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所关注的是后期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对于现代科学、技术本质以及技术时代的人的存在困境的分析与批判,由此出发沿着海德格尔以艺术与诗性的语言拯救现代社会困境的思路,展开其艺术功能论的阐述,分析了诗性的语言是存在的家与现代人的返乡之路以及艺术家,诗人在这个贫困的技术时代的天职。  相似文献   

2.
研究现代诗学思想,不涉及其与语言的关联简直是不可能的。本文对海德格尔的语言存在论诗学进行了学理性的探讨,得出了“原初的语言是诗”这一具有存在论意义的语言论诗学之思。对海德格尔语言存在论诗学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西方诗学的学术路向。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是指居住于存在的澄明之境中,大道(存在)通过道说(语言)给出澄明,道说在本真的"人言"即诗与思中保存,诗与思是人之栖居的本真筑造方式.海德格尔的诗性生存之思对于现代人之生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解构”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的主要操作步骤之一。它的重要性在于:海德格尔试图以这种方法对西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剖析,真正提出“存在问题”,探究被形而上学所遮蔽的原初经验,对西方思想的命运进行追问。海德格尔早期所说的“解构”包含三条具有差异的进入哲学史的路径:作为解释学之途径的“人类学的解构”、作为基本存在论之任务的“存在论历史的解构”和作为存在论方法之环节的“现象学的解构”。对这三条路径进行了简略梳理,并指出了“解构”所具有的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和哲学史批判这三条思想向度。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在“晚期三天讨论班纪要”中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思想是“形而上学之极致”。文章试从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变革过程来论证海德格尔这个论断的虚假性,并解析海德格尔作如此论断的缘由。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一种超越,是“感性的历史存在论”。  相似文献   

6.
希腊思想是希腊文化和希腊哲学的源头。从现象学的诠释学出发,海德格尔通过对早期希腊思想的诠释,认为希腊思想的源始性意义是存在的无蔽,这种源始性意义在其后的形而上学哲学中已被遗忘和背离。在早期希腊思想文本的希腊式的诠释实践中,海德格尔使诠释学从作为方法和方法论的诠释学转到作为存在之思的诠释意义生成的诠释学.从而开启了现代哲学诠释学的新的发展阶段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通过哲学史的梳理,廓清了语言如何进入哲学的视域,揭示了语言蕴含的人的认识论本质及其对哲学造成的困惑.正是这一看似语言的限度将哲学带入了对语言的深思之中,即海德格尔关于诗与思的存在论思想,而语言翻译之可能也在这种深思中得到了解答.  相似文献   

8.
任何文化的源头对该文化始终具有规约性的意义.海德格尔从现象学的诠释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早期希腊思想的诠释,发现希腊思想的源始性意义是存在的"无蔽",这一意义在后来的形而上学传统中久被遗忘和背弃,于是要回到哲学之思,只有倾听源始,让存在自行显现,入于澄明,才能达到思与诗的合一,才能回到真正的哲学,也才能真正领悟人的此在.正是基于对古希腊思想的倾听,海德格尔扭转了传统的诠释学方向,启迪了现代思想并昭示出现代哲学的基本转向.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贯穿其一生的最主要思想就是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对艺术作品本源的探讨,就是探讨“存在”的一种方式。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海德格尔主要通过对艺术作品之本源的思考,来进行对“存在之真”的追问。其中希腊神庙、梵·高的油画、罗马喷泉等艺术作品作为其追问的中介,但希腊神庙更加集中地体现了海氏关于“存在”的思想。希腊神庙作为海德格尔“道说”的一种方式;希腊神庙作为“天、地、人、神”的协奏曲,突出体现了海氏“存在在世界中”的思想;希腊神庙作为真理之生发与保存的典型。  相似文献   

