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黄梅 《钦州学院学报》2006,21(6):125-128
·中国新诗研究·“归来”时分话苍茫———“归来”的诗人创作简论李志元1.5李瑛诗歌意象艺术略论颜同林1.12后崛起诗群“寻根”意识的嬗变及其价值重估胡安定,肖伟胜2.10《出发》与穆旦诗歌的宗教意识段从学2.15叙事与现代汉语诗歌的硬度———举例以说,兼及“诗歌叙事学”的  相似文献   

2.
当今诗坛,诗群四起,新人迭出,诗的含义和审美标准都发生了嬗变。本文真实地勾画出自“朦胧诗”以来,诗歌创作浪浪相催的奇异景观,冷静地审视了新时期诗坛的全貌。作者认为:“新潮诗”(或“新诗潮”)是一个具有宽泛的涵盖性和丰富的包容性的概念,它是众多的诗歌创作流派在新时期的同步崛起。十年来,正是“朦胧诗派”、“现实主义诗派”和“新生代”诗歌的相互推动,才众流汇聚,形成了新时期诗歌的巨大潮势。文章的第一部分,对“朦胧诗”作出了历史评价;第二部分,评述了“复出”、“归来”诗人,“新边塞诗人”,“乡土派”诗人的创作,指出他们用新的技巧、新的风格写出的“现实主义”诗篇,理应在“新潮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部分,介绍了“新生代”的诗歌创作,剖析了在其活跃而无序的创作中呈现出来的多种流向。  相似文献   

3.
丁芒是新时期一位诗风独特的“归来诗人”。“火”、“绿”和“时间”是其“归来”新诗的三大核心意象,构成其诗歌的情感空间,它的内核是对生命存在的体悟与思索。他的诗歌独特的情感基调、抒情方式和语言个性决定了其艺术风格,即激昂与深沉、直露与含蓄的统一。其艺术成因是中西诗艺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他们的诗歌在抒情主体方面有重大的区别:“归来者”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好像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朦胧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用自己的眼睛理解生活、评价生活,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5.
抒情线索是指贯穿在诗歌中的感情脉络,抒情性的诗歌总少不了这根诗人的心弦。把握住抒情线索,对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握诗歌的抒情线索,首先要采取“知人论世”的态度,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明确诗人的写作意图,抛开这些诗外因素,孤立地看一首诗,有时就很难把它读透;其后还要正确分析诗歌的结构,抓住最典型、最富表现力的词句作重点评析,理清诗人感情的流程。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0题,对艾青的一首诗的赏析:  相似文献   

6.
回顾新时期中国新诗的发展轨迹,有人一言以蔽之:“从意义的诗到意象的诗到生命的诗”,这话简明概括了头十年里诗歌探索经历的三个阶段:从“归来的诗”到“新诗潮”到“新生代”。第一阶段,从1976年“十月的颂歌”到1979年“归来的歌”的出现,诗歌创作主潮表现为传统现实主义诗歌的恢复和发展,而后两个阶段,是1976年至1995年中国新时期诗坛20年历程中令人注目的两个重要阶段。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两个阶段的回顾与思考,作出粗浅的分析。一  相似文献   

7.
没有人能够忘记新时期“归来”诗歌中如海涛澎湃般勃发的激情,没有哪一本中国当代文学史或诗歌史能够绕开这一群雄并峙的诗歌峰峦,许多年甚至许多世纪过去以后,人们激赏玩味之余,仍然会对这些诗歌及其作者投以由衷的钦敬并给以高度的评价。当岁月烟尘、沧桑印痕赋予它们以不灭的光辉的灵性之后,这一诗群的共同的创作品格乃至各个诗人出色的抒情个性,都会使其作品长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它们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难得的艺术精品,不但强烈鲜明地雕刻着当代中国人卓绝的民族性格,而且高度概括地凝聚了当代中国人的命运史、奋斗史和心灵史…  相似文献   

8.
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有其独特的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影响着诗人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运用。英国诗人雪莱说过:“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这种“变形”,实际上是诗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对语言符号实现其审美变异,使常规语言在他们笔下被强化、浓缩、颠倒、扭曲、断裂等,从而将普通语言符号转化为诗中的艺术符号。这种经过诗人改造,变异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公开宣称自己是“标语口号诗人”,我们不必为其忌讳。郭沫若是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歌的实质就在抒情和表现激情。“标语口号”最能成就这样的激情。郭沫若的诗歌是历史时代的“传声筒”,“标语口号诗”并不抹煞诗人的价值,更不是耻辱。  相似文献   

10.
诗歌的音乐性即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所具有的跟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诗歌语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并通过声音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以打动人心;在内质上,则体现为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律动,是诗人情感、情绪的声音显现形式。诗歌的音乐性,首先应视之为诗的内在素质,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因素。“诗言志”“诗缘情”,诗歌抒情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诗歌必有与之俱来的音乐性,即诗歌的抒情性决定了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声律化的特点。我们知道,人们情感的抒发,要用一种既不是叙事也不是论说的抒情语体裁形式…  相似文献   

