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2页"认识方程",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2.能力目标: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2.
[案例回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等式与方程;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3.初步学会运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1.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含义;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再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容。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理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能找准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并能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学生在系统地梳理知识过程中,能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方程》单元第4课时(练习课),练习内容参考第813题。教学目标:1.通过分享与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内涵。2.进一步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并形成相应的技能。3.在自主学习、合作分享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小黑板;(学生)学习单、错题集等。课堂实录:一、简单回顾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将进行有关"方程"的第一  相似文献   

5.
朱长青 《辽宁教育》2003,(7):121-121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方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感性认识阶段.这里称方程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仅仅是一种狭义的、描述性的说法.二是理性认识.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到了高年级就揭示了方程的确切意义,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由"未知数x"到"未知数",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变化过程.随之教材中方程的外延便扩大了,方程中的未知数不单指x,还可以是其他的一些字母,如:a、b、t……等等.但是,在现行教材里方程中的未知数仍然仅为x.学生始终接触这种单一的未知数,易形成思维定势,会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产生偏差,即:缩小方程的外延,形成"含有x的等式叫做方程"的片面认识.这必将直接影响到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因此,教学方程的意义时,有必要对教材中的方程进行适当地拓展,以还方程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4年级下册第7单元天平游戏(一)。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让学生经历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一学习过程。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相似文献   

7.
初学方程时,同学们要注意理解和掌握以下几个与方程有关的问题. 一、理解等式有关性质应分清的几个问题1.等式和方程的联系与区别等式和方程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比如4 7=3 8,这是等式而不是方程,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说,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必须具备两个要素:(1)方程是属于等式的范畴;(2)这个等式中含有未知数.比如3x 7=7x-6,就满足这两个要素,所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4页例3、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一),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另一部分是利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4页例3、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一),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另一部分是利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旧教材(全日制十年制以前的教材)给等式下的定义是:“用等号连结两个代数式的式子叫做等式.”按这个定义,1+2=3是等式;2=3也是等式.给方程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根据这个定义,方程可以有解,也可以无解.  相似文献   

11.
问: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区别? 答:因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所以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并不一定含有未知数,因此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2x 3=x-1是方程同时也是等式,而6-2=4 只是等式,但不是方程  相似文献   

12.
初中代数第一册第120页列举了四个式子: 1+2=3,a+b=b+a,S=ab,4+x=7作为等式的例子,接着给出方程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并且指出“4+x=7是一个方程”。等式1+2=3不含有未知数,因而不是方程,这是显然的;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91页。【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活动,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3.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良好的协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  相似文献   

14.
一、课前思考1援研读文本。"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是教材中给出的关于方程的定义。能根据这个定义顺利地辨认方程的样子就是认识方程了吗?能流利地说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个定义就是理解方程思想了吗?用这个定义来判断,类似x=1,x-x=0等这样既含有未知数又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到底是不是方程呢?带着这些疑惑我们从本质上来解读一下方程:(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的是方程的外部特征,并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方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感性认识阶段.这里称方程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仅仅是一种狭义的、描述性的说法.二是理性认识.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到了高年级就揭示了方程的确切意义,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由“未知数x“到“未知数“,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变化过程.随之教材中方程的外延便扩大了,方程中的未知数不单指x,还可以是其他的一些字母,如:a、b、t……等等.但是,在现行教材里方程中的未知数仍然仅为x.学生始终接触这种单一的未知数,易形成思维定势,会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产生偏差,即:缩小方程的外延,形成“含有x的等式叫做方程“的片面认识.这必将直接影响到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因此,教学方程的意义时,有必要对教材中的方程进行适当地拓展,以还方程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6.
读了贵刊91年第6期陈明壁同志“如何看待什么是方程”一文,受益匪浅。但有不同看法,在此提出与陈明壁同志商榷。关于什么是方程,陈明壁同志在文中(下称陈文)出示了下面八个式子:①20 30=X:②X 6.5=23.6;③X=0.5×8;④15.6÷X=3;⑤X=40-40;⑥7.64-X=4.33;⑦60÷15=X;⑧3X=69。并根据去掉 X 是否能计算出结果来判断①、③、⑤、⑦不是方程,我认为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因为:1.在小学教材里,对方程所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一定义的本质是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点,陈文所列①、③、⑤、⑦都符合方程定义,故都应是方程。  相似文献   

17.
上接总第281期第8页三、式与方程本学段的式与方程内容是代数的初步知识,也是学生从算术思维飞跃到代数思维,进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的重要载体。学好式与方程的知识,学生不但在数的概念上有所扩展,而且能更简明地表达日常生活中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这对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本质,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学段的式与方程的内容主要有:用字母表示数;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等。虽然这些内容在表达形式上比较抽象,但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学生仍能从直观的感受中理解字母表达式所反映的…  相似文献   

18.
一、等式和方程☆复习要求:了解等式和方程有关概念,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一个一元方程的解。要领会等式的两个性质在本章中是解方程移项和系数化为1的依据,是等式恒等变形的依据。要深刻领会方程的根的概念,掌  相似文献   

19.
一、代数初步知识 【知识要点】 1.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能简明地表示出数量间的一般规律。常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有运算定律、几何形体的计算公式、常见的等量关系。 2.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求未知数的过程叫解方程。使得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相似文献   

20.
<正>课前思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在“附录1”的第17个实例中介绍了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Ⅰ是“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仍然相等”;等式的基本性质Ⅱ是“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两边仍然相等”。这两个基本性质同样适用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后续学习方程时会用到。[1]等式的基本性质Ⅰ其实就是《几何原本》五条公理中的两条:“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与“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