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德意志联邦的作家群中,最重要的有三位。第一位是海因里希·伯尔。1972年,他因长篇小说《莱尼和他们》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二位是阿尔诺·斯密特,他被认为是德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尤里西斯》的作者),这两位作家都巳去世。第三位就是君特·格拉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铁皮鼓》,也是他的成名作,发表至今已整整40年了。最近,瑞典文学院把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君特·格拉斯,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他成为本世纪最后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2.
199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的是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铁皮鼓》。小说的主人公奥斯卡·马策拉特是一个“超常怪人”,他拒绝长大并拥有唱碎玻璃的特殊能力,3岁生日时获得了礼物——铁皮鼓,这成为他抵抗成人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武器。小说以他的视角描绘了二战前后德国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思了法西斯统治的前因后果,风格独特,“已经无可争辩地进入了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名著之列”。看了君特·格拉斯谈他的创作历程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诺贝尔奖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大师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君特·格拉斯是战后德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都受到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特别是童话的影响。格拉斯运用童话的"奇妙原则"和丰富的想象力,采用浪漫的笔调,赋予了小说充满离奇和幻想的情节。本文着眼于格拉斯的长篇小说《铁皮鼓》,以"奥斯卡"、"铁皮鼓"和"特异功能"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结构、人物形象、情节画面入手,详细地分析了《铁皮鼓》中的童话色彩及其特点和功能,尝试了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理解格拉斯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4.
《铁皮鼓》:从小说到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导演施隆多夫的大多数电影作品是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其中《铁皮鼓》被认为是对君特·格拉斯同名小说的成功改编。《铁皮鼓》向人们展示了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基本范例,包括对原著风格的继承、叙述视角和语气的转换、内容的截取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随着本世纪最后一次诺贝尔文学奖被德国小说家京特·格拉斯敲着<铁皮鼓>拿走后,关于中国作家未能获奖以及怎样获奖的话题年复一年的成为热点.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马悦然教授的看法和中国人自己的感觉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铁皮鼓     
主持人语:1999年9月3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宣布,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这一举世瞩目的文学大奖,也是本世纪最后的文学桂冠,终于花落有主。各种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一盛事,而且许多媒体都使用了“终于”这一词汇,看得出,君特·格拉斯的获奖称得上众望所归。本届诺贝尔奖获奖作品是《铁皮鼓》,这也是君特·格拉斯最早的一部小说,那么,你想知道这部作品的内容是怎样的吗?本期首开的新栏目“微缩名著”将由主持人小冰向你讲述其中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1958年10月,当“四七”社在阿德勒饭店聚会时,君特·格拉斯朗诵了他的长篇小说《铁皮鼓》的首章《肥大的裙子》。作品极富想象力,生动、感人、清新,与会作家一致同意授予他“四七社”奖,1959年秋,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揭幕,格拉斯和《铁皮鼓》在书展上亮相,他给人的印象是既机智诙谐,又严肃认真。至于对小说的评论,则出现了两种截然相悖的声音,一边是喝彩叫好,一边是不屑一顾,布莱梅的一个评奖委员会授予格拉斯文学奖,布莱梅市政府却坚决反对。不过小说依然畅销,25年内共印了三百多万册,1963年君特·格拉斯,1…  相似文献   

8.
格拉斯素描     
君特·格拉斯 (192 7—  )联邦德国作家、艺术家。出生于但泽市 (今波兰格但斯克 ) ,曾参加二战 ,从美军战俘营出来后 ,成为一名流浪汉。当过农民、矿工、石匠 ,后成为职业作家、雕塑家和版画家。 195 9年 ,其长篇小说《铁皮鼓》出版 ,获得世界声誉。此书与后来的《猫与鼠》、《狗年月》一起合称《但泽三部曲》。重要著作还有《比目鱼》、《母老鼠》、《遥远的土地》、《蜗牛日记》和《我的世纪》等。格拉斯获 199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成为 2 0世纪最后一位获奖者。老人现居德国北部的贝伦多夫 ,那年他在离家前往牙科诊所的路上得知这一消息…  相似文献   