10.
文章简要梳理了海德格尔存在之思与艺术之思互释的思路历程,指出“转向”时期的重要著作《艺术作品的本源》和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是海德格尔从存在去规定艺术和用艺术来阐释存在的尝试,体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艺术本质观和文艺批评观。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虽然没有给我们提供最终的答案,但他富于启发性的思考和追问,已将艺术哲学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一直都很重视数学的学习和研究,其颇具现象学色彩的"数学哲学"思想构成其科学哲学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数学的东西"(ta mathemata)就是人们能够学会的东西,进一步讲它可以作为"知识"的标准而存在,它标明了事物的可敞开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只有特定的事物才能显现自身,它是现代科学、数学和形而上学的共同根源。此外,海德格尔认为,数学的可应用性是一种衍生特性,它奠基于数学的"可靠性",可靠性基于事物与此在的照面,或者说此在把存在者的可靠性"带上前来",只有那些可教的、可学的、与人照面的东西才能对其作出有用与否的评判。今天的数学虽然来自于古希腊广义的"数学的东西",但是两者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对于海德格尔和现象学的关系问题历来存在着分歧。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始终是现象学方法的完整诠释者和忠实运用者,这可以从他的生存本体论、真理观和语言观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Heidegger argues that modern technology is quantifiably different from all earlier periods because of a shift in ethos from in situ craftwork to globalised production and storage at the behest of consumerism. He argues that this shift in technology has fundamentally shaped our epistemology, and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comprehend anything outside the technological enframing of knowledge. The exception is when something breaks down, and the fault ‘shows up’ in fresh ways. Stiegler has several important addendums to Heidegger's thesis. Heidegger fails to fully appreciate the early Greek myth of Prometheus, and the technological depth that fire offers all human societies. The fall, or failure, is doubled in the myth of Prometheus, and is at the root of all cultures. Since the onse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acceleration of life is disorientating our Being. I argue the fall in both Heidegger and Stiegler has encaptured their imagination. Education is vital for generating the imaginary, along with the ability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ensures the authenticity of political processes, but as importantly, it helps us to imagine the future beyond the Armaggedon scenarios of climate change, and ecological devastation.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are at the core of generating a new future.  相似文献   

14.
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是美学的一个根本问题.海德格尔的自然一词是在古希腊词语(ψ)ú(σ)ηs的原初意义上理解的,指的是自行发生的存在者整体的遮藏着的解蔽,这个含义也是“存在”和“真理”的原初意义.本源(Ursprung)的德语含义是“一件东西所出自并且所安身于其中的本质来源”.艺术作为解蔽(即真理的一种发生方式)源自于(与存在同义的)自然,聚集着艺术的艺术作品是被(与真理同义的)自然规定、创作和保藏的,艺术的本源是自然.  相似文献   

15.
教育研究是来自教育研究者的问。如何发问与研究者本人的立场有关,站在适宜的立场上发问能够引导出更为适宜的回答。教育研究的立场不止一种,其中较为常见的四种立场分别与日常经验、古希腊形而上学、科学主义以及生存论有关,而且相互之间也有历史关联。日常经验的教育立场虽然能够为教育问题的探寻提供丰富的可能性,但是经验的个人性和事实性限制了这种立场的普遍解释力。古希腊形而上学的教育立场虽然在解释力上更具普遍性,但是理念论和形而上学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将教育本质与活动分离的风险。培根开创的实验科学虽然意图弥合这种分离,但是走向科学主义的教育立场却将生活世界抛之脑后。以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论为基础,生存论教育立场确立了“回到教育事情本身”的研究主旨,并依据此在在存在者、存在论和作为一切存在论得以可能的条件上的优先性,克服了以上三种研究立场的缺陷,确立了它在诸教育立场中的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6.
"诗意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哲学思想的主旋律,而《艺术作品的本源》则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其做出深度的呼应。通过文本分析,我们认为后期海德格尔建构了"诗艺一体"的存在主义艺术观;同时,语言符号的神圣性在他的艺术阐释语境中复归并承担起构建"存在之家"的"诗话"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对从古希腊以来开始的整个西方哲学发动一场追问与怀疑的革命,想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哲学存在的宗旨和内涵。对传统哲学的消解和革命,导致呼唤人要“诗意地栖居”成为海德格尔哲学的中心内容。事实上,这更是一个近乎美学的论题。它使人们看到西方美学被掩荫和遗忘的部分,扭转了美学的单一阐释方向,为新一代美学家和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基因,树立了开拓的勇气。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起源与实质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通过对《存在与时间》、《现象学之基本问题》和《哲学献文(从本有而来)》等著作的分析可知,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实质不是从"存在与时间"转向"时间与存在",而是向"本有"的转向。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要了解存在主义必须要知道海德格尔,"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石,要了解海德格尔必不可少要真正透彻理解"此在"。本文正是情绪状态角度对海德格尔的"此在"进行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