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在深深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提高教  相似文献   

2.
在大多数学生的心里,都认为数学是门极其枯燥的学科,如何才能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趣味和奥妙所在呢?这正是我们数学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刚学数数的小孩子不觉得它枯燥,是因为老师在教他们的时候,都是用的现实中的例子,他们能现学现用。因此据我了解,学生厌倦数学课的主要原因有几点:第一,学生看不到它的用处所在,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远;第二,学生参与的机会(既包括课堂上,也包括课外)太少,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第三,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主动地学习、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进而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要让学生彻底改变对数学课的认识,真正实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还得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3.
所谓“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创新意识的培养,最终还要落实到教师组织实施的课堂上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开拓思维…  相似文献   

4.
教学活动中,要提高教学效果,就要让学生“动”起来。长期以来,很多的教师都喜欢安静的学生,听话的学生,传统的课堂都是由教师讲,学生记,结果课堂经常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5.
曹燕 《现代教学》2007,(10):41-42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知活动并非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纯粹被动的机械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过程,获得智能、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地理课堂教学不是任何流于形式的“作秀”,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序地“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动情等.让课堂热热闹闹、活而有序地“动”起来,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实现的。但课堂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笑声越多越好,那样往往会使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一团散沙。本文探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让英语课堂“活”起来是每个英语教师的追求,因为“活”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怎样才能让课堂“活“呢?“动”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动”即动作、手势等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师“动”,可对教学起提示作用,事半功倍;生“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效率;师生互“动”,可提升课堂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是打开精彩语文的大门的钥匙,也是通向语文成功学习的捷径。如何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却是课堂最大的瓶颈。对此,我们可以从教师人格、课堂的设计、成功体验、多媒体技术、学生展示、文学素质的培养方面,进行精心剖析,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课堂"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语文精彩起来。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程标准》着重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让阅读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让每个学生“动”起来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动”起来。(一)让设疑、质疑、合作、探究贯穿课堂。我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设计的教学模式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岂不知,这只…  相似文献   

10.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逐渐树立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不应该是“压抑式”的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也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一言堂”。化学教师要让化学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知识和经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优化教学情境,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2.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所以,数学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技能的重要阵地.如何充分利用好短短的45分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笔者认为,应该让教材“动”起来,学生“动”起来,教师“动”起来,从而让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 ,学习必须做到“眼、耳、口、手、心”五到。在推行素质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 ,教师更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 ,使它们积极地“动”起来 ,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发地、积极地“动”起来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一、故事引入 ,能让学生动起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课堂上 ,只有让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会真正地“动”起来 ,也才不会“人在曹营心在汉”。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对学生说 :“今天 ,…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我反思、质疑问难,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全过程,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使学生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地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动”起来。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执行力”是指他们在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和思考的主动学习能力,是通过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来体现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动”起来,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执行力”。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学习中,不仅要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掌握,还要通过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方式获得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对教师解题思路的模仿和对数学习题的记忆不能促使他们实现在数学中的创新能力。只有让高中数学课堂成为展现学生思维的场所,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执行力”,才能让学生不断探索数学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  相似文献   

16.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获得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动”,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动”,拨动兴趣之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获得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要体现在“动”字上,动则“活”、则“灵”、则“成”。课堂要尽量做到“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教师启动”即教师发动、调动学生,是手段;“师生互动”即师生配合、教学相长,是途径;“学生主动”即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才是目的。要实现这三“动”,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观念上,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从单纯的机械训练和语法翻译向学生交际能力多层次训练转变;在教学模式上,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转变。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以便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从而重建教、学、师生关系等概念。一堂好的政治课能否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主要看是否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在课堂上表现为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气氛真正“活”起来,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当前教师的首要任务。下面谈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动起来的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20.
和润英 《云南教育》2004,(23):37-38
中学语文开放性的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关键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