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经典阅读与大学生审美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经典可以厚实人的文化积淀,为人打造精神的底子,给人提供审美经验,使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文学经典阅读是一个人构建精神家园、创造诗意世界的重要活动.欣赏文学经典,实际上是在与智慧之人对话,是在精神家园进行心灵的旅行,是在与"真、善、美"遇合.因此,文学经典阅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成为可能.文学阅读教学应为学生的阅读构筑审美空间、创设品味阅读的情境、搭建张扬个性的平台,并让文学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化是一门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每一个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对于当代的小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各项知识,增强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如一些古代的诗词歌赋体现了优秀的文化底蕴,记录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适当地阅读经典,有利用广大人民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更好更快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文化水平,激发爱国热情。主要针对现阶段的小学生展开研究,经过不断地阅读经典,全面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为今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人与自然、文化之间相互创造和被创造以其明显的事实表明,在一定自然文化圈内形成的某种地域文化生存形态,以一种“集体无意识”,在不自学中规囿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模式,使生存其中的人们逐渐形成具有特定价值观念的文化心理结构。地域的这种文化积淀以一种隐性传承的方式或深或浅地影响人们的文化个性和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5.
英国的斯宾诺莎曾说:“文字是众多而巨大的迷误之源。”德国的大文豪歌德亦曾说:“那试图用文字来表达艺术经验的作法,看来好象是件蠢事。”语言是迷宫,是怪圈,是武库,是囚牢,世界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了。 人有语言,表明人与世界的关系得到了确证,语言将人与一般动物划出了一条永久的分界线;人走进语言,得到了生存的庇护和引导,从而构成了人的文化。但正如人类在原始的洞壁上划下第一根线条的同时也画下了束缚自身的栅栏一样,人类在走进语言创造语言的过程中不得不承受语言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之所以会超越动物界并沿着自己创造的文化所指引的方向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能创造并使用符号:能通过语言和文字总结经验,延续经验,将传统体现在可传授的文献之中,使自己与他人,与祖先,与后代联结在一起,从而得以改造自然,发展自身,组成社会,创造和更新文化,形成历史和传统的意识,所以语言及其书写符号系统——文字的产生,在古文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梦星 《高教论坛》2007,(1):120-122
劳动创造了人,而语言是和劳动一起使人成为人的最重的力量。语言仅仅被诠释为工具,漠视语言与人的本质的联系,是一个严重的误区。语言的出现比工具的出现进化更具革命性的意义,意味着人猿揖别,从原始走向文明。科学家新近证实,人类具有的语言基因使人类成为优势种群。语言是人类拥有世界的方式,语言使我们成为文化的人,社会的人。没有语言,人不能获得“类”的特征,不能进行正常的和复杂的思维活动,语言使我们成为思考的人,超越本能的人。语言不是用来传递什么的单纯的工具,它本身就是创造人类文明的力量,是使我们成为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超越占有:教育的生存论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占有为特征的教育把教育过程等同于对知识的机械占有,扼杀了学生的生命创造活力;它以能否获得相应的功利价值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使教育陷入了窘境。为了缩小当前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的距离,教育的生存论转向势在必行。教育的生存论转向意味着学习不再是机械的占有知识,而是立足于人的生命,实现人的自我生成与文化吸收、文化创造的动态统一,教育的使命在于激发人的生命创造活力,唤醒人的生存责任。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所以,语言学家一致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不同民族的交往中,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语用失误时常发生。在分析语用失误时,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JennyThomas,1983)将其分为两类:一是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就是不合操另一民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表达式。二是社交语用失误,由于不了解双方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红楼梦》杰出的艺术价值自不可低估,但与世界级文学经典相比,《红楼梦》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开掘以及人性的纵深企及相对略逊一筹——这并不是说文学必得以西方的"悲剧"观为正宗,更不是说今天的文学创作须要向西方文学经典看齐,而是说中国作家想要创造旷世经典的伟大文学作品,必须指向人生存的深度困境,在文本中融进人类的共通经验,表现人的尊严与价值,将人的命运通过对"命运"的抗争描摹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