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0 毫秒
1.
从“归来”诗歌所体现的悲剧意识。忧患使命意识与人道意识三个方面剖析其化意蕴,并把这些意识结构放在中国传统化与学的座标轴上予以考察,从而进一步探讨其对中国传统化理念的认同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从“归来”诗歌所体现的悲剧意识。忧患使命意识与人道意识三个方面剖析其文化意蕴,并把这些意识结构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座标轴上予以考察,从而进一步探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认同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丁芒是新时期一位诗风独特的“归来诗人”。“火”、“绿”和“时间”是其“归来”新诗的三大核心意象,构成其诗歌的情感空间,它的内核是对生命存在的体悟与思索。他的诗歌独特的情感基调、抒情方式和语言个性决定了其艺术风格,即激昂与深沉、直露与含蓄的统一。其艺术成因是中西诗艺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新论长廊     
新时期“归来”诗歌中抒情主体的人格状况钟友循在《益阳师专学报》95第3期撰文指出:新时期“归来”诗歌是一个众星璀灿的诗群,这一诗群共同的创作品格乃至各个诗人出色的抒情个性,赋予其作品以灵性.按对待往昔苦难的态度,“归来”诗人大抵有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流沙河“归来”后的诗歌具有写实性倾向与口语化风格,以及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凸显诙谐、机智的幽默感特点。写实性审美倾向是巴蜀化“重实际,黜玄想”风格的典型表现;幽默感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诗人人格的全面成熟,另一方面又与巴蜀“摆龙门阵”的悠久地域传统息息相关。因此,流沙河“归来”后的诗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巴蜀化独特的区域化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6.
西方的“女性诗歌”随着女权运动的开展而出现得比较早,中国则是受到西方的影响和启发于19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诗歌”的。但是,中国的女性诗人在接受西方诗歌的同时也进行了思考和发展,使得中国的“女性诗歌”更为成熟、冷静。本文试以美国自自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和中国“女性诗歌”的领军人翟永明为例,从“女性诗歌”的题材、女性意识和女性创作几个方面将中西“女性诗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艾青“归来”时期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简略分析诗人对个体命运及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革”结束后的文学新时期,一大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被剥夺了创作或发表权力的中老年诗人如艾青、绿原、牛汉、曾卓、郑敏、公刘、流沙河、蔡其矫、昌耀等得以复出诗坛,这批“归来”的诗人复兴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短时间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写下了大量积淀着个体生命沉痛经历的诗篇。“归来”的诗歌充分表达了忧愤、反思和回归人性的主题,内容凝重,感情深沉,思辨色彩强烈,个性鲜明。诗人们的“归来”跨越了历史的断层,接续并重建了“五四”以来的诗歌传统,它表明当代诗歌在历经磨难之后获得了自身应该享有的健康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9.
回顾新时期中国新诗的发展轨迹,有人一言以蔽之:“从意义的诗到意象的诗到生命的诗”,这话简明概括了头十年里诗歌探索经历的三个阶段:从“归来的诗”到“新诗潮”到“新生代”。第一阶段,从1976年“十月的颂歌”到1979年“归来的歌”的出现,诗歌创作主潮表现为传统现实主义诗歌的恢复和发展,而后两个阶段,是1976年至1995年中国新时期诗坛20年历程中令人注目的两个重要阶段。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两个阶段的回顾与思考,作出粗浅的分析。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体悟作者情感,走出诗歌教学的困境,提升教学成效,文章从“读”诗歌、“品”意象“、析”情词“、悟”景语“、知”作者五个方面阐述了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即诗歌五字教学法———“读、品、析、悟、知”。  相似文献   

11.
《西北师大学报》2007,44(6):137-140
篇名作者期页文化理论前沿当前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和出路……………………………………………………………………………霍桂桓1·10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孙文宪1·17审美历史演化中的身体境遇———试论身体美学何以成立………………………………………………………………………陈望衡,吴志翔2·1病重的中国———“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体”隐喻………………………………………………………葛红兵,郭玉红2·11对祛魅理论的祛魅解读———布迪厄社会学诗学…  相似文献   

12.
托·斯·艾略特“荒原意识”的演绎与构筑袁素华托·斯·艾略特(ThomasStearnsEliot1888-1965),当代西方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和批评家,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荒原》〔1〕十分传神地表达了一次大战后的西方人对过去传统的...  相似文献   

13.
就第一人称的诗歌写作而言,梁南是“归来派”诗人中的一种典型个案。梁南在此类诗作中,借助话语主体与写作主体相融的审美成规,使文本的审美语境向时代审美语境靠拢,在文本中完成了“我”、诗人与“归来者”三种主体的重合结构,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知识分子应意识形态询唤而形成的依附性主体。但文本的裂缝却使诗人潜在欲望逸出,从而有限地完成了对意识形态象征秩序的暗中背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李贺诗歌悲剧意识的审美从五方面进行了分析:以“病”为美、以“悲”为美、以“寒”为美、以“丑”为美、以“怪”为美。以此看出,李贺诗歌诉说的是一种与世抗争又无力抗争的现实,诗歌所透射出来的,恰是诗人内心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5.
王迅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1):23-25,43
徐志摩的诗是一个富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等多重审美特征。全文仅仅就徐志摩诗歌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刻联系、诗美表现以及诗人创作的心理特征谈谈徐志摩诗歌的诗美特征之一———空灵美。  相似文献   

16.
李巧珍 《文教资料》2007,(16):100-102
本文认为,“黑暗诗歌”代表了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最高成就,主要剖析了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几首著名的“黑暗诗歌”,澄清了某些评论家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误解,他们认为罗伯特·弗罗斯特只不过是一个讴歌大自然的一般山水田园诗人。从剖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阴暗面得出结论:罗伯特·弗罗斯特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自然界的冷酷无情。他在看到冷漠的宇宙的同时,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  相似文献   

17.
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理念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08—1918年的西方诗坛上,英美意象派(Imagism)以其反常规的革新意识对传统诗风形成强烈冲击。很难想象,这个先锋诗派竟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过千丝万缕的直接联系。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理论曾是意象派诗人创作的指导原则,中国古典诗歌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竞相模仿的创作模式,可以说,“意象”成了这次东西方诗歌交流的桥梁。但在对意象理念的具体把握时,东西方诗人存在着审美重心的位移。本文拟对此作简约比较,探讨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在交流过程中的汇通与歧异。 “意象”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史上出现最早而又得到广泛运用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早出自《周易·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诗歌走向复兴的时代。在这复兴的历史大合唱中,“朦胧诗人”不仅以挺拔的崛起与归来者并立于诗坛,还以它独特的歌唱及由此引发的论争,给诗坛带来繁荣的景观,作为不容忽视的诗歌潮流,给中国新诗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导读·导思·导练———“学堂·主人·训练”教改实验素质教育程序综述四川/兰瑞平“学堂·主人·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改实验以“学法指导”为核心,将各大家的先进教学经验有机地科学地渗入实验中的课堂教学和有关环节,形成了课堂要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为...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白话诗歌理论及“诗体大解放”的主张,立足于平民大众的审美心理与欣赏习惯,使诗歌从“庙堂”走向民间,体现了可贵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