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吟诵,是读古典诗文的独有方法,是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类的独特手段,是吟诗填词的入门途径。吟诵之风由来已久,萌发于先秦,发展于魏晋六朝,辉煌于唐代,发扬光大于宋元明清,“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落千丈。吟诵的要求是:吐字发音准确、清楚、响亮有力,声音饱满、圆润、优美,腔调婉转、圆和、动听,此其一;作者以声传情、用声写象,吟诵者循声感情、依声觅象,此其二;再创意境,充分显示吟诵者的个性,此其三。  相似文献   

2.
影视精品是震撼心灵的史诗的品读和文学艺术精华的集粹,是人类文化艺术圣殿中最美丽的缪斯女神.作为一部20世纪的经典影片,《乱世佳人》从剧本改编、史诗品格、爱情阐释、角色塑造、细节描摹等方面精心打造,为我们制作出一部永恒的世纪经典.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无损压缩编码方法,哈夫曼编码在数据压缩中具有重要的应用。经典的哈夫曼编码是在构造哈夫曼的基础上自下而上进行的,通过分析哈夫曼算法的思想,给出了一种改进的哈夫曼数据压缩算法。该算法利用队列结构,从哈夫曼的根节点出发,向叶子节点进行编码,在编码过程中仅将哈夫曼树的每个叶子节点进行一次扫描便可以得到各个叶子节点的哈夫曼编码。实验表明,改进算法不仅压缩率高于以往算法,而且保证了最终生成的压缩文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新时期维吾尔文坛上通过“农民题材”诗歌创作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肉孜·萨依提诗作中所采用的韵脚反复法和古典诗歌创作中采用韵脚反复法做了对比分析,藉此肯定肉孜·萨依提的新时代诗歌创作中的诗歌形式是继承和模仿古典文学的结果,通过实例阐明肉孜·萨依提的诗歌创作具有汲取民间语言、忠实于母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马尔可夫链方法,分析种群在解空间上概率分布情况以及收敛到最优解的概率,证明经典GA是不会收敛到最优解的,若在GA中保留每一代的最佳个体,则可以收敛到最优解。讨论全局收敛和过早收敛的原因,最后提出GA操作中应遵循的原则是改进GA搜索性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红色经典"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革命为主题的文化生产。"红色经典"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媒介手段和艺术样式,包括小说、广播、戏剧、影视、绘画、音乐等等。其中洋溢着浓厚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的"红色经典"电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成为新中国50到70年代最主要的精神消费品,"红色经典"影视再流行是世纪之交最引人注目的中国文化现象之一。文章力求从艺术学与社会学角度,通过考察"红色经典"电影的生成语境、价值评判和历史发展,探求其再流行现象的内外动因,并从中反思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非英雄化是纳博科夫长篇小说主人公的特点,“另类小人物”构成其作品主人公形象系列。纳博科夫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旨在与俄罗斯经典作家对话,颠覆传统的价值观,确立一种新的话语:在荒诞的20世纪,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需要重估,失去了信仰和精神家园的人们陷入了“无家可归”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左传》是一部儒家的史传和经典,思想倾向与《春秋》有一致性,但不尽相同。在尊奉王权、维护礼制和敬天保民等方面与《春秋》基本一致,而进步的历史观却与《春秋》存在着重大的区别。这就是《左传》承认历史的发展变化,肯定和赞扬霸主的事业,倾力描述诸侯争霸的成败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自西汉以来,《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后,有关于它的文学价值的研究论著在历代中都层出不穷。但其在民俗学和人类学方面的价值却很少有人问津;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透过“三重证据法”①,我们将深入挖掘《诗经》中的媒俗文化。  相似文献   

10.
赵君 《海外英语》2014,(10):26-26
我们都知道美国地域辽阔。那么。当你去美国游览时,你应该参观哪些地方?做哪些事呢?阿耶莱特·德罗里列出了一份去美国旅游必须参观或者做的2l件事。这是上半篇。纽约的百吉饼 没有吃过百吉饼就不能说自己去过纽约。百吉饼是和CD大小一样的圆形面包,中间有个洞,什么时候都可以吃,经常作为早餐食用。  相似文献   

