革命发动、势力拓展进程等都带有安徽辛亥革命由城乡光复再促进中心城市独立光复的鲜明特点。由此出发,考察安徽辛亥革命的类型划分和淮上军起义可进一步丰富辛亥革命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前,武昌起义的枪声震撼祖国大地,上海同样受到强烈震动,群众运动的怒潮高涨起来了。各界人民满腔热情地投入光复之役,而后又从各方面继续支持革命,并为革命的深入发展而斗争。辛亥革命期间上海群众运动的勃兴,是当时全国革命高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了人民群众的觉醒程度,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品格特点。  相似文献   

17.
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们的革命宣传,尤其是排满宣传,对于动员广大汉族官僚、知识分子和下层民众参加辛亥革命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他们的武装起义和暗杀活动,不仅加剧了本已严重的社会危机,造成清统治者的极大恐慌,而且也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军事力量;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们提出五族共和的建国主张,尤其是他们以革命和国家为重的大局意识,对辛亥革命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其作用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没有革命派,也就没有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作用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8.
高中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83页记叙:“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14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该页的《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表明:“山东是宣布独立的省及地区”。同时又表明:“山东是南北和谈时清政府控...  相似文献   

19.
武昌起义爆发后约3个月,清帝退位,清朝灭亡,持续了2100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垮台。辛亥革命并未按照革命前孙中山设计的革命战略进行,且孙中山、黄兴等当时都不在武昌,因此表现出了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辛亥革命的发生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清廷统治日趋腐朽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长期斗争、资产阶级立宪派和广大民众对其失望转而支持革命的结果,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是立即从美国回国吗?关于孙中山在武昌起义爆发时的状况及其在得知起义消息后的反应,以下是三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的表述:岳麓版选修四第46页:“武昌起义时。孙中山正在美国。他得知消息后,惊喜交加,即刻启程回国。新闻记者问他是否带回巨款。他说:‘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