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风之旅     
大锅盖下气象万千天气是地球上最霸道、最变化无常的东西。我们无法预计和控制天气,但我们知道电闪雷鸣、刮风下雨……所有的天气现象都是在我们头顶上方的对流层内发生的。世界气象组织将地球大气层按构成成分及温度、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自  相似文献   

2.
地球上空的大气层。左边标度显示温度(°F)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而后上升的情况。 对流层是大气层的最低层,它的厚度在地球两极上空的8公里到赤道上空的17公  相似文献   

3.
太阳,太阳     
正太阳看起来很平静,实际上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剧烈的活动。太阳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太阳表面和大气层中的活动现象,诸如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喷发(日珥)等,会使太阳风增强,造成许多地球物理现象——极光增多、大气电离层和地磁的变化。太阳活动和太阳风的增强还会严重干扰地球上  相似文献   

4.
壳是乌龟的“盔甲”。蜗牛身上背着的“房子”、大象身上的厚皮……都是他们的“盔甲”。虽然形式不同,但和古代战士身上的甲胄、现代军队装备的防弹服一样,都是保护自身的。我们人类和万物能够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存,是否也有“盔甲”保护着呢?地球的表面有几百千米的大气层,阻拦着侵入地球的流星,它使绝大多数的流星还未到达地面就已烧光,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但是,若要称之为“盔甲”还不够格。真正称得上是地球“盔甲”的,却是大气层中浓度只有十万分之一的臭氧层。臭氧的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O3)构成的,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味的气…  相似文献   

5.
一、臭氧层在哪里? 包围地球的大气层,按照它高度和温度分布的特征,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电离)层和外大气(散逸)层.对流层最接近地球表面,厚度在10千米左右,它的温度受地表影响最大,越高越冷.大气中的水汽,大部分在对流层中,因此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也多发生在对流层中.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高度在10-50千米左右,因层中气体呈平流运动而得名.水汽、尘埃很少,温度是越高越热.大气质量的99%集中在对流层、平流层,臭氧气体也分布在这两层中.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成语故事,讲古代杞国人担心天会掉下来,可是,与这种担心相反的情况却出现了。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指出:从1979年到现在,大气层的最内层对流层已经升高了数百米。这就是说,地球大气正在逃离地球。  相似文献   

7.
1 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地球表面是由对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所组成的大气层。其中平流层距地球表面大约 2 5公里左右 ,它保存了大气中 90 %的臭氧 ,因此被称为“臭氧层”。作为一道天然屏障 ,臭氧层有效地吸收了对生物生存有害的紫外线 ,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臭氧层就是地球表面生物系统的“保护伞”。然而 ,上个世纪的 70年代 ,科学家们发现 ,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却能够造成臭氧层破坏 ,其中最主要的是氟氯碳化合物 (CFCs) ,即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龙。作为制冷剂、发泡剂、推进剂、膨胀剂…  相似文献   

8.
地球的构造     
《家教世界》2016,(5):41
北京洪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供稿地球是由多层岩石和金属构成的。地球的外部环绕着多层气体,这些气体层被我们称为大气层。大气层控制着地球的温度,并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呼吸用的空气。此外,大气层还能防止某些太阳射线对地球上的生物造成损害。岩石和金属层地球主要是由3层构成的。我们生活在最外面那层薄薄的地壳上,它是由冷却的固态岩石构成的;地壳下面是又热又厚的地幔;地球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宇宙探索的过程中,至今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其它星球上有生命的存在,所以就目前来看,地球仍是我们人类和其它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也是我们惟一赖以生存的栖居地。正因为如此,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地球南北两极之所以特别寒冷,是因为: 地球两极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少.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夏天的早上和傍晚要比中午凉快得多.这就是因为中午的太阳就在我们头顶上,阳光在大气层中经历的路径短,损失少,因而光照最强,我们接收到的热量也就最多,感觉就最热;而早上和傍晚的太阳偏离直射程度最远,有效辐射就要少得多,所以我们接收的热量也相对要少,感觉就比较凉快.  相似文献   