11.
严复在《译例言》中所表述的"信达雅"在翻译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学术界对"信达雅"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而且大多未能正确恰当地引用原文,而《译例言》原文确实又比较难懂,因此有必要对《译例言》及其所述"信达雅"作彻底的研究分析。本文先对《译例言》全文进行校勘和解释,解决文本的正确理解问题,接着根据《译例言》画出"信达雅模型图",揭示"信达雅"实际所指对象,并深入分析"信达雅"的含义,最后分析出严复事实上还对译者提出了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12.
词典是一面反映某种语言词汇宝库全貌的镜子,所以收入词典的每一个词条在正字正音释义方面都应该准确无误.特别是为释读古典作品而编纂的词典,其正字法按照历史原则即“按照词的语音原则在文字上表达其历史规范形式的原则”来讲更是如此。本文在肯定《察合台语详解词典》价值和地位的同时,在资料的基础上分几点加以讨论该词典中将近500词条的正字正音方面的个别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3.
孙膑是继"兵圣"孙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其所著的《孙膑兵法》与《孙武兵法》一样被誉为"兵学圣典"。孙膑在中国军事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博大精深的古典军事理论思想,在当今被各个行业所应用。然而,孙膑史书记载却甚少,给后人留下不少不解之谜。文章对孙膑生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基督教经典的《圣经》内容博大精深,其对西方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被基督化的国家之一,基督教及其经典《圣经》对英国的文学艺术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远。以英国文学史中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为例,分析《圣经》及基督教思想在英国文学中的多元渗透,并说明掌握《圣经》及基督教知识对更好地理解英国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of recent work on narrative theory, distributed 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se perspectives are contrasted with 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Heidegger's ontological phenomenology [being‐there and being‐aware (Da‐sein)] and with the classic and classic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which Heidegger and Gadamer once criticised. The aim is to prompt discussion of what teaching might become if psychological insights (about collective minds let loose to learn) are associated with every realm of higher education (not just teacher training).  相似文献   

16.
莫砺锋教授的《莫砺锋诗话》突破了传统诗词研究专著的局限性,将自己的人生体验熔铸其中,使古典诗词穿越时空,沁入到当代人的心灵中,使诗词焕发出活泼的生命力,读来亲切而有感染力,达到一种"人诗合一"的境界。这种对古典诗词的解读方法使古典诗词"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利于古典诗词的传播,使古典诗词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30年文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文学经典化问题上却难以界定。通过梳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确立的过程和在新时期面临的颠覆和重置可以看出,文学经典化既是历史化也是当代化的过程。推进新时期文学经典化,对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现状、作家创作和读者鉴赏有着积极意义。新时期30年文学经典的构建,需要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和读者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8.
《古文渊鉴》是清初一部大型古文选本,选文自《左传》至两宋,共计1365篇。《序》中指出古文体制“靡不根柢于群经,权舆于六籍”,属于我国传统文学批评“文本于经”的范畴。考查《古文渊鉴》的体制与内容,我们发现其“尊经”更多地是从内容和功用方面,而非文体方面。其以“经”为径,“明道”为旨,“致用”是目的。这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古文渊鉴》和“文本于经”的内涵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纯粹的抒情文体。中国古典诗歌,大多篇幅短小。为防读者一眼望穿,诗人在布局谋篇上,常求曲折,力避平直,于尺泽中兴波,以求得在有限中滋生出绕梁三日的悠长情韵,在小诗篇中造出大文章。古典诗歌在构思布局上颇有讲究:为吸引读者,工于发端,开篇时,或音节新奇,或惊天浩叹,或拔尘痴问,或句式多变,引入入胜;为言尽意无穷,在结尾上巧于结穴,或改变句式语气,或以景结情,耐人寻味;在布局上,则法无定法,重视材料的组织顺序,讲究起承转合的结构规范,使整首诗摇曳多姿。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意识"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它与文学观念的自觉、艺术精神的独立与否是相伴相行的。文学经典意识的最早形态应是文化经典意识,接着是汉以来的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再发展到以纯粹文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学经典意识。文学观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的内涵也有不同,这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