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主要经济体都纷纷推出了创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借贷便利类工具属于其中之一。中国人民银行也推出货币政策工具常备借贷便利。以货币政策工具常备借贷便利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分析法对我国进行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的效果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马宇 《软科学》2010,24(11)
利用26个省市1996~2008年的有关数据,就经济结构、金融危机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单位GDP能耗越高,越是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率越低;市场化程度越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越是宽松,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对我国的启示是:继续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的政策;做好应对危机的各种预案,建立金融危机的预警体系,争取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继续执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抵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周耀龙 《大众科技》2009,(11):211-213
介绍了次级贷款和次级债的类型和运作机理,说明了次贷危机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论述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揭示了美元本位制的危机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解读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政策,阐明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胡心蕙 《知识窗》2011,(4X):73-74
<正>自从2008年全世界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就能不断地从电视、报纸上看到一个经济学术语——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听起来颇为深奥的名词正主导着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货币政策。下面,笔者就来简要阐述一下关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一些知识。一、什么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诞生于2001年3月,背景是当时日本经济持续低迷,银行信贷急剧萎缩,日本面临长期通货紧缩的风险。为避免日本经济崩溃,当时  相似文献   

5.
中美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政策方向正确,具体的经济策略不同。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政策多针对局部或具体问题,我国经济政策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针对整体性、系统性问题。经济政策不在于简单或组合,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宏观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否给予市场以清晰正确的信号。对比中美两国应对金融危机经济政策的目的不在于走哪条路,而在于走哪条路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从紧到适度宽松会给中国的企业带来较大的变化.通过对中兴通讯的实证分析,比较指数平滑与线性回归两种方法对数据拟合的效果,证实金融加速器的影响.再引入虚拟变量观察利率的一次变化对企业投资的冲击,进一步说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也意味着近期央行的大幅降息,将有力推动企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和升级,国际金融大海啸席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经济的下滑、货币政策的改变及国际资金流向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已经通过进出口贸易、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对我国的经济金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揭示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影响,有针对地提出了我国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和升级,国际金融大海啸席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经济的下滑、货币政策的改变及国际资金流向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已经通过进出口贸易、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对我国的经济金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揭示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影响,有针对地提出了我国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家利益的博弈是不同国家间国际合作与协调过程中的必然反映,体现的是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和深化,加大了经济、金融领域国际协调的力度,拓宽了协调的范围。然而,世界各国在货币政策的协调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应对金融危机的协调与人们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独立的矛盾也进一步显现出来。在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面前,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博弈与碰撞中,如何处理好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把握政策的导向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0.
金融虚拟化使得金融危机越来越孤立于宏观经济基础而爆发,并在金融体系内自循环。银行业开放因为本土银行机构特许权价值丧失和外国银行道德风险问题致使东道国银行业体系更加脆弱;资产账户开放背景下的国际游资流动方向的突然逆转可单独引发货币危机,并扩展成为全面金融危机。国际游资泛滥归因于国际储备货币主要供应国长期推行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全球流动性过剩,而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导向战略则为国际游资泛滥提供了资本依赖性战略背景。在主权国家意义上,中国继续实施对国际短期资本的严格控制,至少可以在短期内规避外源性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彻底转变,并因此弱化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是击览避外源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知识图谱理论,采用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与软件对CSSCI中2009年收录的金融学文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我国2009年金融学研究的热点集中在金融危机、商业银行、货币政策等,被引文献中的高被引文献也与这些热点有关,同时各金融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普及对央行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中央银行应深入研究,寻找对策。在介绍电子货币和货币政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独立性、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才能寻找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影响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和经济体制环境紧密相连,并且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货币政策操作环境和宏观调控目标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角度看,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于货币政策的反映,共同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就决定了货币政策工具选取的有效性。最后,本文提出合理选取货币政策工具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实施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本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发,对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些建议,以期达到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货币政策的低效性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探讨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一般途径及其标志性效果,其次揭示了我国货币政策低效性的种种表现,再次着重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低效性的原因,为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近年来房地产价格上涨速度过快,货币政策如何有效发挥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从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出发,研究了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的互动反应关系,对货币政策关于房地产价格的最优反应规则进行了模型分析,得出货币政策应对策略取决于对经济主体预期的合理和正确判断。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在目前中国经济开放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规则制定中面临的若干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具体问题包括,中国货币政策规则中是否应纳入汇率等外部变量,货币政策中通胀指标的选择问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采用的定价方式,国际间的货币政策协调问题和汇率改革与资本账户放开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然利率的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自然利率的定量估计,为货币政策紧缩与扩张状态的度量和描述提供了一个“基准”:当实际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对应的货币政策是紧缩性的,反之则为扩张性的。为检验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我们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模拟了GDP偏移率与通货膨胀对紧缩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反应,发现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比,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产出效应和较弱的价格效应。对这一检验结果的分析表明,实际利率与自然利率之间的缺口不仅可以合理地度量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而且可以作为货币政策制定和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青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0):21-22
货币政策作为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经济目标,通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的作用过程。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一个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转轨国家主要的日常货币管理手段。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着特殊的作用,产生不同的货币政策效应。从货币政策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汇率影响效应、财富变动效应、信用供给可能性效应来分析公开市场业务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货币政策质量效果和货币政策的滞后性来分析公开市场业务与货币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市场已成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专门研究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对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影响,从理论上对货币政策传导的三种途径和对应的效应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我国的有效性欠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