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简称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于2008年7月21日-2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日照召开,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196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承办。会议主题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信息技术教师成长,旨在研讨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而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章程关于举办学术会议的规定,经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商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将于2008年7月21日至24日在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召开。会议主题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信息技术教师成长,旨在研讨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而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于2011年7月22日~24日在美丽的江南名镇浙江省金华市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承办,主题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旨在研讨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及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有效应用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建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国各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相当重视,人们投入极大的热情实施“校校通”工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教学研讨竞赛,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透视火热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笔者对一些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走访了一些一线教师,看到了学校在建设信息化校园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所取得的可喜成绩,同时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着层次不同的误区。在此提出我们的一些思考,以引起各位同仁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于2008年7月21日在山东日照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信息技术教师成长”,旨在研讨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而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2006年12月,2006年教育行业信息技术年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前沿的信息技术成果介绍及在教育行业的应用趋势;最新的网络技术发展方向及对教育行业的影响;多媒体网络教育最新技术的专题学术研讨;教育技术与网络应用融合的专题学术研讨;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建设、运营和管理专题学术研讨;教育信息技术一体化的专题学术研讨等。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教育部基础司副司长李天顺、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王珠珠、AMD企业发展总监杨文革、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主任张虹波、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黄达武等领导和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教育界的同仁代表三百五十多人参加了本次年会。  相似文献   

7.
教育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和教育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教育信息技术不仅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而且研究如何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和教学理论及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主要介绍了笔者在组织和实施我市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师资培训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8.
11月12日,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暨装备统计软件应用培训会在小溪塔三中召开。来自全区各乡镇(街道)中心学校分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领导、中心完小、各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共58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与会代表观摩了由陈贤华老师上的“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数据排序”课,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关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创新,更要注重促进教育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第十五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2011)于5月29至31日在浙江大学举行,大会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为主题,彰显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当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重点,正在从教育技术和方法的创新转向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本届大会收到论文1300余篇,来自美国、新加坡、意大利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上百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共500多名代表,就移动与泛在学习、教育游戏与非正式学习、ICT在华文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与教育软件设计、数字化测试与评价、数字化学习与企业培训、中小学ICT教育与应用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0.
大宇 《电大教学》2013,(2):87-87
【本刊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国际论坛将于7月底在素有"东方鲁尔"之称的辽宁省沈阳市召开。本次会议由沈阳师范大学承办,主题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过去、现在与未来”,旨在研讨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及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有效应用的研究进展。本次会议的主要形式为嘉宾报告、国际论坛、大会报告、论文发表、专题研讨等。  相似文献   

11.
顾伟 《中小学电教》2011,(9):123-123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掌握,信息素养的形成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机遇和挑战,为实现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20年励精图治,在信息技术教育上取得了成效。但是,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给中小学教育带来成效的背后,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影响,我们要客观分析和研讨怎样合理运用信息技术避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过程中,人们获取、加工、储存、表达和传递教育信息的活动,就是教育信息活动。教育信息活动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领域所运用的信息技术,也是教育媒体技术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教育对初中生学习和发展意义重大,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初中信息教育应用实践,并在应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长春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于2001年8月17日至19日在东北师范大学招开。国内外,近150人参加会议。会议主要围绕数学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学教师培训和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4个专题进行了报告和研讨。  相似文献   

15.
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顶层制度设计,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因此,厘清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制定的理念、框架、原则和路径,对于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政策和规划,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极为重要。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政策和总体规划指南》的发布背景、内容框架、研究目的和问题,从人文主义批判视角论述了教育信息技术政策和总体规划制定的理念,阐述了制定政策和规划的指导框架和原则、政策制定的路径,讨论了面向整个部门的国家教育信息技术总体规划设计,最后提出了《指南》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和规划制定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比较与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许多人认为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有各自的领域,本文就对两个概念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就两者的交集即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之势,笔者以为要理性思考,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火爆现象应当冷静对待,因地制宜;针对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应当加强设计,注重效果;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现实需要,应当关注时代特点,构建新的观念;制定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措施,应当通过优化的步骤来追求效果的优化。最终把推广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动机产生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严格地讲 ,计算机教育不完全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涵盖的范围比计算机教育要大。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信息技术教育。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始于八十年代初期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已经具有了相当规模。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 :1.与国际上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国家相比 ,差距较大尽管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迅速 ,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信息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但与国际上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国家相比 ,差距还非常大。总体来说 ,规模比较小 ,各地发展不平衡 ,步子较慢 ,水平也比较低…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亍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提出一个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新视野,即从信息技术教育走向信息教育。信息教育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伦理与法规教育。然后以这一新视野为基点,着重讨论了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的理念、课程的目标和课程的结构与内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