11.
“新保定诗群”是近两年兴起于保定的一个本土性诗歌群体,初步探讨“新保定诗群”的总体特征尤其是本土性特征,发掘诗人独具魅力的创作个性与其相互映现所呈现的诗歌多维映现,通过诗歌不同的经验层级来看诗群整体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三个方面阐释诗人张枣的诗歌写作:一、张枣在诗歌中惯用“鬼脸”,即抒情中的变调,让诗歌产生独特的抒情效果。二、张枣在诗歌写作中始终具有清醒感,从诗歌中的人称变换和变幻可以看出诗人一直在寻找一个“之外”的点来保持这种清醒感。在他早期的诗歌中,只体现出诗人意识到系统束缚的清醒感,而在后期的诗歌中,诗人则逐渐开始寻找突破束缚的方法。三、张枣的诗歌写作是出于对一首独一的、有关诗歌的诗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1932年出生的著名诗人高平,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已逾80年。他丰富多彩的创作历程和成就跨越了“十七年”、新时期“归来的诗”、后新时期及新千禧年之后等不同的时代,涉及诗歌、小说、散文、歌剧、纪实文学、诗论、诗学研究等不同体裁,从颂歌到归来的诗,再到反思性的小说、诗歌,最后他流连于历史小说和哲理诗的创作当中。但无论哪个时期、哪种体裁、何种内容,都浸透着作家强烈的现实关怀情结,都打上了作家热烈但又经过了主体理性观照的“滤情美”文学美学思想。这些情结和思想又无不带上了富有审美张力、容纳诸种创作手法而凝练成的游刃有余的元现代特点,昭示着一个已届耄耋之年的老诗人、老作家纯粹的赤子之心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力。  相似文献   

14.
刘兴 《教育艺术》2004,(2):24-24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一首抒情小诗。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关键是作者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诗中的“我”骑马游历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她”痴痴盼望着“我”的归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  相似文献   

15.
1982年夏,当以“今天”派为代表的中国新时期诗歌第一次浪潮退潮之际,在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上下这一曲尺形地区,一种完全不同于“朦胧诗”的新的诗风开始兴起。它提供了以“南方生活流”诗为代表的新时期诗歌第二次浪潮的最初信息。 作为一个新的诗群,比起“今天”派诗群来,“南方生活流”诗群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有重要基地,比如浙江、四川、江苏、上海,但不象“今天”派有北京那样的地区核心;  相似文献   

16.
怪异出诗人     
梁小斌 《教育文汇》2004,(11):51-53
高嗣照先生从南国归来,在诗歌《致木棉花》中,写到了一种触目惊心的美:“触目你我一阵惊惧!木棉/你张开笑脸,就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春天/裂开的红唇。真实的生命如此灿烂”。诗人在如此灿烂的满树木棉花面前感觉到一阵“惊惧”。这个“惊惧”比我们生活中一般所说的“害怕”,其意蕴要深广得多。我喜爱这首诗,高先生的抒情  相似文献   

17.
抒情性是诗歌最基本的特征,是诗歌的艺术生命。抒情诗自不必说,就是叙事诗,固然需要叙事,但也必须用抒情的方式、抒情的语言、抒情的笔调,借叙事以抒情。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抒情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诗歌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就是诗人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就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我们”,即包括诗人在内的亿万人民。“我们”以炽热的感情反复向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唤,急切地寻找周总理,抒发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依恋、思念之情。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种种方式来抒发诗人感情的一种抒情方式。借助叙事来抒情,是比较常见的。因为这是在客观叙事中加上了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8.
代言体诗歌是诗歌创作中颇具个性和特色的诗歌体式和类别。所谓代言体是指诗人代人设辞,假托他人(多为女子)的身份、心理、口吻、语气来创作构思,表面上是诗人代诗中抒情主人公言而实质上是诗中抒情主人公代诗人言的一种诗歌体式、创作模式与表现方式。“代言体”诗在标题、人称、形式、内客、表现角度、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征,代言体诗的形成也有其政治、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70后”代表诗人刘春同时还是一位待评家,近些年他逐渐展现出一个诗人对当代新诗史的个人化叙述。这种个人化首先体现为他在叙述新诗史时力图使历史“场景化”,试图使人“回到”历史场景之中理解当代诗歌;其次是他始终坚持诗的抒情品性,以个人的感受谈论当代诗坛的“人与诗”、“词与物”,使当代诗歌批评具有一种“原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20.
自1978年以来,中国新时期诗歌历经30多年的发展,日趋多元.从“朦胧诗”到“口语诗”.从“归来者”到“新来者”,从“知识分子写作”到“民间写作”……可以说是流派林立,人才辈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一部分诗人隐藏自己,收敛个性,趋同流派;一部分诗人坚守自我,寂寞写作,终成正果。女诗人娜夜就是一位身处诗坛一意独行并可以立标为照的优秀诗人,她以自己的独特体验写出了许多精彩迷人的诗作。请欣赏她的短诗《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