9.
德国当代文豪君特·格拉斯于195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铁皮鼓》,叙述了德国在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以个人的视角倾诉和反思了这段混乱的时月,力图借此唤起人们对"理性传统"的反思,从而进行第二次思想启蒙,重估当代人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铁皮鼓》以一个“只有3岁身材,却有3倍聪明”的怪诞人物奥斯卡·马策拉特作为主人公,他因为不屑与成人世界同流合污,而通过自残的形式拒绝长高。作者以独特的艺术匠心巧妙地塑造了这个形象,借以充当“第三只眼睛”来审视这个充满黑暗和邪恶的社会现实,进而唤起读者的民族自审意识,达到清算法西斯势力之目的。格拉斯创造的奥斯卡·马策拉特这个荒诞的形象,在美学上具有很大意义,他继承了17世纪巴洛克文学中“流浪汉小说”里的流浪汉形象:这种人物貌似愚钝,却心智聪明,他们不遵循流行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为了生存,他们在社会上横冲直撞,常常使统治阶级或上流社会的体面人物狼狈不堪,洋相出尽,显示了“卑贱者最聪明”的社会哲理。德国作家格里美豪森的《痴儿西木传》开此类小说的先河。评论界认为,《铁皮鼓》是一部石破天惊的杰作,仅这部杰作的美学成就,已足够使格拉斯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殊荣了,因为他创造了一种独特而绝妙的讽刺艺术语言。下面我们选载《铁皮鼓》中的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君特·格拉斯的作品数量丰富,深奥难懂。本文通过对《铁皮鼓》、《猫与鼠》和 《狗的岁月》进行分析,说明历史感、正义感是理解君特·格拉斯作品的基本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海外文坛     
正君特·格拉斯遗作《万物归一》中文出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的遗作中文版《万物归一》日前在国内首度出版。《万物归一》收录了他创作的96篇诗文和60幅插画。在这部作品里,格拉斯用诗歌、散文、绘画相互交织、呼应的方式,记录了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万物归一》不仅仅是格拉斯一个人的作品,其中还凝聚着施泰德尔出版社编辑们的心血。特别是艺术设计编辑温特尔女士,所以,格拉斯将这部书献给了这位装帧设计自己  相似文献   

13.
当代著名德国作家,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183;格拉斯一向关注德国二战前后的历史题材.他脍炙人口的但泽三部曲&lt;铁皮鼓&gt;、&lt;猫与鼠&gt;和&lt;狗年月&gt;以及近年来问世的&lt;说来话长&gt;(一译&lt;辽阔的原野&gt;)和&lt;我的世纪&gt;等无一例外地与历史清算和文化反思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格拉斯的最新作品&lt;蟹行&gt;是德国战后文学的继续.惟一不同的是,格拉斯新作的视角有所转换:小说中描写的战争的直接牺牲者正是德国人自己.……  相似文献   

14.
《但泽三部曲》是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猫与鼠》和《狗年月》这三部小说的合称。它们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德国为背景 ,描写发生在作者的故乡———但泽的历史。作品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中叶德国社会光怪陆离的众生相和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超然、冷峻、客观的叙述。作品从新的思想文化高度和审美层次回顾 ,审视和反思了往昔非凡的岁月 ,对人性进行了严肃的拷问 ,抒发作者的独到见解、独特发现  相似文献   

15.
《铁皮鼓》的奥斯卡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芝 《文教资料》2007,(34):171-173
《铁皮鼓》是格拉斯的代表作。小说塑造了一个敢于质疑、大胆反叛的寻根究底的人物形象奥斯卡。本文主要从拒绝父亲、戏仿基督、充当撒旦等方面对奥斯卡这种精神特质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E.T.A.霍夫曼是德国浪漫派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多想象大胆,色彩怪诞;君特·格拉斯是当代联邦共和国重要作家,其作品想象丰富,语言新颖。两个作家虽然相隔年代甚远,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两个人的作品都在深刻揭露社会现实的同时夹杂着浓重的童话的色彩,如霍夫曼的《金罐》、《沙人》等,格拉斯的《比目鱼》、《母鼠》等。尤其是在霍夫曼的《侏儒查赫斯》和格拉斯的《铁皮鼓》中,都以矮小的侏儒作为主人公,一方面都以当时当地的真实社会为背景,另一方面两位侏儒又都有超乎现实的魔力,童话意味浓重。本文在此以侏儒这个母题为对象,试图分析两部作品中童话与现实交错下的侏儒形象。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最后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小说家京特·格拉斯10月16日将满72岁.他父亲是德国商人,母亲系波兰人.他未及中学毕业即被征入纳粹军队,1945年受伤被美军俘虏.  相似文献   

18.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代表作"但泽三部曲"创作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格拉斯继承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又不囿于固有的模式,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样化的叙事技巧,使德国的叙事文学在战后的"叙事危机"中呈现出生机.  相似文献   

19.
网友铁皮鼓说他缺乏上公开课的天赋,无论是语音,语感,还是现场机变。其实我也怵公开课,除了迫不得已,能推掉就推掉。这次执教《秋水》公开课,颇多感受,整理一二,权作一种教后反思吧。  相似文献   

20.
陈雯宇 《语文天地》2013,(19):20-2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一篇小说。伯尔被称为"德国的良心",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二战,展现了小人物的命运:"我",一名德军伤兵,被抬到一个由一所文科中学改成的临时战地医院,经过一番思考辨认,确定这就是自己三个月前离开的母校,而自己因为受伤被截去了双臂和右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