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彦兵 《广西教育》2008,(34):41-42
教学内容:桂教版美术第七册第四课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窗的作用和文化,掌握窗的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贺凤 《贵州教育》2011,(1):33-34
教学背景 本课是美术课程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一课,本课作为第二课时。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做出引导方向的任务表格,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方案本着"不仅音乐与美术学科相互渗透,融合,而且戏剧、舞蹈、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威武的盾牌》是人美版小学美术实验教材第六册中的第六课。本课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从美术角度来阐述的,它告诉我们盾牌除了具有防御功能以外,还可以通过盾牌上的动物头像设计使盾牌增强威武感,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惧感,从而削弱敌人的战斗力。本课主要是学习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段来表现动物头像的威武感。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美术版第六册第十课内容。本课是以“欣赏评述”为主,融“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于一体的一节美术课。龙是中国劳动人民想象、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象。它曾经是原始人崇拜的图腾,象征着幸福、吉祥、威武。现在,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 与创造表现中加深体会并增强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正>美术鉴赏课是以鉴别、欣赏为目的的课程,如果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上课,很容易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兴趣。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总结出一种比较式的教学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也变得轻松起来。现以《意象艺术》(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四课)为例,谈谈比较式教学法在本课的运用。一、比较导入导入本课前,先播放影视作品《包公》,让学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设计意图:本课内容为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第23课的《石头造型》,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本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卵石,通过描绘、拼摆、组合等多种手法进行造型设计,并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鼓励学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版教材第4册第5课的教学内容,是色彩知识学习的系列课之一,目的是通过吹画等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三原色,了解三原色的重要作用,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美丽的盘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2册第5课,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盘子为基础,向学生展示了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陶盘、瓷盘等艺术品,使学生了解到盘子这一生活用品,通过装扮、描绘变成美丽的艺术品。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纸盘子,并掌握在上面用揉印、撕贴、添画的技巧进行装饰,把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和生活中观察到的美通过自己的巧手使之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丰盛的大餐>是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他们创造美好生活愿望的课例.本课要求两课时完成,内容一是欣赏,二是创作活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健康的感情道德观,也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如何在日常中发现美、欣赏美.根据我们学习和掌握的美术知识,从蔬菜、水果的形、色、质不同角度进行欣赏,找出其各自的特点,为丰盛的大餐做准备.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威武的盾牌》是人美版小学美术实验教材第六册中的第六课。本课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从美术角度来阐述的,它告诉我们盾牌除了具有防御功能以外,还可以通过盾牌上的动物头像设计使盾牌增强威武感,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惧感,从而削弱敌人的战斗力。本课主要是学习运  相似文献   

11.
《美丽的盘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2册第5课,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盘子为基础,向学生展示了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陶盘、瓷盘等艺术品,使学生了解到盘子这一生活用品,通过装扮、描绘变成美丽的艺术品。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纸盘子,并掌握在上面用揉印、撕贴、添画的技巧进行装饰,把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和生活中观察到的美通过自己的巧手使之表现出来。教学拓展中让学生  相似文献   

12.
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在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美术选修教材《设计》模块中的第六课《服装设计》基础上整合的一节课,课型为设计应用。本课侧重于服装设计的学习,学生平时很少接触服装设计的知识,所以有意识地降低教学的难度,尽可能地避免专业化,以学生熟悉的校服为突破口,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教学对象分析  相似文献   

13.
微课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丰富美术教育内容,优化美术知识呈现形式,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教师可以将微课应用于课前学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  相似文献   

14.
1教学理念学习活动方式将美术学习分成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而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在本教学方案中,笔者主要采用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使得美术教育的实际和所倡导的主导方向相协调:(1)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本课是本学期的第四课,也  相似文献   

15.
钟维斌 《湖北教育》2005,(11):54-55
《猜猜我是谁》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中的第六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它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对人的认识,发现人物背面的美;在观察、分析出人物发型、头饰、服装的特征后,运用线描的技法进行绘画表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及动手能力等。  相似文献   

16.
《丰盛的大餐》是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他们创造美好生活愿望的课例。本课要求两课时完成,内容一是欣赏,二是创作活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健康的感情道德观。  相似文献   

17.
好看的线条     
《好看的线条》是人美版小学美术试验教材第二册中的第三课。本课是一节想象创造课,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条,并且表现它,从而使他们较容易地运用线条去进行画面的创作活动,体验线条造型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微课助力美术课堂教学,教师应从微课设计、微课运用、微课评价等方面出发,运用菜单式微课、解读式微课、传授式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美术学习感知的机会,以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美术认知。  相似文献   

19.
课时:1课时所属范畴:造型·表现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杜《小学美术》第三册第15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内的课。生活中的线条无处不在,不同的线条给人不同的美感。运用不同的线进行有规律、有秩序的排列能组合出富有节奏感的画面。初步感受、体验艺术作品中线的美感是本课的重点,如何运用不同种类的线表现美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音乐与美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巧妙突破重难点是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本课内容分三个环节进行。首先,请学生观赏童趣十足的课件,区分线条的种类,教师结合节奏轻快的《波尔卡》用线条在…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美术欣赏·评述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新课程改革关注的热门话题。论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型的具体方法;第二部分描述了培养小学生美术欣赏·评述能力的三个主要途径,可供小学美术教师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