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建立农用地分等单元标准粮理论单产和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关系、标准粮可实现单产和利用的指数的函数关系,分别核算分等单元的理论单产和可实现单产,以此为基础核算了区域理论产能及可实现产能,结合农用地产能核算研究方法,选取翁牛特旗进行了农用地产能核算实际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省农用地分等为基础,建立农用地分等指数与产能间的函数关系,对农用地产能进行核算,并对产能核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用地分等指数与单产间存在线性关系,可以农用地分等为基础进行产能核算,反映农用地的生产能力及潜力,但要实现核算的产能,仍需解决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海河冲积平原区耕地综合产能核算及其分区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玉  刘彦随  薛剑  许皞 《资源科学》2009,31(4):598-603
农用地分等成果为耕地综合产能核算提供了新思路,为耕地整理质量评价提供新方法。以海河冲积平原区为例,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通过抽样补充调查,依据自然等指数与理论抽样样点构建理论产能核算模型,利用等指数与可实现抽样样点构建了可实现产能核算模型,结合近3 年(2003年~2005年)的粮食实际产量,并进行了综合产能核算。结果表明:全区耕地理论产能为2970×104t,可实现产能为2260×104t,远高于近3年1430×104t的年均粮食实际产量,表明目前海河冲积平原区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通过分析耕地综合产能、利用强度及其增产潜力,将研究区耕地利用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优化提升区和重点整理区,并提出相应的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及产能提升主导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妍  吴克宁  程先军  刘霈珈 《资源科学》2011,33(11):2030-2040
耕地产能能够揭示耕地生产能力及生产潜力的数量和空间布局,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东北地区三个层次产能核算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8个二级区耕地产能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规律,并在农用地分等因素与耕地利用潜力的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对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与分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各二级区内耕地产能提升的主导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西部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区最大,理论利用潜力、可实现利用潜力基本表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逐渐减少,理论利用强度、可实现利用强度表现为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逐渐减少。土壤障碍层深度、有机质含量、盐渍化程度、坡度等因子是影响东北地区产能提升的主导因子。研究可为区域耕地产能提升提供参考,为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开展土地整理规划、耕地保护和动态监测、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采用"因素法"、"等间距法"划分内蒙古的农用地等别,分等单元的农用地等指数反映了单元农用地综合质量的优劣。通过对农用地等指数的比较和分析,得出了内蒙古农用地等别特点,分析了农用地等别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几个理论问题及应用方向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作物生产力原理、生产要素理论、地租理论等理论是<农用地分等规程>依据的基本理论;农用地分等是在计算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利用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逐级修正得到不同层次的农用地等别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农用地分等的最主要成果,它主要反映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田间工程状况,可应用于一切有关土地质量评价的工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耕地占补平衡评价等工作中有广泛应用价值.作物产量不仅受农用地的质量影响,而且还受投入与管理的影响;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等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乘以土地利用系数,它反映了土地、资本和劳动3个生产要素的综合结果,它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相结合,反映了人们利用土地的能力和意愿,可间接指导通过增加投入和改进管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农用地经济等指数等于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乘以土地经济系数,农用地经济等指数可以考察农业生产效益,可用来指导农业税费改革.  相似文献   

7.
土地质量上的管理是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全面掌握和科学量化农用地的质量状况,能够为保护优质耕地、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实现土地数量质量双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农用地分等工作是对农用地质量调查和评价的基础性工作,其成果包含了较为完备的土地质量信息和空间信息,是农用地质量定量化研究的数据基础。随着空间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空间分析手段揭示空间位置之间隐含关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将农用地分等成果与空间统计分析相结合,能准确认识农用地质量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及相互关系。基于海伦市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农用地质量的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评价,研究了海伦市农用地质量分布的空间集聚性特征,量化后与面积、质量属性相结合获得海伦市农用地各分等单元空间质量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海伦市农用地质量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现象,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土地整理重点区域的划定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农用地分等中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可比性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综合反映区域间气候因子差异性,是农用地分等指数横向可比的关键。①对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可比性影响因素分析表明,β系数的产量比算法具有条件性,国家提供的光温潜力指数与重庆实际存在一定偏差,不同两熟标准耕作制度间作物生育期存在重叠长短差异,导致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偏差;②尝试对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模型进行改进,β系数采用同能量标准粮折算与光温潜力匹配;引入光温潜力协调系数γ,以调整作物间光温潜力偏差和协调不同耕作制度间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偏差;③以重庆市为例,通过改进的算法获得5种作物中稻、冬小麦、玉米、甘薯、油菜的β系数为1、0.99、1.04、0.23、1.66,γ系数为1、1.11、0.90、0.86、1.05;用改进的算法与《农用地分等规程》算法分别计算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对比分析表明:改进的算法有效实现了4个2级区水田和旱地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可比,有机整合了各作物光温潜力对不同区域农用地质量的贡献,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将宜农未利用地作为分等范围区,选取农用地分等的因素作为宜农未利用地分等的参评因素,并选取限制性因素进行修正,划分宜农未利用地利用等别;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制订各等别间的等级折算系数表,测算出待开发未利用地中补充耕地的潜力及相应的粮食生产能力,根据各等别所对应的理论标准粮产量,划分开发潜力区。本研究结果为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提供了衡量依据,解决了被占耕地与补充耕地在数量上与质量上的可比性;也为土地开发项目选址提供科学依据,保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0.
根据黑龙江省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对黑龙江省农用地产能优先区进行确定,以满足黑龙江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以《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为依据,选择牡丹江市为研究区域,借鉴黑龙江省各地农用地分等定级经验,根据本区域特点,分析分等定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索建立适合于我省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为下一步全省乃至全国即将开展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2.
省级农用地分等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与县级农用地分等相比,省级农用地分等具有以下特点:县与县之间的等别要有可比性、行政区域边界等别要协调(能接边)、多层次,即一次工作可同时完成省、市、县三级成果、数据管理难度大等.因此在以省为单位进行农用地分等时,如何保证分等成果的质量成了关键技术问题.河南省采用过程控制和多途径结果检验相结合,对农用地分等质量进行控制.过程监控是指从工作底图标准化开始,到基础数据的调查整理与录入、分等参数选择、指数计算等,都要保证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科学、准确;多种途径对成果进行检验包括宏观规律分析、微观差异分析、分等指数的统计分析、等别收益验证、与以往成果对比分析、实地验证等,多方面检验成果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河南省农用地分等实践证明,过程控制和多途径结果检验相结合的质量控制方法,在保证分等结果科学性与合理性(符合实际)基础上,又保证了县级分等成果精度,符合技术<规程>的要求、解决了行政区域边界接边的困难、省域内分等成果的可比,而且省时、省力.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农用地分等、定级内涵、目的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因素的选取研究,同时结合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项目实例,分别对分等、定级过程中的外业调查、因素选取、因素权重确定等进行分析。最后对本篇分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展望了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深入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团胜  张艳  石玉琼 《资源科学》2009,31(5):824-828
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系数的计算与占补平衡的内涵有关,耕地占补平衡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一定时间内区域耕地生产能力和粮食产量不降低,也就是说,耕地占补平衡应以现实产量为平衡标准。土地利用等指数更接近现实产量,标准粮产量和利用质量等指数两者同样反映了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地粮食生产能力,因此通过标准粮产量和利用质量等指数建立函数关系,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质量等别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本文使用陕西省周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分别利用等别自然质量等指数、等别利用等指数以及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确定农用地占补平衡中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对3种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关系可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来确定。  相似文献   