11.
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正在使地球气温上升。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对流层以外的稀薄大气正因“温室效应”而急剧变冷和对流层比起来,这些大气层更为神秘。因为人类对它们知之甚少。然而,近来日益升温的关于“全球变暖趋势”的讨论却使它们成为气象学家的热门话题。人们对之感兴趣,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升温,相反地却是因为这些大气正随着“科室效应”而降温。直到不久前,科学家们在讨论“温室效应”时都只关注离地面最近的大气层——对流层,因为这层仅有12—15公里厚的薄薄大气却占据了整个大气力%的质量。日益充分的证据表明,正是由于导…  相似文献   

12.
臭氧层保护     
一、什么是臭氧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热体,表面温度高达6000℃,是地球上能量来源之一。我们都知道,人类肉眼可以看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光是可见光范围的太阳辐射,实际上到达地面的太阳光还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太阳辐射的紫外光中有一部分能量极高,如果到达地球表面,就可能破坏生物分子的蛋白质和基因物质,即我们所熟知的DNA,造成细胞破坏和死亡。然而,自然的力量改变了这一过程,地球的大气层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把保护伞,将太阳辐射中的有害部分阻挡在大气层  相似文献   

13.
孙跃勇 《考试周刊》2011,(15):160-161
一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叫大气层或大气,大气层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氢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氦气、氖气、氪气、氙气和水蒸气。  相似文献   

14.
①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裹着。这层空气好像地球的外衣,在科学上叫做大气层。②大气层非常厚,在靠近地球表面的地方空气十分稠密,越往高处越稀薄。在海拔6到7公里的地方,空气的密度就减少了一半;在500公里的高空,大气已经十分稀薄。③大气层可以分成好几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特点。紧贴地面的一层叫对流层,大约11公里。这一层的空气最稠密,总重量占全部大气重量的四分之三还要多。在这一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温度越低,每升高一公里,温度差不多下降6.5摄氏度。低处热,热空气就往上升;高处冷,冷空气就往下降,这就形成了对流。所以这层空气叫做…  相似文献   

15.
<正>仰望浩瀚的星海,为什么感觉许多星星明灭不定呢?我们看星星时,相隔着大气层。这就好比我们将一枚钱币投入水盆,再透过波动的水观看,钱币好似在晃动,也会有明暗交替的感觉。这是介质和介质的状态影响了我们的视觉感受,使得原本的跟眼见的有所不同。包覆地球的大气层是一种介质,加上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大气的流动、空气的湿度、起伏的地形对气流进行干扰等,  相似文献   

16.
贵刊1993年第8期第10页上刊登了《光的本性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文,文章对太阳光谱形成原因的解释是:物质发出的光,只有通过低温(相对而言)物质时,才能被物质吸收。太阳内部发出的白光温度,高于其大气层的温度,故白光中一些频率的光子被太阳大气层所含元素吸收,形成吸收光谱。而当太阳光传到地球表面大气层时,相对而言,地球大气不是低温物质,所以太阳光在通过地球大气层时不会被吸收。  相似文献   

17.
<正>考点速览考点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大气层的气体与固体、液体一样也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就产生了大气压强。考点2: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例子马德堡半球实验、钢笔吸墨水、覆杯实验、瓶口吞鸡蛋、吸管吸饮料、瓷砖上的吸盘等。  相似文献   

18.
住在地球上的我们有个常识,虽然离地面越高会越冷,但感觉高处的空气会更清淡、清新,因为高空气体没有地面尘土和人类排放的废气等等的污染。不过科学家指出,这个观点针对大气层下面来说,没有错误,但穿越大气层,进入外太空,就不是这么回事了。那么对于大气层外面的空气,气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相似文献   

19.
学生经常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流星穿过大气层被烧掉,而人造卫星发射时也穿过大气层却没有被烧掉呢?这是因为流星穿过大气层前,在星际之间运动的流星体就具有一定的速度,当闯入地球大气时,在地球强大吸引力的作用下速度加大,流星越接近地球,地球对它的引力就越大。因此它的速度迅速增加,最后能达到20—  相似文献   

20.
正流星雨从哪里来?彗(huì)星是宇宙中的旅行家,它们有固定的星际旅行路线。当它们来到太阳附近时,就会受到太阳的"剥削"。太阳会从彗星身上"抓"走一些碎屑,当这些碎屑一头撞进地球的大气层时,就形成了流星雨。所以,能看到美丽的流星雨,我们必须感谢彗星和太阳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