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现代城市旅游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的怀旧心理和休闲的需要,历史街区其价值越来越重要。西安的历史街区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文化品位,是皇城文化的重要构成。从文化功能视角分析西安历史街区,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展示西安历史街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升华人们对西安历史街区的怀旧感和认同感,探索西安历史街区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西北大学联合主办,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共同承办的“第五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8-19日在陕西西安举行.60多位海内外学者围绕“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想与实践”的主题,就“民族复兴思想的内涵及其演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民族复兴”、“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公共话语与民族复兴”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和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身边的历史     
正"皇城根遗址公园北端起点"和"明皇城东安门遗址",位于北京南起长安街、北至平安大道的皇城根遗址公园。明清北京城以紫禁城(又称"宫城")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环绕皇城、内城(又称"京城",即今北京二环路),形成宫城、皇城、京城三重城圈。皇城位于内城南部正中,原有天安、地安、东安、西安四门,现仅存天安门及两侧城墙。"正阳门城楼"和"德胜门箭楼"为北  相似文献   

4.
"皇城根儿"自然是指离皇城最近的地方.皇城在金、元、明、清时期主要是皇族、官衙的办公和居住地.明代以前的皇城是不允许百姓随便出入的;到了清代,皇城不仅可以随便出入,而且还不再限时;到了清末,开始允许百姓久居皇城,更有大批满族权贵为扩充地盘而迁出皇城移居至"皇城根儿".  相似文献   

5.
“皇城根儿“自然是指离皇城最近的地方.皇城在金、元、明、清时期主要是皇族、官衙的办公和居住地.明代以前的皇城是不允许百姓随便出入的;到了清代,皇城不仅可以随便出入,而且还不再限时;到了清末,开始允许百姓久居皇城,更有大批满族权贵为扩充地盘而迁出皇城移居至“皇城根儿“.……  相似文献   

6.
论西安城市文化选择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城市之魂,正确的城市文化选择可以更好地挖掘西安的人文历史资源,把它变为西安文化发展中的现实优势。在西安城市文化选择中,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立足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保护好城市文化生态;二要面向世界,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打造西安城市文化的个性品质;三要打造具有历史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7.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第五课有一幅名为《唐朝长安城平面图》的插图,明显可以看到.在大致包含了唐代宫城、皇城的范围上.外加部分坊.用黑线围起了一圈城墙。然而,唐代的长安城并不存在这段城墙.唐代长安城的城墙只包括皇城和宫城.并不包含周围的坊。  相似文献   

8.
从党的历史视域看,经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历史发展逻辑在于:一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探索紧密结合,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民族复兴找到正确道路;二是制度具有根本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民族复兴提供稳定保障;三是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四是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9.
祖国各地     
北京有座皇城,国内无人不知;山西有座皇城相府,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 皇城相府是清朝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文渊阁人学士陈廷敬的官邸,它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的皇城村。 整个皇城相府分内城与外城,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有大小院落9座,房屋640间。建筑依随山势,层楼叠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30余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历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伟大成就和丰富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坚定不移、与时俱进地推进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1.
帝王书法现象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从学术本位审视,帝王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帝王以其政治资源对推动和影响中国书法发展功不可没,也难免产生一定负面消极影响;帝王书法现象是正确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值得学术界进行广泛且多角度的交叉探究。  相似文献   

12.
钟绍京是江南第一位宰相,曾因六月政变而从宫苑总监跃为中书令。但又因钟绍京非科举入仕为仕人所轻视,朝廷稳定政局、巩固皇权的客观需要,自身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最终导致了钟绍京由相而外放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明代是中国科举史上的成熟期与鼎盛期,科举制度趋于完备,并最终定型。根据明代科举发展历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阶段性,可以将其分为探索期、发展期、繁荣期与衰落期。总结每个时期的特点,厘清明代科举史发展的轨迹,对研究中国科举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1年的中国电视荧屏上,后宫剧无疑是最抢眼的,尤其是以《美人心计》《甄娠传》领军的“女人戏”抢尽了风头。后宫剧的热播在中国已经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的流行不仅是中国人热衷权谋的视觉延伸以及现代社会对于历史的娱乐化消费,更是现代人真实生活的另类折射。  相似文献   

15.
1903癸卯恩科乡试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的末科,是时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但若将其放入20世纪初叶中国晚清的内外大势之中,末科的诞生似乎又具有着不可逆转的必然性。因而,本文拟以《大公报》中的相关文献为参考资料,对此次乡试进行探讨,以期见微知著,对晚清科举所面对的内外大势进行详细考察,同时也对晚清政府和士人的心理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演进过程中产生过许多反映士子虚荣心的名词,这些名词尚存在于历史遗迹中,常常混淆后人视听。考察清代科举人物的朱卷履历,则能发现更多科举社会的"虚荣"名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低级功名高级化虚饰;第二,捐纳功名合法化修饰;第三,封赠荣誉扩大化掩饰。科举社会的"虚荣"现象是人们尊崇科举制度的必然结果,是等级社会科举人物凸显功名身份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先民最早发现、命名、经营钓鱼岛和明清政府长期有效的管辖与控制,表明钓鱼岛在历史上就归属于中国。中日钓鱼岛的主权争端,起源于明清政府积弱下的海洋退缩与日本维新后的海洋扩张,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又因二战后国际政治的大国博弈,使它成为当代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山西处黄河中游,有中华民族"文化摇篮"之称,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科举隋大业元年(605年)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终,历经1300年,横跨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延续上千年的历史,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绝无仅有。历代科举中,山西共产生3000余名进士,有40余人进入鼎甲。本文尝试对山西历代的状元、榜眼、探花的情况进行小考。  相似文献   

19.
阆中历史上曾出现过两对兄弟状元,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的佳话。伴随着四大状元的出现,"自放状头"、"陈母教子"等众多关于状元的传说也随之产生并广为流传。这些传说是古城科举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0.
科举与孤贫     
科举制度创立最明显的进步性就是否定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被世家豪族垄断了仕途的荐举制,为平民子弟中的优秀者步入仕途创造了进身之阶,也为社会人才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平竞争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教育事业和文化的发展。以往人们在研究历代科举入仕者的出身和社会阶层时,多以其父、祖是否居官为依据,笔者认为那是不科学的,而应以士子自身成长过程中具体家庭状况来进行区分,所以在这里使用了“孤贫”这一概念。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宋、明两代的状元和一甲进士及其中的孤贫之士进行多方面考察,来说明中国科举制度的公平竞争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