15.
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系数的计算与占补平衡的内涵有关,耕地占补平衡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一定时间内区域耕地生产能力和粮食产量不降低,也就是说,耕地占补平衡应以现实产量为平衡标准.土地利用等指数更接近现实产量,标准粮产量和利用质量等指数两者同样反映了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地粮食生产能力,因此通过标准粮产量和利用质量等指数建立函数关系,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质量等别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本文使用陕西省周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分别利用等别自然质量等指数、等别利用等指数以及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确定农用地占补平衡中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对3种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关系可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来确定.  相似文献   

16.
对农用地分等中的因素法和样地法及其结果进行了比较,并且以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为例,重点分析了因素法确定农用地等别的过程。结果表明:因素法分等使得研究区单位分值出现拐点,划分等别部分与实际不符;样地法分等结果则不存在这一问题。在农用地分等中,在县城内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和一年两熟的地区采用样地法分等更合理。且因素法分等较为复杂,不利于技术人员理解和掌握,样地法分等简便易行,易于掌握,但建立跨区域的因素指标体系方法还不成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17.
标准样地作为典型农用地等别质量的标志地,产生于农用地分等,省级以上标准样地分布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可以满足作为国家级农用地等别质量监测点的需求,研究建立基于标准样地的农用地等别质量监测点设置方法对创新农用地等别质量监测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选择业已完成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的冀豫鄂3省为案例区,探讨从这3省省级以上标准样地中选择合适样地作为国家级农用地等别质量监测点的方法.文章采用格网法与景观多样性指数法布设3省农用地等别质量监测样带,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标准样地作为监测点,最终从确定的一纵三横四条监测样带中抽取出48个具有代表性的标准样地作为农用地等别质量的国家级监测点.研究认为作为国家级农用地等别质量监测点,首先需要监测点在等别质量上体现区域农用地等别质量骨架;其次监测点数目合理,以此才能在保证监测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减少数据冗余,同时节省监测数据采集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相似文献   

18.
模型法在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用地综合质量受农用地自然的、经济的和区位的因素共同影响,农用地价格应反映农用地综合质量的高低,但农用地质量与农用地价格并非只呈线性相关.该文在农用地定级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农用地综合质量指数与其价格的相关模型,定量地描述两者的关系.以泰兴市为例,借助于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构建了泰兴市农用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泰兴市农用地评估单元综合质量指数和样点评估单元地价,并对两者进行计量分析,对由此建立泰兴市农用地地价模型的建立、对模型进行检验与选择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对农用地基准地价进行评估.结论是:不同质量等级、不同地类的农用地的质量与价格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相关性,如线性相关、对数相关和指数相关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元数据集成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月卿  王静  崔丽  邵晓梅  张凤荣 《资源科学》2009,31(7):1117-1124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案例区,区别以往基于行政单元和统计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基于农户调研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图、土壤图、农用地分等相关数据,构建基于多元数据集成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平谷区的农用地为评价单元,进行农用地集约度评价。结果表明:①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比状况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主要因素,地形和灌溉等自然本底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基础条件;②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主要处于比较集约和基本集约的水平,具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平原和半山区的农用地集约度高于山区。构建基于多元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基于地块水平的农用地集约度评价,是一条可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案例区,区别以往基于行政单元和统计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基于农户调研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图、土壤图、农用地分等相关数据,构建基于多元数据集成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平谷区的农用地为评价单元,进行农用地集约度评价.结果表明:①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比状况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主要因素,地形和灌溉等自然本底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基础条件;②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主要处于比较集约和基本集约的水平,具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平原和半山区的农用地集约度高于山区.构建基于多元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基于地块水平的农用地集约度评价,是一务可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